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勝
一場一場的公開課,一輪一輪的優(yōu)質課,一批一批的示范課……面對極具特色的課堂表現(xiàn),很多教師卻發(fā)出“學不來”、“植不活”的慨嘆。為什么如此精彩的課卻讓大家易接受、難應用呢?本期解碼就讓我們展開一次關于特色課堂的討論。
創(chuàng)辦有特色的教育,培養(yǎng)有特長的人才,這是多年來教育堅持的重大觀念之一。如果我們把視線放在省、市、校各個層面來看,大特色、中特色、小特色琳瑯滿目、各領風騷,大有“百花齊放”之意。但是,我們卻鮮有見到百家爭鳴。不論是實驗或是研究,不論是實踐還是推廣,各種特色教育很快都被樹為“標兵”,形成“模式”,走向“標準”,特色不再,直至消亡。屆時,人們又繼續(xù)醞釀、制造、宣傳新的特色。然而,這些特色生出到底有沒有意義,消亡有沒有遺憾,卻并沒有多少人來關心。
一次次的特色歷練,成就了很多成果,成就了很多經(jīng)驗,成就了很多先進,雖然課堂可能受傷、學生可能受傷,它自己卻生生不息。作為一個成熟的教育者必須學會討論,學會疑問,而不是盲從;而作為一群成熟的管理者更須學會被討論,學會被疑問,而不是強行。為此,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什么是特色課堂,一起質疑特色課堂,從而醞釀特色、保護特色。
● 特色課堂有沒有標準
思緒飄回古老的教育界,蘇格拉底擅長與學生辯論,孔子能有教無類還能教學相長;眼光轉到近現(xiàn)代的教育界,陶行知熱衷啟發(fā)學生、生活教育,蔡元培提倡自由科學、人格教育……大教育家們無不都是堅持出自“人本”,深入“人心”,達到培養(yǎng)“人”的目的,他們的特色是發(fā)現(xiàn)、堅持了個人不同的發(fā)展契機而已。因此,我們創(chuàng)辦特色課堂,也需要清醒地看到教育公平、教育長遠,而不單為打造一種形式而傾力。
由此再看,質疑一下我們現(xiàn)在的大量課堂特色:“學校特色是動漫設計”、“教學特色是機器人大賽”、“課堂特色是小組合作”……我們不免產(chǎn)生疑問,學校里大多數(shù)的學生參與動漫設計嗎?機器人大賽可以普及嗎?小組合作當然可以大家參與、普遍推行,可是學生獨立思考了嗎?即使動漫設計這一部分人,面對的又是怎樣的課堂,是為作品比賽還是為人才發(fā)展呢?
面對這些疑問,其實當事者早有準備,已有完備的計劃、方案和標準供匯報與檢查。那么,我們也可以繼續(xù)質疑,即使大家都按這些標準去做,你的特色和我們的特色一樣嗎?如果我不這樣做,誰跟你比賽?沒有我們,你又如何獲獎呢?
