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洪
● 特色不是特點
開學初我接手了兩個新班級,這兩個班都讓我遭遇尷尬。倒不是課堂紀律差讓我應付不了,相反這幾個班的課堂秩序要比我原先所帶班級好一些。
A班的課堂非常安靜,給我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然而問題很快來了。課堂上沒有人“呼應”我,課堂安靜得有點沉悶。我習慣在不斷提問中引導學生學習,甚至一些操作方法,我也往往會讓學生來“指揮”一下,讓他們猜測、說明理由等。扭轉這種局面花了我很長一段時間。
B班的學生不喜歡聽教師講課,哪怕我只講一分鐘,都會有學生抗議:老師,請讓我們自己操作吧!然而,一旦真的讓他們獨立操作,大量的“提問”又令我難以應付。有的學生什么都問,卻從不會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為此,我還在課堂上多次批評他們不踏實,不謙虛。
對于這兩個在信息技術課中“特色鮮明”的班級,我主動找個別學生交流,結果和我的判斷基本一致:學生已經適應了原來老師的授課特點,并且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基本定型。A班的前任信息技術教師上課非常認真,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他講課的時候要求學生必須保持絕對安靜。不過,這位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質量,往往講解并示范課堂任務的整個過程,不管是方法還是步驟,總是面面俱到,深怕一步講解不到位,學生就會學不好。長此以往,學生便認為信息技術學習就是記住教師的操作演示,然后模仿教師的操作步驟完成任務。B班的前任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中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如課堂上經常直接分發(fā)任務,然后請幾個組長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并且負責檢查。然而,這位教師自己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不夠細致,畢竟組長的能力和責任心都是有限的,很快課堂上組長的檢查就淪為形式,學生不再重視任務完成質量,只求應付過關,而由于教師的粗線條式的思維方式,竟然沒有發(fā)現課堂中的變化。
上述案例中兩位教師的上課特點應該是非常鮮明的,但是不能稱之為特色,教學不是包辦,也不是放任,而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恰到好處的幫助,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錯誤的觀念產生錯誤的教學,而教學特色顯然必須以先進的教學觀念為前提,即先進的才能算特色。
● 特色不能包裝
最近聽了一位教師的“預公開課”,教師上課時的語言充滿了激勵,給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不過有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效果很不好。這是導入新課之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上課教師是這樣設計的: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操作,實際上已經給出了操作的具體步驟,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電子表格中公式的寫法。由于每位學生的熟練程度不同,教師又希望讓所有學生都達到相同的預期效果,結果花了很長時間,又因為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不夠,最終的結論仍是由教師自己給出的。課后,我給出一個改進的建議:這個環(huán)節(jié)改為師生討論的形式,由教師講解演示,引導學生去發(fā)現規(guī)律。我覺得這樣做課堂的效率會明顯提高。上課教師聽了我的建議后雖然覺得有些道理,但是仍然存在疑惑,原來他的教學設計是為了體現“以生為本”,認為如果不需要教師講解學生就能得出結論的話,便足以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了。這是對自主學習的一種誤解,認為學生自己完成的,就是主動學習,教師參與講授的,就是接受式學習。這位教師為了讓學生自己完成,連操作方法和步驟都給定了,恰恰是一種包辦。而教師適當地參與引導和點撥,才真正體現對學生主體實際情況的尊重。
在這個“公開課必須上出特色”已經成為共識的時代,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充斥著各種課堂,然而只要我們稍加思考,很多教學行為都是經不起推敲的。我曾經聽過一位評委在進行課堂觀察后說過這樣的話:“教師講解時間……(分鐘),學生操作時間……(分鐘)……”,當正確的理念被演繹成教條之后,為了迎合評委,課堂教學就成了虛假的表演,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一些教師平時教學積淀不夠,為了應付教學評比,采用各種手段試圖包裝自己,也終會因教學理念的缺失而暴露真相。特色是不可以通過包裝而成的,因為教學理念是教師通過學習先進的理論并且在自己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沒有教師獨立的實踐和思考,就沒有教學理念,教學特色也無從談起。
● 特長產生特色
市教研活動請陸老師開設一節(jié)公開課,課題是《魅力人聲》,教學內容是使用錄音機軟件錄制聲音并進行簡單編輯。教研活動之前看過教學設計的部分教師對陸老師的課提出一些質疑,原因是陸老師過多地借助了影視作品片段,學生在賞析這些藝術作品的同時,可能會導致課堂上學生沉浸在電影的氣氛之中,弱化技術的學習。當時,我也是帶著一絲疑惑走進陸老師課堂之中的。陸老師的課果然有聲有色,學生興趣很濃,我和學生一樣,也被影片中的“魅力人聲”所吸引,“享受”了一節(jié)課。課前一些教師的擔憂是多余的,這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好,陸老師借助自己收集的“魅力人聲”,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激發(fā)出來,陸老師抓住時機邀請了一位學生參與錄音,自己擔任操作員,這一環(huán)節(jié)正好為學生們自主錄音做了不錯的示范,接著就為學生分發(fā)了操作指導。此時學生已經迫不及待要去完成自己的聲音作品了,因此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們積極討論,提問也非常多,絲毫沒有影響“技術”的學習。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雖然這是一節(jié)好課,但是在評課的時候我卻提醒教師們:“不要試圖模仿陸老師的課”。陸老師自己的聲音本來就很動聽,課堂上對影片中聲音的賞析就如一名影評家一樣娓娓道來,這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做到的。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長,如有些教師語言豐富,課堂上教師講解很精彩,學生喜歡聽;有些教師藝術修養(yǎng)高,課堂教學難免藝術化傾向;有些教師思維活躍,課堂上必然也會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這些特色不但不影響到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而且豐富了信息技術課堂,這些特色也無法隨意抹去。而單純的模仿則是很可怕的,因為特色是學不上的,有特長才有特色。做個有特色的教師,就要培養(yǎng)自己的特長,并將這種特長充分發(fā)揮。
蒼山點題
我們追求什么樣的特色課堂?這是一個大命題。因為,教育是人對人的過程,不是人對物的事情。
為了反思本期的解碼,我們先來學習一段材料:“信息化是人類社會從工業(yè)化階段發(fā)展到一個以信息為標志的新階段;信息化與工業(yè)化不同。信息化不是關于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而是關于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過程;在信息化這個新階段里,人類生存的一切領域,在政治、商業(yè),甚至個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分配為基礎。信息化是從有形的物質產品創(chuàng)造價值的社會向無形的信息創(chuàng)造價值的新階段的轉化,也就是以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為主,向以精神生產和精神消費為主的階段的轉變?!保▉碓从诰W絡)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是教育發(fā)展的新契機之一。為此,我們需要學習傳統(tǒng)的教育精華作為營養(yǎng),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新思維成就未來。在此過程中,我們做出很多特色課堂這是教育創(chuàng)新的表現,但是不要以新的特色來統(tǒng)一要求,甚至限制學生、教師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個性權益。因此,我們需要時刻質疑把特色套路化、標準化和統(tǒng)一化的做法,鼓勵更多的特色課堂來點綴教育的燦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