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從2006年起,在全市中小學推廣“個人課題”研究?!皞€人課題”主持人是中小學一線教師,研究內容為教師教育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因此,德育類別的“個人課題”研究均為實踐層面的問題。本文借鑒楊小微教授主持的“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校德育改革與德育環(huán)境重建研究”課題研究思路[1],并根據(jù)“個人課題”的實際情況,對框架進行了修改。研究從學校德育實踐中的“班集體建設、課程教材、課堂教學、德育活動、德育環(huán)境”五個方面進行分析,納入統(tǒng)計的“個人課題”共計703項。由于703項“個人課題”數(shù)量較多,對其一一分析有難度。本文以數(shù)量超過總數(shù)10%的三個方面的課題,合計636項,作為研究的焦點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通過對 “個人課題”的分析,我們能夠從一個側面了解南京市中小學德育的現(xiàn)狀,了解教師對德育問題的思考,歸納梳理出中小學教師探尋德育實效性的新思路。
一、中小學教師探尋德育新路的聚焦點
本研究從班集體建設、課程教材、課堂教學、德育活動、德育環(huán)境五個方面對703項課題進行的統(tǒng)計(見表1)。
從表1可看出,教師德育研究問題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德育活動和班集體建設三個方面。課堂教學仍然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學過程同時也是德育過程,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變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新課程理念特別強調的就是將道德教育在學習生活中落實,在學科教育觀念上體現(xiàn)。我市教師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踐行德育,此類課題為338項,約占德育課題的半壁江山;討論德育活動、班集體建設的課題分別是162項和139項。比較而言,教師對于德育課程教材的挖掘,以及德育環(huán)境的改造兩方面的問題關注不多。
二、中小學教師對課堂教學與
德育融通的探尋
教師德育課題研究關注到“課堂教學與德育融通”的數(shù)量居于首位,共338項“個人課題”,學科主要集中在思想品德課上。思想品德課堂仍是中小學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課堂中,教師結合時事政治、社會熱點以及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進行系統(tǒng)的道德知識教育,課堂上不僅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的有益嘗試可謂是百花齊放。如一些課題采用辯論演講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感知各種道德現(xiàn)象,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激發(fā)其道德情感。有的研究怎樣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讓課堂回歸生活,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實施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還有的研究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生命教育,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其他各科教師也較關注課堂教學與德育融通的研究,課題數(shù)量約為20%。如語文教師在文本閱讀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歷史教師利用歷史事件與人物,提高學生的道德評價水平;地理教師激勵學生形成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及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英語教師利用英語警句格言以及祝福語等滲透正確的價值觀教育,有意識地將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現(xiàn)代文明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融為一體,體育教師在身體鍛煉中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敢于拼搏的頑強意志以及同學之間互相關心與幫助、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中小學教師對德育實踐活動的探尋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指出:“人類不同于動物的特性就在于他對善惡和是否合乎正義以及其他類似觀點的辨認。[2]”善惡的理念是人類的一個基本的理念。道德教育就是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善,引導我們如何做人,“是使人向善的,是促進人的德性健康成長,為創(chuàng)造人的幸福服務的”[3]。它挖掘學生心中的真善美,引導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鑄造學生的靈魂,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德育是如何滲入學生的心靈,融化到學生自覺的行為之中的呢?
品德培養(yǎng)過程應是知、情、意、行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個體置身于道德實踐之中才能達成這種統(tǒng)一。“實踐活動是個體道德形成、發(fā)展的根源與動力”[4]。課堂教學中學生獲得的多為道德知識,他們還需要在活動中踐行。教師寓德育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主動參與和探索活動,以活動豐富學生的道德感性認識和道德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道德規(guī)則的理解,促進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如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參與升旗儀式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教育學生孝敬父母;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弟子規(guī)》學會怎樣尊敬師長;通過讓學生識記“名人名言”培養(yǎng)其堅韌的個性品質等等。
柯爾伯格將人的道德發(fā)展分為三個水平:第一,前習俗水平;第二,習俗水平;第三,后習俗(原則)水平。他指出:“在道德由低向高的發(fā)展過程中,個體是一次一個臺階地通過各個道德階段的,9歲以下的兒童大多處于前習俗水平,9歲至15歲是發(fā)展道德判斷的最合適時期,16歲是開展原則的道德教育最合適的時期。[5]”教師在實施德育時,應準確地把握學生已有的道德水平,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恰當?shù)慕逃齼热荨?/p>
教師個人課題研究主題為“德育活動”的課題數(shù)量共162項,占23%,但令人遺憾的是,從小學至初中再到高中的德育活動,從方式到內容并無太大變化,均為參觀名人偉人故居、瞻仰烈士陵園、觀看愛國教育電影等。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德育活動的實效性,教師尚需豐富活動的形式,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
四、中小學教師對班集體建設
有效方式的探尋
班級生活是學生在學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和學生開展各項活動的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一個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更有著各自的特點,班級生活對于學生的成長發(fā)揮著廣泛而深刻的作用。一個有著較強凝聚力的班集體,會始終激勵著學生積極進取,主動、自覺地健康地成長,能使得學生心情愉快,充滿激情地投入學習、生活中去。研究如何引導、組織好學生建立起班級的集體榮譽感,形成班級的凝聚力,是各學校班級建設的關鍵。我市中小學教師個人課題研究主題為“班集體建設”的課題數(shù)量共136項,占19%,對相關研究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近幾年的班集體建設工作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其一,教師教育方式的轉變。班主任對學生不再采用空洞說教的方式,而是從孩子日常的學校生活入手,“潤物細無聲”地將德育滲透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影響著學生的言行舉止。如調查孩子不愿佩戴紅領巾的原因,研究怎樣調整座位利于孩子之間的互幫互助等。
其二,班級管理形式的改變。教師轉變觀念,信任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自己管理班集體,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學會自理、自律、自立,學會思考各種復雜的問題。
“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6]”從以上中小學教師對班集體建設規(guī)律的探尋中可以看到,教師正在將道德教育的基礎植根于生活之中,通過生活履行德育的使命,通過引導、啟發(fā)學生內在的德育要求,調動他們的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靖國平.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校德育環(huán)境建設[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2.
[2]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第1卷 [M].吳潛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
[3] 班華.德育理念與德育改革——新世紀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73—80.
[4] 朱洪發(fā).道德教育的本質在于實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24—126.
[5] 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61.
[6]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48.
【李洵,江蘇省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學一級教師】
責任編輯/李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