特色,不應該具體化、概念化、標準化,“模式”與“模具”一樣,優(yōu)點是可以有章可循,缺點是限制個性。學生具有的一些特長教育沒有必要冠以辦學特色、課堂特色,因為學校里更多的學生并不在這些特色的范圍之內(nèi)。怎樣才能讓多數(shù)學生更有特長,更有思想,更有發(fā)展,這才是教育的特色。
● 特色課堂與普通課堂的差異
有一個名詞叫“實事求是”,有一個說法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一種做法叫“因材施教”,這些能很好地回答為什么歷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在不斷地從客觀、主觀等各方面來探索教育,而不都是僅用一種想法、一種做法。似乎也有單一的,那就是“八股文”,但是八股只是形式,讀書仍然廣博,寫作仍然縱橫捭闔。
即使現(xiàn)在教育內(nèi)容非常優(yōu)秀,我們卻往往只是用信息技術電子化成一種很機械的課堂模式。因為增加了技術的含量,課堂就有特色了嗎?比如,讓學生回答諸多選擇題來進行網(wǎng)上測評。“是”與“否”,“A”或“B”,這樣的問題沒有“似是而非”的思考,通過尋找破綻、對比選擇就可以完成,這是什么樣的特色?再加點難度吧,如用平臺上的集成小軟件計算一下一個多少M的文件夾包含多少個漢字,單從計算量看這口算也能完成??!當然,即使這樣的電子計算也不會正確,因為一個文件里面并不只包含字符,還有文件信息,甚至還有空格等其他字符。所以,類似這樣去追求特色,其實是沒有離開“說教”課堂,缺乏引導學生的思考與探究、討論與質疑。
特色課堂要區(qū)別于普通課堂,不是追求形式的特色,而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首先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思維能力、技術水平、愛好興趣等,選擇內(nèi)容與方式;然后是根據(jù)環(huán)境條件,軟硬設備、場所氛圍、社會發(fā)展等,優(yōu)化內(nèi)容與方式;當然更要適合教師自己個人的特點,語言、行動、修養(yǎng)、技術等,優(yōu)化內(nèi)容與方式,符合你與你的學生的就是有特色的。特色的課堂不是讓教師“我的課堂我作主”,而是讓教師“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特色課堂,如果只想給它一個太完善的步驟、一個太規(guī)范的流程、一個太新奇的手段,而不以學生成長為根基,那么,它終將淪為另一個普通課堂,甚至比普通課堂更差。
● 特色課堂的效益如何評判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這是日常應用最多的特色評價基準,看上去很明確。這樣的特色,很明顯是跟其他對象(地區(qū)、學校、個人)進行比較的結果。為此,還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評價體系,用量規(guī)來衡量,以求進一步考評特色。比如,比賽一等獎多少人?學生參與度有多少?高檔次的實驗室有幾處?成績高效比較原來有多大提高?
“有些部分是虛構。”各類“特色教育”檢查的前前后后,心知肚明的當事人這樣說。從很多評委口里也就經(jīng)常聽到:“工作做得很好,材料是現(xiàn)補的吧?”這些委婉的話,各處都可以聽到。這不怪學校,更不怪評委,而是怪我們的評價體系并不科學?!笆陿淠?,百年樹人”,即使是人才速成,也要至少九年義務教育,還有三年高中、四年大學……人學習的時間很長,成長的時間很長,但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托亩豢匆粌商谜n、一兩次檢查呢?
還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特色課堂是不是一定比普通課堂效益高?成績好?
特色課堂更多是為了培養(yǎng)人的心智成長的,如一次關于科技與市場的辯論會。我們可以接觸到好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些知識并不重要,倒是有可能很多學生在“科技人物”、“科學趣問”、“技術競爭”、“市場淘汰”及“用戶需求”等問題上很有感受,甚至對科學文明與生產(chǎn)力的關系有更深理解,這些怎么能用條條框框來考評、衡量呢?
另外,有不少人上課,就對著考試題,概念是概念、操作是操作,為了規(guī)范、高效地實施,其中也采取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做法,如信息化案例教學、考試仿真平臺,這些特色方式只是為了改進記憶方式而做的變革。但是,這樣做的效益并不差,甚至會更好,因為更快速地把學生訓練成了“考試機器”,考試成績優(yōu)秀。這種特色,也算是應試教育的特色吧。在目前的考評機制下,很多人應用普通課堂保證成績,適當采用特色課堂發(fā)展學生機智,這是比較有特色的教學搭配,倒也有雙重效益。但是,如果實際這樣做的,卻過分標榜特色課堂的功勞,把各種成績都往特色課堂上戴高帽,這樣“捧殺”特色課堂的做法有沒有必要呢?
總而言之,特色課堂是一個讓人既羨慕又酸楚、既愛憐又受傷的詞匯,面對它我們心中的疑問會很多?!疤厣北臼莻€性化的,又何苦逼迫大家同流且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