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彬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45-02
學校德育,特別是中小學德育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正在受到普遍重視。從當前我們建平二高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際狀況來看,許多教師、班主任已經或正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摸索教育工作和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歷史特點和規(guī)律,提出了許多有益有效的見解和經驗。總的說來,學校德育工作正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局面。但還存在許多值得重視的問題和錯誤傾向。
首先是重智輕德、把德育看成是“軟指標”,抓智育輕車熟路,抓德育心中無數。只好照著上級指令干。圍著學生問題轉。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有時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不惜放棄一切思想教育陣地。
其次是不講科學,憑主觀經驗辦學。許多班主任基本上還是一看(人聲)、二管、三訓、四壓,后來又多了一個罰款。我們追求的只是表面老實聽話、順從,一時的寧靜無“事”和“正常”秩序,很少考慮這樣做將造成怎樣的教育后果,將會給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個別教師仍然保留著體罰、恐嚇、辱罵等有損學生身心健康的惡劣做法。重視德育的教師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狹隘性、停留在一得之功、一孔之見的經驗水平上,普遍感到德育工作不像教學工作那樣有章法。
從上述情況出發(fā),本學期伊始,我們提出了一些思想教育的設想,力求在德育工作科學化、系統(tǒng)化及理論與實踐結合上做些探索。學校德育:學校德育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就是從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的基本任務出發(f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引下,使德育與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展規(guī)律及現實結合起來,與學校教育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有一個總體設計與規(guī)劃,使學校德育有一個規(guī)劃化的“框子”。在此前提下又給予實際工作者一定的自主性靈活性。這樣可以使德育科學化、系統(tǒng)化有個保證,有助于克服上述各種弊端。
一、要有一個整體化的要求
所謂整體化,就是要從人的思想品質結構的整體來考慮,把社會提出的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思想體系,具體落實到學生個體思想品質的合理結構中去,不能簡單地加以重復照搬。我認為人的思想品質是由以下幾個基本要素構成的,這些要素互相滲透、互相依存、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整體,它的每一部分的殘缺或不完善都會影響整個思想品質的形成發(fā)展。當然每個要素之間的發(fā)展過程中往往是不平衡的,并不一定是同步的。那么,有哪些基本要素呢?
1.理想系統(tǒng)。古語說“人無志不立”。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與追求,他是人們行為的方向與動力。理想可以分為生活理想、職業(yè)理想、道德理想、社會理想四大類,每一類又包括許多方面。每種思想都有高級與低級、正確與錯誤、消極與積極之分。我們所提倡的是樹立共產主義的革命理想,它是高尚的遠大的,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歸宿。一個人缺乏遠大的革命理想,就會失去上進、奮斗的目標和動力,就會喪失百折不撓的戰(zhàn)斗意志,得過且過,成為鼠目寸光的庸人,甚至會經不住腐朽沒落的思想文化的侵蝕,從而腐化墮落下去。共產主義理想是我們當前條件下思想品德結構的核心和力量源泉。
這一系統(tǒng)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它既包括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科學信念,也包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幸福觀,也包括獻身祖國建設和保衛(wèi)事業(yè)的愛國熱忱和報負,還包括對職業(yè)前途的具體選擇;對學生來說,這一切都必須落實到他們立志成才的學習目的的實踐中。忽視理想和理想教育,就從根本上削弱了學校德育工作的戰(zhàn)斗力和生命力。
2.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思想方法。理論是共產主義信念和自覺能動性的認識論基礎。也是人們做什么樣的人,走什么樣的路的具體指南。抽象的說教和公示化、教條化的灌輸當然是無用的。當理論轉化為指導人們行動的思想觀點和思想方法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力量。
3.道德品質和作風系統(tǒng)。它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內化”。社會道德規(guī)范是規(guī)范著個人與社會以及人們之間相互關系和行為的具體準則。它和理想不能混為一談。它們之間又是相互滲透、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共產主義理想的觀點必須與人們具體的道德實踐結合起來。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準則是集體主義,它體現在人們對待社會(祖國)、對待勞動、學習和工作,對個人生活享受和公共財務,對公共秩序和社會法紀……等的態(tài)度、日常言談舉止和作風習慣上。具體說來要擁護黨和社會主義、具有民族自尊心、熱愛集體、關心同學、尊重師長、遵守法制、紀律和公共秩序,自覺服從集體利益,具有良好的文明禮貌,以及艱苦奮斗、勤儉樸素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作風等。
