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駿 莫弘明
當下人們對教育的本質內涵表述不一,各有各的理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教育界定為“能夠促進人的學習與發(fā)展的活動”。我們認為,教育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的,它不僅通過各種知識媒介,更重要的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來培養(yǎng)人,通過示范、模仿、交往、接觸、傳遞信息和經驗,對人進行思想和文化的影響,所謂“教書育人”即是如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交流緊密與否,關鍵在于是否存在愛的交流?!掇o海》中這樣解釋“愛”: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這樣的解釋也許有些籠統(tǒng),夏丐尊先生在《愛的教育》的譯者序言中,用“無水即無池塘”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道理。
對此,我們十分認同,應該大力倡導“教育即愛”的鮮明理念。我們已關注到了當前的一種現(xiàn)象:學生學習的負擔越來越重,教師厭教、幸福感下降……這種危機隱藏在繁榮的教育景象背后,并且有著愈演愈烈之勢。追根溯源,這是因為愛的缺失。教育管理者、家長、社會奉行一種狹隘的質量觀、功利的德育觀、片面的公平觀,導致了教育的價值被“庸俗化、格式化、同質化、標準化”。而在這些日趨惡劣的教育“沙化”環(huán)境中,杭州市下城區(qū)的教育決策者卻憑借著對教育的情懷、敏感和擔當,高揚區(qū)域教育生態(tài)理論的大旗,從直覺到覺醒再到自覺,從孤獨到被認同再到收獲喝彩,無論順境逆境,用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始終默默堅守,追求“好的教育”的崇高理想,堅持敬畏生命的教育立場,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標也許只有四個字:做人做事。就教育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和區(qū)域教育生態(tài)理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而言,恐怕只有一個字:愛。
什么是教育愛,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無論關于教育愛內涵的表述如何不同,但其核心應是教師對學生的愛,這種愛不同于親人之間的愛,它不是基于血緣關系的自然情感;也不同于朋友之間的愛,它不是基于個體自主選擇的相互吸引。教育愛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生成的,教育實踐是教育愛的源頭,離開了具體的、鮮活的日常教育實踐就沒有教育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熱愛兒童,不是在任何學校里,從任何的書本中所能學到的,這種能力是在人參加社會生活、與別人發(fā)生相互關系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但是就其本身的性質來說,教師的日常工作——每天跟兒童交往,則能夠加深對人的愛和信心”。
教育者的愛必須飽含濃濃的關心與責任,但是我們不能把這變成對受教育者的控制與支配,人只有感到自己是獨立的主體時,才會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權利。愛是在保持自己尊嚴和個性的前提下進行感情交流的行為,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成長的積極關心,若是缺少這種關心,愛就不存在。
“好的教育”之愛是什么?是寬容、是付出、是忍讓、是信任,更重要的是成全。只有彼此寬容、彼此信任、彼此成全,學校、教師、學生之間才會愛得長久、愛得完美。勝藍教育集團學校,作為努力實踐區(qū)域教育生態(tài)理論,打造“好的教育”的基層學校,用三個字詮釋著印有下城烙印的教育愛。
“容”
“容”即寬容、兼容,它要求尊重每個生命,凡事包容、耐心等待。寬容是愛的基礎,“愛每一個學生”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首先,我們倡導的愛應該是對每一個孩子都無偏見的真誠、無私、廣泛之愛,老師以關心、愛心、信心、細心來對待每一個學生。其次,對于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愛的方式,特殊的孩子則需更多的愛和體諒。也許教育和愛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尷尬,好心辦壞事、付出沒有回報……很多時候,這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教育對象,有許多學生在我們的視線里若有若無。人多是平凡的,尤其當他還是孩童時,人們更難發(fā)現(xiàn)他的特點,很多人也不想去“枉費”精力探尋孩子的優(yōu)點。然而,每個孩子作為生命的存在,已經足夠我們去珍愛了。人的特點包括優(yōu)點、缺點,也包括平淡。面對富有生命意義與發(fā)展?jié)摿Φ慕逃龑ο?,我們沒有用“奧卡姆剃刀”把他們修剪得整齊劃一,而是承認、觀照差異,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得到賞識,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成功。我們?yōu)楹⒆犹峁┝酥T如“彩色試卷”“素質報告冊”等自由而自主的教育評價方式,為他們鋪設自主發(fā)展之路。
了解并尊重每一個生命,這不正是區(qū)域教育生態(tài)理論中生命觀的核心內涵的體現(xiàn)嗎?
