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三強
明代是我國雕版印刷業(yè)的繁盛時期,印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發(fā)明了饾版、拱花,套印本和插圖本大量出現(xiàn),印刷專用字體形成并廣泛使用。除雕版外,活字印刷也得到了應用,木活字本、銅活字本也成為明本的一個特色。印刷地域、規(guī)模、品種都有較大的突破,線裝取代了包背裝,成為古籍的主要裝訂形式。明本書無論在刻書地區(qū)、刻書形式、刻書技術、刻書范圍、民間書坊數(shù)量上等都遠勝于前代。流傳下來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較多,明正統(tǒng)朝以前較少。
明代官刻、家刻、坊刻
明刻本依然分官刻、家刻、坊刻幾種。官刻本中有內(nèi)府本(包括經(jīng)廠本)、國子監(jiān)本以及其他中央機構和地方官刻的書帕本,還有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間的藩府本。內(nèi)府本即皇家刻本,現(xiàn)存南京內(nèi)府刻本尚有《元史》、《大明律》、《大誥》及續(xù)編、三編,等等。遷都北京后內(nèi)府刻書由宦官掌握,即司禮監(jiān)所轄經(jīng)廠,刻印的書多為《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等常見古籍,紙墨考究、書品寬大,但??辈痪e訛較多。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設國子監(jiān),以南京國子監(jiān)刻書多且好。南京國子監(jiān)接受了元集慶路儒學和元西湖書院所存的書版,印書約二百七十余種。北京國子監(jiān)刻印不到百種,以經(jīng)史為主,著名的有《十三經(jīng)注疏》、《二十一史》等。因而有“南監(jiān)本”和“北監(jiān)本”之稱。明皇子皇孫受封建藩的有許多人,據(jù)統(tǒng)計有四十多藩府。他們喜好刻書,刻了約五百種書。藩刻本??本珜?、紙墨講究、刻印精良。
家刻、坊刻分布極廣,除江浙一帶和建陽書業(yè)仍發(fā)達外,北京、徽州、蘇州、湖州、南京等地也興盛起來。家刻有鄭氏兄弟刻業(yè)師宋濂的《宋學士文粹》,由同門劉剛、林靜、方孝孺手書上版,字體精雅、版刻講究;蘇州陸元大翻刻宋本《花間集》;袁褧的嘉趣堂刻書也很多,傳世的有《世說新語》、《六臣注文選》;吳縣黃氏兄弟刻的《論語》、《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注》等;顧春世德堂刻的《六子全書》;洪梗清平山堂刻的《清平山堂話本》等。明末大藏書家毛晉,其家刻書品種之多超過任何一家坊刻,縣志超過北監(jiān),因毛晉的藏書處叫汲古閣,其刻本被后人稱為汲古閣本,最著名的為《十三經(jīng)注疏》、《十七史》。坊刻則大量的戲曲小說、醫(yī)書等通俗讀物,北京岳家的《大字魁本全像參增奇妙注釋西廂記》上圖下文,建陽熊大木的《全漢志傳大宋中興英烈傳》、余文臺雙峰堂刻的《新刊京本編輯二十四帝通俗演義西漢志傳》,南京富春堂《編刻演劇十本》、文林閣也刻了《還魂記》、《荊釵記》、《繡襦記》等。
明刻本的特點與鑒別
明代各時期刻書略有不同,前期黑口白綿紙,中期白口仿宋字,后期白口長字多避諱。
字體明初本受元代刻書的影響,都是趙體字,秀逸嫵媚。建本同元建本,是較瘦且圓勁的顏體字,往后則圓勁漸消失,變生硬,如慎獨齋等刻本。嘉靖前后仿南宋浙本,用歐體字,但又不同,方板整齊,開始趨向規(guī)范化;到隆慶時字更加方板整齊,還用古體字,即把小篆楷寫,如許宗魯刻的《呂氏春秋》、《韻補》。建本的顏體字基本消失,變成點劃生硬、撇捺較長的字體。到萬歷時字體更加方板,橫平豎直,被稱為“方體字”,印刷用的宋體字這時基本定型。天啟時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方體字,變得更長了,稱為長宋體。萬歷時還出現(xiàn)了一種寫刻本,所謂寫刻是區(qū)別于印刷專用的方體字,用趙體字,但不像明初本那么豐脾剛健,而是瘦削流麗。著名的如陳仁錫在蘇州刻的《石田先生集》、《陳白楊集》。汲古閣本中少數(shù)在天啟時用長方體字,如《浣花集》;有些用萬歷時的方體字,如《三唐人集》;絕大多數(shù)把方體字壓扁,橫細豎極粗,如《十三經(jīng)注疏》、《十七史》、《文選》等。
