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攝影術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暗室”到“明室”的過程。在膠片時代,手工作坊性質的暗室操作對攝影術的產生和發(fā)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數碼時代,電腦操作帶給攝影術的革命和飛躍更加了得,這使得攝影術終于擺脫了黑暗的感光限制而完全可以在明亮的環(huán)境里正常進行。本文通過簡述攝影術的發(fā)展來介紹數碼技術對攝影術所產生的舉足輕重的影響和劃時代的歷史作用。
[關鍵詞] 明室?暗室?數碼技術?攝影術
一、攝影術從“暗室”到“明室”的跨越
自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在法蘭西學院公布其發(fā)明的銅板攝影術起,攝影術便有了名正言順的開始。在攝影這門技術并不久遠的100多年發(fā)展過程中,不能不提的就是數字技術對攝影術的影響,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棄暗投明”?!鞍怠?,指膠片時代的手工作坊式的暗室操作;“明”,指數碼時代的圖像后期加工的電腦操作。在暗室里加工照片的方式經歷了百余年發(fā)展,對攝影術的成長并日臻成熟有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本文所提出的“從暗室到明室”并不是說現代攝影術的發(fā)展已經完全擺脫了昔日膠片時代的手工作坊,相反,“從暗室到明室”恰恰是承認和強調膠片時代手工作坊對攝影術發(fā)展的重大影響。羅蘭·巴特說過,我們不應該把那個產生奇跡的地方叫“暗室”,而應該叫做“明室”。其實,羅蘭·巴特之所以提到明室,也是因為聯想到暗箱,想到人們總把“攝影”與“穿越黑暗”想在一起。羅蘭·巴特的觀點恰是相反,他引布朗修的話說:“‘影像的本質完全在于外表,沒有隱私,然而又比心底的思想更不可迄及,更神秘;沒有意義,卻又召喚各種可能的深入意義;不顯露卻又表露,同時在且不在,猶如美人魚西恒娜的誘惑魅力。換言之,攝影從來不是穿越(隱藏的)黑暗而來,它比任何描繪工具更能展現真實。于其把相機視作‘暗箱,還不如借用以前的‘明室呢?!痹诖?,羅蘭·巴特充分肯定了膠片時代的“暗室”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沖洗照片的暗室日漸成為攝影業(yè)發(fā)展的瓶頸。此外,沖洗底片時操作者還要接觸具有強腐蝕隱患的化學藥劑。數字技術的出現和電腦上日益豐富便捷的圖像制作軟件使得暗室操作的種種問題一一得到解決,并將這一操作過程最終跨入了在計算機上進行圖像后期處理的“明室”時代。
二、數碼技術的產生
數碼相機的技術原理可以追溯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而從數碼相機近來的發(fā)展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的普及已經讓此項技術的產物深入尋常百姓的生活,成為人們聚會、旅游等各種娛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對數碼影像技術的溯源,當提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fā)明了錄像機(VTR),這是一種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的設備。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的產生。20世紀60年代,美國宇航局的宇航員在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fā)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他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于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1970年是影像處理技術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fā)明了CCD。當工程師使用計算機將CCD得到的圖像信號進行處理后,所有的干擾都被剔除了。后來“阿波羅”號登月飛船上就安裝有使用CCD的裝置,這就是數碼相機的最初原形?!鞍⒉_”號登上月球的過程中,美國宇航局接收到的數字圖像如水晶般清晰。這之后的數碼圖像技術發(fā)展迅速,當歸功于冷戰(zhàn)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當時還主要是應用于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wèi)星都使用數碼圖像技術。