“信”
“信”即信任、期望,它要求用生命去感動生命,互相協(xié)作、彼此支持、凡事堅信、凡事期望。教育之愛是一種責任,每一個教師都要有“孩子的未來在我們手中”那樣一種責任感。教育之愛更是一種感恩,莘莘學子在老師愛的耕耘灌溉中體驗到并懂得感恩、分享與回饋。教師如何通過經常性的自覺反思,使自己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信任,確保自己的“教育專業(yè)”不淪為“專業(yè)霸權”,傾聽孩子的聲音,共情孩子的想法?對于慣以“教室國王”自居的教師而言,這真是一個難以解構與重新建構的歷程。每一位老師可能都有一個愿望,那就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但每一所學??偸怯性S多的“泰迪?史塔特”,所以我們還鼓勵老師們向湯普遜老師學習,努力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勝藍的教風中有一個詞,叫做“敬業(yè)愛生”,因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事業(yè)。教育愛是浸潤,它沒有邏輯的條塊,不能像硬件那樣被搬運、加工和生產,教育愛需要身體力行、春風化雨,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愛需要期待、希望和激勵,是“讓我牽著你的手,慢慢向前走”的溫柔,是“問題不是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問題”的堅定,是“鼓勵、支持、尊重、理解”的原則。
“成”
“成”即成全、超越,它要求師生互動,成全每一個生命,實現(xiàn)自我超越。
樹立一種“成人之美”的意識,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育之愛。許多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與反饋中,深刻體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上的極大滿足。作為一種巨大的推動力,它不僅強化了教師對學生的自然喜愛之情,而且還不斷地升華了這種成全之愛。每一個老師竭盡全力去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自我,幫助他們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超越,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相互成全的,師生共同超越自我,這才是超越了感性的教育之愛,超越了給予的教育之愛。充溢著成全之愛、適性發(fā)揮、順興揚才的學校生活或許會成為師生共同典藏的深刻記憶,教育之愛的價值莫過于此。
如果說學生是一粒粒種子,那么教師就是培育種子的土地,種子喜歡肥沃的土地,土地的價值體現(xiàn)于植物生長的狀態(tài),土地只有在養(yǎng)育植物的同時才能讓自己更肥沃,否則就是一片“死土”。本著這樣一種成全之愛、超越之愛,我們在做好教育教學本職工作的基礎上,不厭其煩地充分開發(fā)教育資源,為孩子創(chuàng)設幸福空間;積極鼓勵孩子自建“藍精靈”草根社團,挖掘幸福內涵;開拓創(chuàng)新校本“雛鷹自主爭章”激勵手段,提升幸福指數,并讓這種成全之愛不斷蔓延、傳遞下去。
教育沒有秘訣,如果有,那就是愛;也沒有捷徑,如果有,就是愛之路。只有熟悉教育對象、把握愛的真意、諳熟教育愛的藝術、具有愛的情懷的人,才能夠面對心靈饑渴的孩子時不會手足無措。
教育即愛,只有努力學習并反思實踐,贏得信任,才能走進孩子內心,才有教育的契機,才有生命的蛻變。
只有及早在孩子心田灑下寬容、信任、成全之愛的種子,科學地精耕細作,才能使其向下扎根沃土,向上開花結果,才能培育出區(qū)域教育生態(tài)理論的精彩果實。
【李嘉駿,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莫弘明,杭州市勝藍實驗學校副校長、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 / 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