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彬
近年來,教育部、國家語委向社會公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時,公布了年度新詞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新詞語,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新詞語教學的必要性
(一)新詞語反映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新詞語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它表示的是新事物、新觀念、新制度等,反映了當前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對中學生實施新詞語教學,能夠使其更好地適應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國家語委近年來發(fā)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詞語被報紙、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所使用,由此可見,新詞語充斥于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正大量汲取信息的成長中的中學生。因此,實施新詞語教學可以幫助中學生更好地在媒體上獲取有益的信息,開闊自己的眼界,拓寬知識面,也能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當前這一日新月異的社會時代。
(二)新詞語是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詞匯的性質來看,詞匯始終是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之中的。詞匯中基本詞是核心部分,一般較為穩(wěn)定,而新詞語則屬于外圍部分,比較活躍。我們通過語文教材實施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即學習掌握語文課本中的詞語,這部分詞語就是漢語詞匯中的基本詞。其實,漢語中的基本詞和新詞語從來就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密切聯(lián)系,共同為語言使用者服務。而且基本詞在誕生之初也是新詞語,而新詞語中的相當一部分也會發(fā)展為基本詞,成為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中學語文教學,既要學習漢語詞匯中的基本詞,又不能忽視新誕生的詞語。
(三)新詞語與思想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化由語言表達出來,而文化又影響著語言。文化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相承的。新詞語的出現(xiàn),背負著文化的因素,折射著當前思想文化的影子。國家語委2010年公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出現(xiàn)的“犀利哥”、“犀利姐”等新詞語,就是根據(jù)當下人們思想意識中審丑之心、賞怪之態(tài)、獵奇之好、窺私之癮所創(chuàng)造的。因此,實施新詞語教學,探究這些新詞語產(chǎn)生的背景,挖掘新詞語背后的文化涵義,不僅可以幫助中學生了解詞義本身,而且可以使中學生對當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可以正確引導中學生思想文化教育,提升積極的思想文化情操。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選擇新詞語的原則
詞匯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新詞語則是詞匯系統(tǒng)中較為活躍的一部分,所以很難界定一個明確而穩(wěn)定的新詞語的范圍。即使近幾年公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的新詞語,也是數(shù)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新詞語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在實施中學語文教學時,不能不加選擇地把所有新詞語引入教學實踐中來,只能按照一定的原則,有選擇性地進行教學。
(一)常用性原則。新詞語反映社會生活中新出現(xiàn)的事物、觀念、制度等,絕大部分新詞語與當代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一部分新詞語已成為人們語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這部分新詞語的講解與學習,讓中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這些常用新詞語。例如:
①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人民日報》,2010年11月11日)
②教育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最給力的“起跑線”。(《人民日報》,2011年6月2日)
上述例①中“給力”是動詞,意思是幫助、助力。例②中“給力”是形容詞,意思是“很好”。
將這部分新詞融入中學語文教學,既能使學生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又能更容易獲取周圍信息。因此,新詞語的使用頻率和范圍成為選擇語文教學所選新詞語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習慣性原則。在語言習慣上,傳統(tǒng)的基本詞是以漢字音節(jié)為主要形式,含有字母或數(shù)字的音節(jié)較少。因此我們在從事中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考慮習慣性原則,應盡量選擇漢字音節(jié)的新詞語,而不選擇含有字母或數(shù)字的新詞語。這樣能使中學生在學習中感覺到新詞語音節(jié)與傳統(tǒng)的基本詞音節(jié)習慣相適應,而不至于感覺非常突兀和非主流。
(三)能產(chǎn)性原則。能產(chǎn)性指基本詞“有構詞能力”[1]。新詞語的能產(chǎn)性尤其突出。“在新詞語中,當前新詞語中有一種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就是利用某一新興的‘準詞綴[2]形成一批帶有該詞綴的新詞,且具有很強的能產(chǎn)性,形成一個個蔚為大觀的新詞詞族”[3]。這部分新詞語大多由“準詞綴+詞根”或““詞根+準詞綴”構成,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類新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理解掌握這部分詞語的構造特點,有助于學生擴大漢語詞匯量,激起對詞匯學習乃至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使用新詞語注意事項
(一)注意使用對象。根據(jù)調查結果,大學生、高中生、媒體從業(yè)者、公務員、教師等群體對新詞語最為了解,也樂于在適當場合使用。這些群體對網(wǎng)絡比較熟悉,有固定上網(wǎng)時間,容易接觸到新詞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日常交際中使用新詞語時,要考慮合適的群體,對40至60歲之間及更年長的人群,應該使用漢語中的基本詞,慎用新詞語,否則會造成年輕一代和父輩、祖父輩對話的斷層,影響到正常交際。
(二)注意使用場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規(guī)范使用新詞語,不是任何情境都適合使用新詞語,要分清場合。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新詞,在正式場合慎用。在日常私人交流或是網(wǎng)絡溝通時使用新詞語無可厚非;但在語文寫作、課堂、教科書等嚴肅場合應慎用新詞語,應當使用符合語法習慣或約定俗成的詞語。
(三)注意使用語體。新詞語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使用語體上比較狹隘,新詞語構成的話語詼諧、幽默、委婉、簡潔,因此不適合用于莊重、嚴肅、正式的語體當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督促他們在書面語體中使用傳統(tǒng)基本詞,在一些輕松場合的口語語體中可以適當使用新詞語,以達到幽默詼諧、直觀形象、個性張揚等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鐵昆.10年來的漢語新詞語研究.語文建設,1991,(4).
[2]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陳燕玲.新詞語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中學教學參考,2009,(19).
[4]陳燕玲.新詞語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中學教學參考,2009,(19).
[5]郭珊珊.語文教學應重視新詞的學習.基礎教育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