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英
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從角色、觀念上做好轉(zhuǎn)變,更要做好課前、課中等各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切實使學生獲得高效的課堂體驗。下面,我就談談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做好課前的充分備課,激發(fā)求知欲
一堂成功的英語課,應在教學一開始就吸引學生,并運用新穎的導課藝術,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激發(fā)起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七年級學生學習預備教程中名詞的復數(shù),這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因為英漢之間的語法差異很大,漢語沒有詞形變化,而英語有。漢語說“一本書、兩本書”,英語要說“one book,two books”。也就是說,當名詞前的數(shù)目大于一時,名詞的末尾要加-s 或-es。學生對于這些形式死記硬背往往感到困難。于是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前安排了一個flash動畫來展現(xiàn)不同數(shù)量的人或事物,當名詞的前面出現(xiàn)two 或以上的數(shù)目時,一個紅色的-s或-es 出現(xiàn)在名詞的末尾。這樣,學生在上課前的2分鐘內(nèi),已感受到英語單詞末尾的變化而去思索,紅色的-s或-es是代表什么呢?開始上課時,隨著這個紅色的信號的導課思路,學生會很自然地主動看書,進入到積極思考的良好氛圍之中。
二、課堂上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和交際能力
七年級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多數(shù)是口頭日常用語??谡Z訓練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讀寫方面使用的語言大部分是以口頭表達形式介紹的,而且在教學的各個階段都非常強調(diào)在對話中使用語言,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語感,互相交流,從而使他們既學會陳述,又學會提問。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現(xiàn)情境,就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教、學生記的狀況,有利于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 there be 句型的肯定式、一般疑問式及其答語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現(xiàn)情境,屏幕上出現(xiàn)一幅漂亮的公園畫面,里面有房子、有樹、有山、有小河、有花、有船等。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讓學生欣賞圖畫之后,教師指著畫面屏幕上只剩下的一間房子,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There is a house in it.” (重復幾次)“Is there a house in the picture?”“ Yes, there is.”“Are there any people in the picture?”“No,there arent.”“Whats in the picture?There is... /There are... /Is there... ?/Are there... ?”教師一邊操作,一邊按照屏幕上出現(xiàn)的畫面表述,多次重復出現(xiàn)新的語言。學生邊觀賞邊聆聽邊模仿操練。之后再請口語好的學生根據(jù)教室的真實情境問答和表述。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句型,每人準備一篇短文,談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室、他們的臥室,組織他們在課堂上交流。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短文提一些問題讓學生們回答,鼓勵同學們積極發(fā)言,使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比較正確地使用句型,較自然而流利地表述。這樣,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和交際能力。
三、 做好收尾,把教學推向高潮
一堂好的課不僅有好的開頭,還要有一個完美的結(jié)尾。在教學結(jié)束前,運用多媒體把教學推向高潮,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講完there be句型后,利用屏幕上的圖像,采用競猜的辦法結(jié)課。屏幕上出現(xiàn)一個大的口袋,下面寫著Can you guess?Whats in the bag?Is there... ?/Are there... ?學生們必然會用好奇的眼光注視著這個大口袋,并且都在思考著,這口袋里究竟有什么呢?教師鼓勵學生們大膽猜測,積極發(fā)言,如若猜中了,屏幕上會顯示happy face,并予以鼓勵。這時學生們紛紛舉起手來,爭先恐后地猜答,使課堂所學新知識得到了鞏固。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學生從單一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變?yōu)槎鄻又鲃拥捏w驗和創(chuàng)新性學習。運用好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手段,能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憑借它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使之更自覺、更主動地學習。
但是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要用到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它因“課”制宜,不能千篇一律。一節(jié)高效課除了要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同時還要具備身動、心動、神動,達到一定的思維量、信息量和訓練量。并且更要有立體式與快節(jié)奏和大容量的課堂模式,最后才能達到輕負擔、高質(zhì)量,低耗時、高效益的最佳效果。這些也是我在今后教學中不斷學習和探索的地方。
(盤錦市第三完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