4.道德素質系統(tǒng)。準確的說是德育的心理和生理素質。人的思想品質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和生理素質的基礎之上,并將各種心理和生理素質密切結合在一起。這些素質包括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上進心、意志品質、樂觀、正直、誠實、以及健壯的體質、旺盛的精力以及在學習上養(yǎng)成勤奮、刻苦、踏實、認真、主動、敏感、機智和不保守、不自滿等良好學風等。經驗證明,忽視和損害學生心理、生理品質的健康發(fā)展,德育不論其思想內容如何正確、動機如何高尚,也往往會勞而無功的。
5.道德修養(yǎng)能力系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能力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內在依據之一。青少年時期,可塑性很大,是發(fā)展道德修養(yǎng)能力的“黃金時期”。如果忽視了這一“戰(zhàn)機”,就會貽誤整個思想品質的鞏固和發(fā)展,給人的一生留下極其嚴重的障礙。許多科學家都十分重視這一點。美國德育心理學家柯爾堡就指出達到“自律”的原則水平,即在復雜的充滿矛盾的道德情況下作出縝密的決策和行動的能力。他認為這是一個人道德上成熟的基本標志。
道德修養(yǎng)能力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它包括人的獨立自主的道德認識、判斷、評價能力,也包括人的組織適應和調節(jié)能力;特別是人的自我認識、判斷、評價和自我適應和調節(jié)控制能力。
理想、觀點和道德認識都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能力起著指導和激勵作用。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又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礎。而人的指令才能和人的道德修養(yǎng)能力也往往是互相“遷移”和促進的。
總之,在人的思想品質結構中,上述各種因素,既各自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間又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相滲透的。要截然把它們人為地分割成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必然會影響人的思想品質的健康發(fā)展。有時為了糾正某種傾向,強調加強某種因素是必要的,但絕不能成為忽視和偏廢其他方面的借口。
二、要搞“綜合治理”
影響學生思想品質行成發(fā)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方面來說,不僅有學校教育的影響,還同時存在著學生所處社會生活環(huán)境,如社會物質生活狀況、社會風氣、社會輿論和社會交往等。而家庭則往往是這些影響的集中表現。僅就學校教育影響而言,除了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外,還有書籍、活動、校風、班風、學風以及學生群體之間正式和非正式的平等影響。每種影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有的是“正相關”,有的是“負相關”。德育的最終效果,并不取決于一種或幾種途徑的單純影響,而是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的結果。某些思想品質的出現與消失,增強與減弱,在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表現出來,往往很難一下子就判斷得十分清楚、準確。合理化的“綜合治理”是我們研究學生思想品德狀況,做好德育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我們打算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首先,要處理好德、智、體、美、勞的統(tǒng)一性。德、智、體、美、勞不應當互相代替或消弱。但在實踐中存在著一種孤立化傾向。例如一提智育就是傳授知識和發(fā)展能力;在德育中只將政治、道德思想,而不涉及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似乎思想品質可以脫離學生的主要任務主要實踐而另有一套,這種相互孤立化的傾向是一種片面發(fā)展觀點的表現。
第二,要處理好知、情、意、行的關系。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曉之以理,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但必須導之以行,要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按照正確認識去行動;還要注意動之以情,才能打開學生心靈上的窗扉,精神世界的大門,促進和加速其內化的過程。因此,說服、鍛煉、陶冶、感化等各種手段和方式必須結合使用。
第三,處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關系,在德育工作中,學生處在什么樣的地位,是對象還是主體,這是理論上和實踐中沒解決好的課題。我在實踐中體會,高中學生的是非善惡觀念和自控能力已經十分明顯地表現出來。在認識上往往教師講的對他影響并不大,而他自己通過觀察思考概括而來的認識才比較容易地轉化為某種觀點和信念。這種狀況,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趨于明顯。但在德育工作上,許多人對這種現象常常視而不見,一味地管、訓、壓、罰。其后果造成不少學生人格的雙重化,如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公開場合和私下表現不一樣。當然,強調依靠學生的自我教育,決不意味著承認先天決定論,貶低教育的主導作用。恰恰相反,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自覺性和能力,正是在教育者的引導,培養(yǎng)訓練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起來。
第四,處理好課內和課外,校內和校外、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閑暇時間的支配與利用。也是保證教育效果的重要條件。在德育工作中,不僅要寓教育于教和學的活動之中,更是寓教育于學生各項課外閱讀、科技創(chuàng)作、文體活動、游戲與娛樂、勞動和消遣等活動之中,不僅要保證校內教育影響的統(tǒng)一協調,而且要力求學校家庭與社會影響的統(tǒng)一協調,有了整個教育與影響的統(tǒng)一性,逐步結成強大的教育網,這是德育工作的威力所在。學校不僅應當是學生的直接教育者,而且應當成為學生全部生活的組織者、指導者。
