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
【摘要】科學傳播歷史悠久,但就我國而言,科學傳播的范圍、程度還遠遠不夠,傳統(tǒng)媒體受制于多種因素,在這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較為有限,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則有可能使科學傳播的困境有所改觀。文章以科學松鼠會為例,依照拉斯韋爾所提出的“5W模式”,對新媒體時代的科學傳播機制進行了全面分析,試圖對未來的科學傳播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發(fā)。
【關鍵詞】新媒體科學傳播科學松鼠會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來,我國學者對科學傳播的研究日漸興起。科學傳播是指“科技知識信息通過跨越時空的擴散而使不同的個體間實現(xiàn)知識共享的過程”,并明確地按傳播渠道把科學傳播分為專業(yè)交流、科學技術教育、科技普及、技術傳播四部分①。
就世界范圍內而言,科學傳播活動歷史悠久。然而回歸到當下的中國,我們卻不得不承認科學傳播的范圍、程度還遠遠不夠。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進行了8次公民科學素養(yǎng)普查,最后一次的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比例僅為3.27%②,在種情況下提及重視“科學傳播”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大眾媒體一直肩負著向社會公眾普及科學知識的責任,可是,由于記者、編輯本身的知識構成有限、科學素養(yǎng)與普通公眾差別不大,科技相關內容趣味性不強可能會影響發(fā)行量/收視率③等原因,通過傳統(tǒng)媒體傳播科學技術知識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隨著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的機制、模式也在隨之發(fā)生改變,公眾越來越依賴于通過網(wǎng)絡、手機來獲取信息,這使得科學傳播的困境有所改觀,科學松鼠會的出現(xiàn)和成名便是很好的案例。
科學松鼠會是致力于在大眾文化層面?zhèn)鞑タ茖W的非營利機構,它匯聚了當代最優(yōu)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茖W松鼠會成立當年即獲“德國之聲”博客大賽“全球最佳博客公眾獎”,而“科學松鼠會躥紅”也入選2008年度中國科普十大事件。④成立3年多以來,科學松鼠會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成為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典范。那么,它的傳播機制對我國科學傳播的發(fā)展趨向有何借鑒意義?本文將對其進行具體的研究分析。
二、科學松鼠會的傳播學分析
本文的研究分析主要依照拉斯韋爾所提出的“5W模式”,本文試圖在分析傳播過程和機制時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框架來使用。
1、科學松鼠會的傳播者
科學松鼠會的網(wǎng)站類似于群體博客,由全職編輯和作者共同參與管理,用集體協(xié)作的方式發(fā)布大量科普文章。這些人絕大多數(shù)接受過專業(yè)訓練,是海內外優(yōu)秀的華語科學傳播者??茖W松鼠會通過各種途徑來保證文章質量,每位作者加入前都需經(jīng)過十分嚴格的專業(yè)和文字審核,每篇文章發(fā)布之前也要經(jīng)過編輯審核以及“同行評議”。除此之外,網(wǎng)站還吸引了大量科學專業(yè)人士成為其受眾,web2.0的模式使得受眾能夠隨時挑刺,作者及時修改文章,不斷完善。⑤
從隊伍的構成情況來看,專業(yè)性強是科學松鼠會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勢。由于涉及科技領域的知識專而深,一般受眾的科學素養(yǎng)難以與其相符,網(wǎng)絡上和現(xiàn)實中又充斥了各種難辨真?zhèn)蔚男畔?,當受眾遇到相關領域的問題時,科學松鼠會便發(fā)揮了“意見領袖”的作用,以專業(yè)性而贏得權威性和可信度。
從科學松鼠會的定位來看,“致力于在大眾文化層面?zhèn)鞑タ茖W的非營利機構”使它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和公益性。由于團隊的非盈利性質以及讀者的“糾錯”機制,科學松鼠會在涉及社會事件的文章中能夠從科學的立場出發(fā)、保持客觀中立,這也是它能夠在受眾群體中保持良好形象和較強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2、科學松鼠會的傳播內容
我國科學傳播的主體力量是政府相關部門、學術團體以及大眾傳播機構⑥,它們也在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平臺來進行科學的教育和普及,但是這些網(wǎng)站從形式到內容多缺乏新意,關注度難以得到保證。相比之下,科學松鼠會則更具趣味性和貼近性。
科學松鼠會頁面布局時尚清新,它的內容雖涉及健康、化學、醫(yī)學、天文、心理等諸多領域,但是它“嚴禁面目森然的科學術語,而是八卦加科學、故事與研究結合一體的鮮活文字”⑦來進行敘述,例如《熊牙利!熊貓兇猛!》借助新聞事件還原熊貓的本相,《抽脂不能永遠去除你的脂肪》通過研究分析提醒受眾不要進入減肥誤區(qū),《誰在雞蛋上起舞》由藝人雕刻蛋殼引入進而分析地學知識……加之圖片、視頻、科學漫畫的配合,科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術語、模型、數(shù)據(jù),從而更容易到達和吸引受眾。
此外,科學松鼠會十分關注社會事件。汶川地震后作者瘦駝發(fā)表的原創(chuàng)科學文章,第一時間回應了關于震前動物預報的種種謠言,科學松鼠會由此策劃了一個地震專輯,覆蓋了地震基礎知識、地震預報、地震自救、心理干預等方面的內容,⑧這一專輯使科學松鼠會一舉成名。之后每次社會事件,科學松鼠會都會以科學的視角進行及時深入的分析,不僅普及了相關知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府和媒體的缺位,防止謠言擴散,起到答疑解惑、穩(wěn)定人心的作用。
3、科學松鼠會的傳播渠道
