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華
黃金律歷來被人們認為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在各行各業(yè)均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筆者受到該法則的啟示,認為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各種要素、各類關系也不可平均用力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做到有主有次、有張有弛,找到信息技術課的“黃金分割點”,打造一個充滿活力、富有美感的課堂,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具體講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系。
● 雜家與專家:定位要準,相得益彰
在學校里,信息技術教師往往是個“多面手”:在校園網(wǎng)建設中,是網(wǎng)絡建設、維護專家;在計算機出問題時是個熟練的維修工;在教學課件制作時,要熟練運用相關軟件;在學??荚嚪謹?shù)統(tǒng)計、匯總時又應是個編程專家;在學校各類重大、重要活動中,又可能是攝影師、音響師……這一切都說明信息技術教師是個名副其實的“雜家”,但這個“雜”的背后其實是“?!?,信息技術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的教育教學才是教師最重要的陣地,不能因為“雜務”而影響了“主業(yè)”。要盡力做到“一切東西懂一點,某一東西懂一切”,只有掌握了較為精深的專業(yè)技術,向專家型教師靠攏,成為不可替代的人才,才能真正贏得學校的尊重與信任和學生的尊敬與喜愛。
● 訓練與講解:目標要明,相互補充
實踐性強、動手操作能力要求高,是信息技術課程的突出特征,首先,大部分的教學內容都是在計算機房內完成;其次,教學目標的達成也以學生是否能熟練操作、運用某種軟件、掌握某種技術為標桿;再次,除了上課以外的時間,學生不太可能如同其他課程那樣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要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這是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時刻考慮的問題。上課時間的30%用于理論講解、評價總結,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語言,清晰講解,清楚表達,明確任務,不啰嗦跑題、晦澀難懂。其他70%的時間用于學生的實踐操作,教師要巡回指導,做到耐心細致、不厭其煩??梢圆扇《喾N手段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組建學習小組、培養(yǎng)“小老師”、設定項目目標等,這里不再贅述。
● 教材與拓展:角度要巧,相互輝映
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所以信息技術相比其他的課程,變化更快而且無窮無盡,現(xiàn)有的信息技術教材往往很快就會落后,學生剛剛學習的知識、技能很快就會被淘汰。課程名稱也由“BASIC語言”調整為“計算機基礎”,到現(xiàn)在的“信息技術基礎”,教學目標從掌握程序設計到計算機技術,到現(xiàn)在的提高信息素養(yǎng)……
基于以上認識,信息技術教師就應與時俱進,立足課內、放眼未來;立足課本,放眼世界,善于學習,及時捕獲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趨勢,不斷刷新已有的知識體系。在處理教材時,大膽進行“二次開發(fā)”,授課內容要精心取舍,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增強時代感、時效感,把新思想、新技術、新發(fā)展引入課堂,提升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更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主動關注、獲取計算機技術發(fā)展前沿信息,獲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自我更新已有知識體系的能力,“授生以漁”在這里有了更為具體的現(xiàn)實意義。
● 上課與反思:思考要深,相互促進
反思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自我反思”。教師通過上課,自己總結備課的得失、上課的成敗、學生的反應等,在總結思考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往往會得到升華,這是一種微妙與美妙并存的感受,這時,成功和失敗都成了收獲。二是“尋求外智”?!爱斁终呙?,旁觀者清”,很多時候,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優(yōu)點和暴露的問題,如果沒有別人指出來,他自己是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的。這時,專家、同行甚至學生提出的建議、意見就顯得十分寶貴,每次公開課、研究課之后,教師要就上課的特色亮點、缺點不足、教學技巧、起承轉合等主動請教,特別是把診斷出的問題進行詳細記錄,便于在以后的課堂中調整、修改。
如果將上課比作一塊璞玉,那么反思就是高明的雕刻師,能敏銳洞察到這塊璞玉的優(yōu)勢、劣勢所在,從而去劣存優(yōu),揚長避短,在一個個循環(huán)往復的磨煉中,美玉日趨成形,課堂日臻完美。
● 情感與技術:表達要真,共享和諧
信息技術教學,不僅是把知識“輸入”到學生的大腦的過程,更是師生間和諧關系形成的過程、學生品德形成的過程、素養(yǎng)提升的過程。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走進課堂,不僅要帶著技術,更要帶著情感。
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決定了教學的多樣性,只有教學共性與學生差異性相得益彰,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才是和諧的。教師每接手一個新授課班級,首先做的就是盡快熟悉、了解相應班級情況,通過走訪班主任、咨詢其他任課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等途徑,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經(jīng)驗、興趣愛好、學習偏好等,從而調整教學策略。越是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越能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收獲率。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對教育成效影響很大,在信息技術的掌握上,來自農(nóng)村家庭的學生信息技術水平?jīng)]有來自城市家庭的學生高,后者往往在年齡較小時,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計算機、網(wǎng)絡等先進媒體,有些學生甚至因為成了信息技術課上的“小專家”、除教師以外的“民間權威”而受到其他學生的追捧;而前者則對計算機、軟件、操作系統(tǒng)、網(wǎng)絡等還充滿著好奇、敬畏、神秘感,進而自卑。因此,如何處理這些“差異”就成為信息技術教師的重要工作,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力消除自身有意無意、顯性或潛在的偏見,要讓每個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真誠的關注、親切的關心。
● 結果與過程:評價要全,共同提升
筆者認為對信息技術的考核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一考定終身”的考核方法,讓學生充分享受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忠實記錄他們技能達成的程度,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檔案是一個學生成績的有計劃的匯編,收集了該學生已經(jīng)達成的目標以及所采取的步驟,代表著教師、學生的協(xié)作努力,顯示了學生在整個學期或學年在能力和技能上的成長,能完美地評估學生最后的掌握情況、思考結果,向教師、家長、學生本人展示出一個更為立體、豐富的結果。檔案式的過程評價所提供的信息,是筆紙測試、“快照式”評價等其他測量工具所不能提供的。而且,信息技術課還可以利用本身優(yōu)勢,為每位學生建立一份獨特的電子檔案,這就更符合時代的要求、更契合時代的進步了。
● 主角與配角:認識要高,共擔職責
信息技術課被認為是學校里的副科,甚至是副科中的副科,在教學時間、考試制度等方面都是易被忽略、不受重視的。于是教師中不求上進者有之、得過且過者有之、悄悄改行者有之……但筆者以為,這種消極的心態(tài)對于教學是有害的。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與其大發(fā)牢騷,不如冷靜思考,自己鼓勵自己。要告訴自己“酣眠固不可少,但小睡也別有一番風味的”,既然是紅花底下的綠葉,主菜旁邊的配菜,就應該盡心盡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甘當把紅花襯托得更嬌艷引人的綠葉,樂為把主菜襯托得更生動有味的配菜。只有充分認識到這點,信息技術專業(yè)教師才能準確定位,找到自信,從而努力進取,使本門課程在教學體系中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黃金分割”凸顯黃金課堂效益,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地努力,持續(xù)提高信息技術課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