第五,建立各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親友關系等。人際關系是制約教育影響力的外在條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人際關系,本身就是強大的教育因素,沒能良好的人際關系,任何教育影響都無法產生心心相印,情通理達的效果。
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要時刻注意教育影響到的統(tǒng)一性,不僅要把它滲透在各項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同時更要注意在它們之間建立起協調一致,互相配合的良好關系,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保證條件。
三、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自覺性和能力上來
人的社會化過程的實質就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是社會適應——自覺的意識——能動的自我控制的發(fā)展順序。
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的自覺性和能力的形成發(fā)展的基礎是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向上意識的培養(yǎng)和自卑感、怯弱感和消極性的克服,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掌握必要的社會政治、倫理、觀點和行為標準,形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和信念。但最主要的是自我認識評價、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的能力。即人的自律水平。因此除了其它的必要條件外,所謂自我修養(yǎng)能力,其核心和實質就是發(fā)展學生的自律能力。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必須把立足點轉移到相信依靠和發(fā)揚學生的自立性、自覺性上來,樹立學生是主體的思想。切忌包辦代替、簡單粗暴,要堅持寓教育于學生自主活動之中;不要把學生當做“瓶子”、“罐子”;不能單純依靠無休止地說教、命令、約束和懲罰,而是要積極地予以激發(fā)、指引、疏導;對學生的進步和積極因素予以及時地鞏固和強化。當然,我們強調信任依靠、激發(fā)誘導并不排斥嚴格要求和必要的管理。但它只是一種必要的手段和條件。沒有嚴格要求和管理,發(fā)揚學生自律水平也是做不到的。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應模糊了學生的主體,要依靠學生主動性、自覺性,要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這一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
四、建立必要的監(jiān)督和檢查系統(tǒng)
反饋是事物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是教育可控性的根本保證,因此,德育必須建立多層次、多方面的監(jiān)督和檢查系統(tǒng),其基本結構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生思想品德的檢查與評價
在這方面,至今還沒有一個嚴格控制下的有效方法。目前較有成效的是綜合研究法。它把觀察、談話、作業(yè)分析、調查了解結合起來。即有計劃地觀察一個人的各種外部表現,收集學生的作業(yè),如書信、日記、自傳、作品、學習心得、自我鑒定,了解他對各種事物和自己思想言行的態(tài)度、認識、評價和判斷。又通過與有關人員(如父母、教師、親屬、同學、朋友)多方面的信息交流,來了解印證每個學生的過去和現狀;即重外在的行為表現和效果,也重視分析學生行為的動機和因果關系;既重視每件“小事”,又區(qū)別偶然和一貫;既要全面分析,又要區(qū)別主流與支流。在這樣的原則下建立學生檔案的記載、保存和整理分析制度。這樣做雖然麻煩、頭緒多,但得到的信息則比較真實可信。比較可以真實地反映學生思想品質發(fā)展水平和狀況,從而作為教育和評價的依據。
第二、各條教育影響途徑的信息交流制度。
要保證各種教育影響的一致和協調,必須“互通情報”絕不能“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無論是班主任與各科教師之間,還是各科教師之間,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學校與家庭以及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動之間在教育步調上都應該保持信息交流的暢通狀態(tài)。因此從思想上、組織上、感情上建立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制度是必要的。有些形式如學生思想狀態(tài)分析會的制度、學校與家庭和校外教育機關的定期定時聯系制度都是可行的。
第三、對學校德育工作要實行統(tǒng)一的科學管理。
今年我校組成由學校主要負責人領導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立專門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處。在各年級設立年級組長制,定期召集同一年級各班主任研究工作;在每個班級設立班主任負責制。統(tǒng)一管理本班各種途徑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此外設定了“學生一日常規(guī)”、“學生獎懲條例”、“文明禮貌公約”、“品德教育工作細則”、“班主任工作條例”等各種工作制度。并把教書育人作為衡量和考核每個教師盡職好壞的基本標準。力爭做到責任分明、功過分明、獎懲分明。實行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力求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管理系統(tǒng),保證各種途徑和措施的最有效的運行,以達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上述探索和做法實行了一學期,以使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抓起來已較為得心應手。過去存在的許多弊病正在逐漸的得到克服。隨之也現了“時間占有率”“德育和教學關系”“學校機構設置”等一些新的問題。但學校德育工作科學化的方向無論如何是不可逆轉的。我們決心干下去,爭取在學校德育工作上有所突破,為適應新時代建設的需要,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