明刻本 楞嚴經(jīng)十卷尺寸:21.5×14.6cm
版式明初本由白口,細黑口發(fā)展為大黑口,仍是雙黑魚尾,上魚尾上方刻書名、卷次,下魚尾上或下刻頁次,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嘉靖前后一律白口,單魚尾,多左右雙邊。個別也有魚尾上方刻書名的,如《文苑英華》、《紀效新書》等。后期版心上方一律白口、單魚尾,魚尾上方刻書名,下方刻卷次,版心下方一般白口,少數(shù)是細黑口,有時在白口處刻上刻書齋名號。多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明代書冊已由蝴蝶裝變?yōu)榘逞b,因此沒有書耳。建本有時在正文小題上端加魚尾以突出。有些小說戲曲用兩截版或三截版,上兩截刻評語或插圖。汲古閣本在版心下方標有“綠君亭”,后期則標“汲古閣”,有的在每卷首尾頁版心中央刻有“汲古閣正本”。
紙張明初本絕大多數(shù)用白綿紙,差的用黃綿紙,少用竹紙。用竹紙的多為后印本。嘉靖前后一般都用白綿紙,少用黃綿紙,用竹紙的多為后印本。萬歷以后多用紙竹,紙脆易破,色黃,有簾紋,綿紙就少見了。建本可能因地域原因,一概用竹紙。汲古閣本多用毛邊紙、毛太紙,少數(shù)初印本用開化紙。
避諱明前期刻本不避諱,到崇禎時才避諱。嘉靖前后不避明諱,但仿南宋浙本,有時宋諱字照原樣缺筆。后期避諱稍嚴,但避明帝諱的刻本并不多見。
序跋題識明中期以前建本少見刻書序跋題識,多有牌記。嘉靖前后,有的在版心下方刻有牌記。萬歷以后牌記幾乎不用,出現(xiàn)了內(nèi)封面,一般分三行,中間一行大字刻書名,右邊一行頂格刻纂著者,左邊一行下方刻某某堂藏版一類詞。汲古閣本常附有毛晉跋語,較易識認。
明中期刻本有些有刻工姓名,如蘇州刻的一些書。
明初經(jīng)廠本都加圈斷句,初印本往往在每冊首頁上端鈐印朱文“廣運之寶”大方印。
明代從萬歷以后開始在書上刻評點。
明刻本 宋 羅泌輯 重訂路史全本
明刻本 廉善堂藏板 明趙儕鶴注 正心會新稿
尺寸:20.2×12.8cm
鈐印:趙南星?。ㄖ煳模?、夢白氏(朱文)、伯弢己卯所得(白文)
尚書古文疏證八卷 朱子古文書疑一 清乾隆卷
清代的官刻、家刻、坊刻
清代刻書從入關稱帝的順治朝開始,其印書業(yè)的興盛和普及,無論數(shù)量和規(guī)模都是前代無法比的,官私刻書業(yè)均達到鼎盛。今天所能見到的刻本,絕大多數(shù)是清刻本。尤其是乾嘉時期,考據(jù)學興起,學者熱衷???,出現(xiàn)了大批??本珜?,刻印典雅的刻本。
中央官刻主要為內(nèi)府刻本,早期仍由宦官主持,現(xiàn)存多為順治御撰,有《御注道德經(jīng)》、《御制勸善要言》等16種。康熙中,武英殿成為修書刻書處,后人把康熙及以后的內(nèi)府刻本稱為“武英殿本”或“殿本”。據(jù)陶湘《殿版書目》載,約有五百種之多。殿本以??本珜?、用料講究、版式疏朗、刻印精良著稱,堪與宋刻本媲美。所刻《御定佩文韻府》、《明史》、三通(《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十三經(jīng)注疏》等書,向來被列為清刻善本。地方官刻以曹寅的揚州詩局最著名,還代內(nèi)府刻書。無論繕寫??薄⒌癜嬗∷?、紙墨裝訂均很講究,如《全唐詩》、《歷代詩余》等。到同治時各省相繼設立官書局,刻印了大量書籍,以經(jīng)史子集為主,所刻圖書稱為“書局本”或“局本”。最著名的是五局合刻的《二十四史》、浙江書局的《二十二子》。
清代家刻以文人學者和藏書家為主,或刻印前賢詩文,或刻印自己的著述,多由名家手寫上版,即所謂“寫刻”,成為清刻本中的精品;或以家藏善本為基礎校勘、集輯的叢刻、輯刻或影摹付印的舊版書。據(jù)統(tǒng)計,家刻本約有兩千種之多。著名的如林佶寫刻的《堯峰文抄》、《午亭文編》、《古夫于亭稿》、《漁洋山人精華錄》,顧嗣立秀野草堂刻的《韓昌黎先生詩集》,王岐手寫顧氏碧筠草堂刻的《笠澤叢書》,金農(nóng)刻的《冬心先生集》,歙縣程哲七略書堂寫刻的《帶經(jīng)堂集》,鄭燮自己手寫上版的《板橋集》,松江沈氏古倪園刻的《四婦人集》,許梿古韻閣《六朝文絜》。常熟張海鵬刻的《學津討源》、《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匯抄》及《太平御覽》等;吳縣黃丕烈一生讀書、藏書、校書、刻書,有《國語》、《國策》、《宣和遺事》、《輿地廣記》、《三經(jīng)音義》、《博物志》等;歙縣鮑廷博刻印的《知不足齋叢書》等,以精善著稱。
