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敏
摘要: 新課改下,有關各種文體的教學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對詩歌教學的新理念,新思路的研究,至今爭論頗多。本文從誦讀、專題講解、整體感知、自主活動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打造高效、實用、少教多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 中學語文詩歌教學 美讀專題講解形象感知小組自由活動
新課改下,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的新理念、新思路的研究,至今爭論頗多。在課堂教學中挖掘詩歌的深層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誦讀,知人論世,聯(lián)系感悟的能力,打造高效、實用、少教多學的課堂教學模式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在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更好地凸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對此我提出自己的幾點想法。
一、聲情并茂的美讀
余秋雨說:“在歐洲,作為古代經(jīng)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jīng)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jīng)典。這些詩人是蘊藏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jīng)典連綿不絕的長廊?!保郏保葸@就道出了詩歌誦讀的必要性。
古代私塾曾收獲了無比燦爛的文學碩果??涩F(xiàn)在的語文課太急功近利了,給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誦讀,鑒賞詩歌,聲情并茂地美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八^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2]取法乎上,得乎中。學生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jié)拍、停頓,把握聲調(diào)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進而傳遞出詩歌的美感。古人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保?]可謂道出學詩的真諦。試想,學生在瑯瑯讀書聲中,來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淡定之心;在瑯瑯讀書聲中,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從而與詩人產(chǎn)生心靈的碰撞,體味情愫的絲絲顫動,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駕馭詩歌。
二、以點帶面的專題講解
學詩歌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段。如意象、象征、意境等,高二學生應系統(tǒng)了解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教會學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輕松完成教學任務,又讓學生快樂地收獲新知,即所謂的“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
就“意象”而言,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弊x完后思考:全詩給你什么樣感覺?語感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回答:全詩籠罩著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的作用,“藤”、“樹”、“鴉”在現(xiàn)實中,本身并沒感情色彩,但經(jīng)作者“加工”和“剪輯”后,就不再是客觀事物了,而是帶有了濃烈的主觀情緒色彩?!霸隆边@個意象往往和思鄉(xiāng)懷遠有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春花秋月何時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掌握了這些原型意象的意義,對認識和把握詩歌的內(nèi)涵有著莫大幫助。同時,詩人們對意象的使用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獨出心裁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嶄新的柳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痹娙斯P下康橋河畔夕陽中的柳樹,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無比艷麗,叫人聯(lián)想到了儀態(tài)萬千的新娘,表明詩人對這里一草一樹的依戀,竟像蜜月中的愛侶那樣難舍難分??梢姡敖鹆边@一意象是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具有詩人的獨特的個性特征。
高中的詩歌鑒賞,可以在講授新課前集中進行一些這樣的專題操練,也可以在教學中穿插進行,這樣可引領學生暢快地在詩歌廣闊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三、以整體帶肢解的形象感知
高中涉獵的詩歌,詩人往往在其中描繪了許多新奇的意象。教師應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從感知個別物象入手,把這些個別物象在頭腦中重新整合再創(chuàng)造,構建一個整體形象,進而才能準確把握全詩。如果在指導學生鑒賞過程中,把一首優(yōu)美、空靈、清新的詩歌從頭至尾,層層解剖、肢解成字、詞、句的語言知識點堆積,而不帶領學生去涵詠,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歐陽修說《楓橋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鐘之時”這種牽強附會、機械理解的錯誤,那我們就不要指望詩歌能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yǎng)文學純正趣味、提高文學綜合素養(yǎng)了。如穆旦的《贊美》中的“起伏的山巒”、“河流和草原”、“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干燥的風”、“低壓的暗云”、“單調(diào)的東流的水”“憂郁的森林”這一系列意象,只要引導學生把握這首詩是詩人對民族苦難歷史與現(xiàn)實的呈現(xiàn),而這些具有獨特體驗的意象能更好地喚起讀者莫名的惆悵、冥思和感動即可。
四、以練帶學的小組自主活動
高中詩歌教學不應是教師“填鴨式”機械的講述,著眼于詩歌本身,讓學生自主討論,深入挖掘詩歌,多寫多練必不可少。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fā)展。”[4]倡導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寫出來,按意境高低,技巧強弱等評獎;優(yōu)秀作品搞展覽,或自發(fā)開展詩歌朗誦比賽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發(fā)掘?qū)W生潛力的做法。學生主動去學,去掌握,這也正是“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的生動體現(xiàn)。
總之,變革中的詩歌解讀模式,應從古香古色的傳統(tǒng)方法中汲取營養(yǎng),為詩歌的解讀注入新的血液。我們主張“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的鑒賞詩歌能力能夠得到發(fā)展和提高。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打造靈活、高效、實用、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這也是高中詩歌教學的大膽嘗試。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古代詩歌的誦讀教學,2005,(11).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3]毛詩序.
[4]教育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