桑玲霞
一
我國的英語教學自從實行新大綱、新教材以來,培養(yǎng)學生交際英語的能力這一教學目的已越來越明確。而且高考試卷命題的戰(zhàn)略方向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轉變,測試的重點從語言形式(form)轉到語言意義(meaning)上來,除少數(shù)試題直接涉及對較為復雜的語法形式的測試外,絕大部分試題都含有對語言意義的領悟與判斷。
為使學生具有相當?shù)挠⒄Z交際能力,英語教師應抓住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大方向,將語言形式的學習和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緊密聯(lián)合在一起。要做到這一點,僅靠對話課實現(xiàn)是不夠的。我認為閱讀課在課堂教學中占很大的比重,將交際教學法應用到閱讀上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
大多數(shù)教師贊成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采用交際教學法,因為初中階段教材內(nèi)容淺顯,故事性強,文字形象化,抽象概念少,適宜組織各種活動,采用交際法成績顯著。而高中階段,教材內(nèi)容難度加深,語言結構復雜,機械操練和意義操練的比重隨之增加,再加上高考的壓力,在課堂上實行交際法是否可行存在疑問。
我們可以打消這一疑慮,交際法同樣可以運用于高中課堂教學中,而且內(nèi)涵更有深度。高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智力發(fā)展,以及生活閱歷的增加,對簡單的交際活動已經(jīng)不大感興趣了,但是對心智活動(mental activities)的興趣與接受程度則越來越強,所以高中英語教師只要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上創(chuàng)設并引導他們參與這種為他們喜愛的心智活動,就能使學生的交際能力得到培養(yǎng)。
在講授SEFC.2B.Lesson 14 “How Newspaper is produced”一課中,我進行了這種嘗試,效果比較明顯。
首先提出問題:“What is i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根據(jù)當?shù)貓笊绮煌奈恢枚O問)引出“報社(a newspaper office)”。再問:“How many departments are there in a newspaper office?”讓學生列舉了報社的機構。又問:“How did they work together to produce a newspaper?”過渡到課文,讓學生查找所需的信息,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時,再提問:“What does the chief Editor do?Editor,journalist,photographer ...”這些展示性問題,即教師就具體課文內(nèi)容提問,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在課文中找到。在完成這些課文理解的任務后,便提供一個討論題目:“For a newspaper which is important,library,speed,leader or moray?”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整理出觀點。最后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There is an accident in Renmin Road. Ask four students to act as chief editor,editor and journalist and photographer separately. How do they work together to let the citizens know it?”以上例子中后面的兩類活動內(nèi)容緊扣課文,既起到復習課文的作用,又富有現(xiàn)實意義,對學生很有挑戰(zhàn)性。
又如在教SEFC.3A Lesson 31“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一課時,在課文結束后我設計了這些題目:“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the boy captain?Young generation will lack determination nowadays.Its their parentsfault.When you are being parents,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 son or daughter?”對于這類問題,學生在獨立思考后,或與同學討論后,各抒己見。課堂實踐證明,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大量的交際活動,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通過模擬情境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
三
結合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交際教學法實施的關鍵在于課堂提問。教師的課堂問題的設計應反映學生的認知水平,激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有話可說,并樂于說。因此,教師應當將重點放在問題的設計上。下面從三個方面說明。
(一)提問以展示型問題為基礎。學生憑表層理解、短時記憶或查閱課文,便可說出答案。這由閱讀課的特點決定,學生首先應當完成對課文內(nèi)容的了解。但是課堂的提問不應只停留在對字、詞、句的識記和對課文內(nèi)容的淺層理解上。
(二)在課堂上應適當?shù)貑栃﹨㈤喰蛦栴},這樣能讓學生了解與課文相關的新信息,課文中沒有現(xiàn)成答案。例如“How do modern people keep information at the moment besides computer?”的回答,學生必須積極思維,在比較廣闊的范圍內(nèi)自由發(fā)揮。這對發(fā)展學生自主思維和培養(yǎng)表達能力起到積極作用,這也是教師提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三)提一兩個有實際意義的問題,這類問題一般源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學生回答時,不僅要依據(jù)常識,而且要激活相關的背景知識。例如上例中:“Which is important for a newspaper library,leader or moray?”這種在潛意識中完成的思維過程有利于學生將學習的新知識與相關的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種不自覺的聯(lián)系過程又是通向有效記憶的捷徑,而且此類問題為教學創(chuàng)設一種交流語境。因而在交際教學法中,這類問題是整堂課的升華部分,是最后的點睛之作,應當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的重視。
(四)作為教學法的實施者,教師本身要求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有開闊的思路。教師應當轉變觀念,將精力從講解知識、語言點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上轉移到交際活動和語言的應用上。
總之,在正確定位后的教學大綱、體現(xiàn)大綱要求的配套教材、以及掌握交際法教學的教師共同作用之下,學生就能具備相當?shù)挠⒄Z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