坊刻占清善本的絕大多數(shù)。書坊分布極廣,刻印書籍行銷全國各地。北京的琉璃廠、隆福寺一帶就集中了一百多家書坊,刻印經(jīng)史、戲曲小說、醫(yī)術及民間日常用書,還有滿漢對照的刻本。江浙、福建、安徽、廣州等地也有一定的書坊,僅蘇州就有五十多家,最著名的是從明代就開始刻書的掃葉山房,名刻本有《貞觀政要》、《東觀漢記》、《東都事略》、《吳越備史》等。
昌黎先生詩集注十一卷 清道光
清刻本的特點與鑒別
字體清刻本通常多用方體字。清初字體仍有明末遺跡,以萬歷傳下來的方體字為主,刻印較精的如龔賢刻《中晚唐詩紀》、季振宜刻錢注《杜工部集》、陸鐘輝刻《南宋群賢詩選》等;也有天啟時創(chuàng)制的長方體字,如顧炎武刻自撰初稿八卷本《日知錄》、趙時輯刻《貫華堂評選杜詩》等;還有汲古閣創(chuàng)制的扁方體字,如毛奇齡刻自撰《毛翰林集》、高士奇刻自撰《江村消夏錄》、屈大均刻自撰《廣東新語》等??滴跻院罅餍袃煞N字體,一是硬體字,也就是仿宋體,在清刻本中較為普遍。橫細豎粗,撇長而精,捺肥而拙,右折橫也肥粗。道光以前的還較秀麗好看,以后則變得扁而呆板。另一種是“軟體”,也叫“寫體字”。其中有些點劃方勁,接近南宋浙本和明嘉靖本,如徐乾學代納蘭成德刻的《通志堂經(jīng)解》、蘇州張士俊刻《澤存堂五種》、金農(nóng)在揚州刻自撰《冬心先生集》等。有些點劃軟美像小楷,在寫刻中用得最多,如揚州詩局刻《全唐詩》、《楝亭五種》、朱彝尊刻自撰《曝書亭集》、蔣驥刻自撰《山帶閣注楚辭》、年羹堯刻《唐陸宣公集》、“林佶四寫”等。中期多數(shù)用方體字,如阮元刻的《十三經(jīng)注疏》、常熟張海鵬刻的《太平御覽》、畢沅的《經(jīng)訓堂叢書》、錢熙祚的《守山閣叢書》、盧文弨的《抱經(jīng)堂叢書》等。同時出現(xiàn)仿宋本,模仿宋元舊版行款、字體,如徐氏仿南宋大字建本的《庾開府哀江南賦注》,王延喆仿南宋建陽黃善天本《史記》,黃丕烈仿胡刻宋本《文選》、元本《通鑒》等。后期仍以方體字為主,金陵、崇文兩書局用仿汲古閣肥扁的方體字,其他書局用通行的方體字。仿刻的章回小說也用方體字,但字體比明后期建本小說更為拙劣。
觀音大士慈容五十三現(xiàn) 清康熙
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 清乾隆
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 清乾隆
《紉齋畫勝》部分卷 清光緒
紙張 清代印書用紙品種繁多,竹紙最為普遍。前期方體字本一般用厚一點的毛邊紙或薄一點的毛太紙,以毛太紙為多,早一點的也用明末常用的較差的竹紙,還有一種白色的連史紙。殿版中講究些的用開化紙或開化榜紙,一般的用毛邊紙或毛太紙,很少用連史紙。中期開化紙、開化榜紙逐漸少起來,一般以連史紙、毛太紙為多,講究的仍用開化紙或開化榜紙,也有些用較薄的皮紙。后期局本一般好的用連史紙,差些的用賽連紙或官堆紙,講究的初印本用宣紙。
版式 清代版式非常多樣,行款也不固定,同一人所刻的幾種書有的黑口有的白口,有的單魚尾有的雙魚尾,有的書名在魚尾上方有的在下方,沒有規(guī)律。一般清刻本多白口、少黑口,多左右雙邊,也有單邊或四周雙邊的。官刻本尤其是殿本書品較大、開闊疏朗,坊刻則書品較小、行格滿密。
避諱 清初沒有避諱,康熙以后漢文化深入普及,加上文字獄迭興,避諱開始興起并顯得嚴格起來。清代避諱中改字缺筆都有,如康熙帝“玄燁”缺末筆,雍正帝“胤禛”的“胤”或缺末筆或改為“允”,“禛”改為“正”等。官刻嚴些,家刻、坊刻還有應避諱而未避的情況。鑒別時應看全書整體避哪些字,再結合其他條件,不能輕易以某一點來下結論。
序跋題識 清刻本仍有牌記,亦多有刻書序跋。清刻本還多有內(nèi)封面,正面題書名、卷數(shù),中間一行是書名,右行為編著者,左行為刻家或藏版者。背面題刊刻者、地址或刻版年月。
王文簡公七言詩鈔三十二卷 清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