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虹
摘 要:通過對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社會文化意識缺失現(xiàn)象的分析,闡明喚醒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并提出文化意識融入英語教學的建議。
關(guān)鍵詞:中學英語教學;目的語社會文化;切入點
英語是一門語言,而語言則深深地扎根于社會文化這一土壤中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我們學習一門語言,理所當然要了解目的語所屬的文化特征,這也是評價語言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重要標準。Lantolf J.P.在其著作《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一書中就曾強調(diào)社會文化在二語及外語學習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學習者應(yīng)該主動參與到意義構(gòu)建中去,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到學習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做一個知識的容器,那樣學到的知識只會是僵化的、靜態(tài)的、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
英語作為一門在世界范圍內(nèi)具有廣泛普及度以及有著重要影響的語言,其覆蓋范圍很廣,設(shè)計的所屬地文化類型也是紛繁多樣,這在客觀上給我們的英語社會文化元素的融入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是以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為身份標識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屬于NNS—Non Native Speakers)來說,我們要求學生將重點定位在英美等主流英語國家的文化上即可?!冻踔杏⒄Z課程標準》將整體的課程設(shè)計思路分為五個方面,即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與文化意識,將文化意識單列出來可見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的重視程度。
一、當前存在的問題
盡管有明確的《課程標準》的指導,廣大師生也十分明白目的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大量的英語課堂實踐中卻很少見到社會文化元素的融入,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筆者以為有以下幾點:
(1)受到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測試手段與評估手段的單一化使廣大師生無奈地走上應(yīng)試教育之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語言能力及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課堂一切教學行為都被簡化成了考試工具,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培養(yǎng)出了大量缺乏文化意識與文化素養(yǎng)的高分低能兒。
(2)教師挖掘教材的深度不夠,僅僅停留在語言材料的表面,忽略了語言材料背后所蘊涵的文化意義,沒有真正體味到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
(3)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文化機會不多,滲透度較低,特別是筆者所在的農(nóng)村偏遠學校,學生的信息來源較少,思想禁錮性較強,“教師上課基本靠講,學生聽課基本靠記(筆記)”的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多媒體教學資源、外教、浸泡式英語學習氛圍還一時難以實現(xiàn)。
二、英語教學中社會文化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1. 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語言教學本應(yīng)該是生動有趣的,許多材料知識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學以致用”性很強,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初一新生剛接觸到英語是很有激情的,許多學生剛學了幾句日常會話用語就迫不及待地在同學、老師甚至家長面前展示。如學了“Nice to meet you!”這句問候語之后,許多學生就不厭其煩地用其互相問候。這種現(xiàn)象充分說明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濃厚興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學生逐漸變得呆板木訥起來,課堂上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更別提課后主動用英語交流了,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如課業(yè)負擔的壓力、孩子青春期心理的變化、學習難度的增加等。但是筆者以為教學過程中的社會文化的缺失是重要的一環(huán)。
2. 使學生兼?zhèn)渲R與能力
英語教學中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及文化意識的脫節(jié)長期以來一直都受到學界的詬病。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yīng)用(交流),而交流的主體人是社會中的人。人具有社會屬性,就注定了語言必須具備社會屬性,否則即使學生掌握再多的語言知識(大量的詞匯、語法、句式等),卻不能得體地運用自己所學到的語言知識,這種學習就失去了意義。同樣是一種句型,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卻會造成不同的效果,這就是語言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語言的社會文化屬性的體現(xiàn)。
三、英語教學中社會文化元素融入的切入點
1. 詞匯講解
雖然英語詞匯總量非常之大,但是《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對于學生詞匯量的五級目標要求僅為“學會使用1 600個左右的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從數(shù)量上看要求并不高,但是從學生的詞匯掌握的質(zhì)量上來看并不能讓人非常滿意,許多學生以為一個單詞只要會讀、會寫、理解含義就算掌握了,這種理解是片面的,詞匯掌握的關(guān)鍵是會用,而且要學會理解詞匯在更深層面,在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應(yīng)用特點,才能在目的語語境中自如使用。
2. 英語作文
英語作文最能反映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但是不少學生有著這樣的誤解,認為英語作文就是簡單的漢譯英,其實絕非那么簡單,同一個句子在不同的上下文語境中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句子不是單詞的簡單堆砌,文章更不是句子的簡單堆砌。英語作文從構(gòu)思到組織再到成文有著嚴密的實施步驟和流程,學生應(yīng)該特別注意社會文化對于作文的重要影響。如英語議論文的組織特點與語言特色就與英美人的文化密不可分,這與中國文化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中國學生在寫作英語議論文時會出現(xiàn)大量使用像should,must等核心情態(tài)動詞,按照中國文化的理解這樣能夠加強說服力,其實在英美人看來,這樣的文章會給人一種居高臨下、咄咄逼人的不良印象,主觀性太強,反而會顯得說服力不夠,所以會慎用should, must等詞,而以協(xié)商性較強的半情態(tài)詞ought to,have to,be supposed to等代替。
當然,在英語教學中,可供切入點還有很多,如閱讀教學之前的brainstorming環(huán)節(jié)、語言測試設(shè)計中創(chuàng)設(shè)真實豐富的語境等,都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覺醒。
參考文獻:
[1]Lantolf,J.P.社會文化理論和第二語言學習[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睢寧縣沙集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