科學松鼠會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方式,但是不同的媒介形式間并不相互孤立,而是試圖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科學松鼠會在線上主要通過網(wǎng)站來發(fā)布文章,并開通了鳳凰快博、新浪微博、豆瓣小組,同時在嫣牛博有博客鏡像、在人人網(wǎng)有公共主頁,這些網(wǎng)站的定位各不相同,受眾群體也均有差異,而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分享和轉載,這些內容能夠更為廣泛的傳播。線下科學松鼠會成員以集體專欄的方式為諸多傳統(tǒng)媒體供稿,并以個人名義為幾十家一線媒體寫作;通過對原創(chuàng)文章的整理編輯,科學松鼠會還出版了《吃的真相》《冷浪漫》等科普讀物。
以上提及的傳播渠道多為面向受眾的單向傳播,仍存在信息和角色的不對稱性,但實際上除此之外,科學松鼠會還有很多線上和線下的互動交流,例如“我是Dr.You”是在線上由科學松鼠會提出刁鉆古怪的科學小難題,受眾參與解答風暴;“小姬看片會”與受眾在線下分享優(yōu)質科學大片并邀請松鼠會成員或者科學家進行交流;還有定期的讀書會、講座等等。這些線上和線下的活動互動性極強,可以說將“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有效結合在了一起。
4、科學松鼠會的受眾
2006年我國出臺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明確規(guī)定了科普工作的四大重點人群為未成年人、農(nóng)民、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城鎮(zhèn)勞動者。⑨由此可見,我國的科普尤為重視知識水平和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茖W松鼠會盡管盡可能地將科學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但由于專業(yè)性強,還是需要讀者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和知識水平。
但這并不意味著科學松鼠會的影響力也局限于此。通過各網(wǎng)站不斷的分享和轉載,以及用戶在線下的人際交流,能夠使傳播內容的影響力逐層擴大。因此,雖然科學松鼠會直接的受眾有限,但有更多的網(wǎng)絡公眾充當了“間接的受眾”。在危機事件發(fā)生時,這樣的傳播模式尤為顯著。
5、科學松鼠會的效果
總體而言,在日常的科學傳播中,科學松鼠會通過線上傳播和線下活動起到了普及科學知識、為專業(yè)人士提供交流平臺的作用,在危機事件中,科學松鼠會及時、專業(yè)的分析能夠彌補政府和大眾媒體的缺陷,起到穩(wěn)定人心的作用。由于專業(yè)性強、不夠大眾化,但是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以不斷增強。
三、科學松鼠會對科學傳播的借鑒意義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調查結果顯示,在2010年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中,互聯(lián)網(wǎng)排在第四位(26.6%),但與2005年的調查結果相比提高了20.2個百分點。⑩不難看出,利用新媒體進行科學傳播是未來一大趨勢。對科學松鼠會傳播機制的分析為以后的科學傳播提供了借鑒意義。
1、注重傳播主體的權威性
我國的科學傳播常依賴于傳統(tǒng)媒體,但是一般的媒體從業(yè)者并不具備專業(yè)的科學知識,傳統(tǒng)媒體也難以吸引大批科學專業(yè)人士為其撰稿寫作??茖W松鼠會開辟了較好的模式,線上通過網(wǎng)絡聚合科學達人在群體博客發(fā)布文章、線下通過專欄為傳統(tǒng)媒體供稿,保證了專業(yè)性和傳播力。
2、注重傳播內容的趣味性
科學本身嚴謹,但是若表現(xiàn)形式生硬呆板,又通過術語、模型、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則難以真正影響大眾??茖W松鼠會時尚清新的風格、活潑幽默的論述、集文字圖片視頻為一體的形式,值得更多的科學傳播者學習借鑒。
3、注重傳播方式的多樣性
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拓展傳播渠道、注重反饋互動與專業(yè)交流,這是科學松鼠會的新意所在,它們的傳播方式更為平等和靈活。
結語
科學松鼠會自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可以說,它是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典范,它將專業(yè)、生動、交流、共享等理念植入科學傳播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學傳播的發(fā)展趨向。我國的科學傳播仍存在問題,能否借由新媒體而實現(xiàn)轉變,最終提升普通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還需要所有的科學傳播工作者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①劉兵、侯強:《國內科學傳播研究:理論與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5):80-85
②⑩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信息中心,《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調查結果發(fā)布》[Z].http://www.cast.org.cn/n35081/n
35473/n35518/12451858.html.2010-11-
25
③王文茂,《對媒體科普宣傳的幾點思考》[J].《今傳媒》,2008(11):49-50
④⑤科學松鼠會,《關于我們》[Z].http://songshuhui.net/about.
⑥王殿華,《我國科技傳播體系的缺陷與民間力量崛起的啟示》[J].《改革與戰(zhàn)略》,2006(6):125-128
⑦陳川,《愛科學,愛寫作》[N].《信息時報》,2008-5-25.C5
⑧⑨吳娟,《科學松鼠會傳播要素及模式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
(作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