在數碼技術發(fā)展史上值得一提的還有索尼公司。索尼公司于1981年8月在一款電視攝像機中首次采用CCD技術,將其用作直接把光轉換成數字信號的傳感器。目前索尼公司每年生產的CCD產品占據全球50%的市場;使索尼品牌能夠在數碼相機市場上傲視群雄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核心命脈—高端技術研發(fā)始終掌握在企業(yè)自己手中。
冷戰(zhàn)結束之后,軍用科技很快轉為民用產業(yè)。1995年,以生產傳統相機和擁有強大膠片生產能力著稱的柯達(Kodak)公司向市場推出了其研制成熟的民用消費型數碼相機DC40。這被很多人視為數碼相機市場成型的開端。DC40使用了內置為4MB的內存,不能使用其它移動存儲介質,其38萬像素的CCD支持生成756*504的圖像,兼容Windows 3.1和DOS操作系統。蘋果公司的數碼相機QuickTake 100也同時上市。當時的這兩款相機都設置了和電腦連接的串口。這之后,數碼相機CCD的像素配置不斷加大,功能不斷翻新,拍攝效果逐步接近傳統相機,因其攝影成相越來越好而越來越為大眾所喜愛。
三、數碼技術對攝影術的影響
可以說,繪畫現今的發(fā)展得益于當年攝影術的“發(fā)難”,就像數字技術的產生促進了攝影術發(fā)展一樣。這樣的例子在當今世界并不少見。攝影術的誕生曾經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相機成為模擬人眼的無可替代的工具—人眼看得到的東西,相機也“看”得到。在真實準確地替代人眼感知這一點上,相機邁出了關鍵一步。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相機鏡頭里的膠片對所攝影像的感光不可能十分完美,影像也就不那么理想了。
攝影是光和影的藝術,靠光線、影調、色調、線條構成攝影語言。其中影調是色彩及灰白的語言,是人類視覺的延伸和擴展,是人類情感的藝術再現。具體說來,攝影語言就是用鏡頭的畫面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愿,通過對鏡頭畫面的構成來表述和強調攝影師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耙粓D勝千言”形象地道出了攝影的效果,通常這種效果是語言和文字無法替代的。在現代的廣告中,凡是靠產品形象來展示其特征的廣告如汽車、首飾、手表等,無不用攝影技術來表現。
還有非常普遍的婚紗攝影,一般是通過新郎新娘的合影來表達新婚的甜蜜和幸福。攝影師會根據不同的攝影語言來呈現他們的幸福,一般不會只用一種,而種種不同的攝影語言則能表現出不同的意思。當然,總有些事物的特征是攝影語言無法表達出來的,如醋的味道、溫度的高低等等,攝影師只有通過對其他事物的表現來間接反射出人們對溫度、味道的感受。
與以往傳統的拍攝不同,數碼技術是用特殊的攝影語言來表達所能展現的藝術。它所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現實中實際存在的事物,而且達到了一種意境;這種意境不僅僅是用具象的東西表現出來,還有一種需要人腦經過想象而獲得的意象。如果說攝影術從誕生就使人們驚嘆于它的逼真—因此對傳統繪畫產生了巨大沖擊;那么數碼技術的出現又讓人們驚嘆于它的神奇—能以多種手段超越已有的逼真而使人們腦中的意象變成可視的絢麗畫面。
從攝影的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攝影術從“暗室”到“明室”是技術演進的結果,而技術的革命往往會帶來藝術的騰飛。
四、數碼相機和電腦帶來的改變
數碼相機的使用以及在電腦上的圖像后期制作給攝影術帶來四個改變:1.拍攝方式;2.觀看方式;3.制作方式;4.傳播方式。這些特點讓數碼時代的攝影語言與在膠片時代有了根本不同。首先在拍攝方法上,膠片時代的攝影者要花費相當精力考慮膠片感光程度,需要學習相機的光圈、速度的調配;而傳統相機一般沒有內測光,所以很難準確估算曝光參數,如晴天拍攝時可以套用公式,陰雨天曝光則很難掌握;白天拍攝可以參照通常數據,傍晚、夜間則可能有特殊需要。其次在學習過程中,人們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膠卷、相紙及洗印藥劑等耗材來不斷學習探索。傳統攝影的經驗是體力、精力和財力的積累,因此以膠片為物質基礎的攝影活動就很難普及百姓生活;而數碼相機的出現使攝影徹底擺脫了膠片的限制,大大降低了攝影成本,實現了由技術到藝術的飛躍。
如今,拍攝方式的解放使得現代人的拍攝更加注重對瞬間的捕獲以及對光的運用,并且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表達的藝術效果。在觀看方式上,傳統的膠片在沒有沖洗出來的情況下是不能直接看到圖像的;而數碼相機則可以現拍現看,甚至可以電腦為載體,在很大的屏幕上看,投射到墻壁上看,然后以網絡為平臺任意傳播。數碼時代的到來對攝影影響最為突出的是圖像后期制作。將數碼相機拍攝的圖像輸入計算機,利用3D技術的操作系統處理之后,就可以看到跟肉眼觀看相差無異的立體景象;并且通過電腦進一步的技術處理,可以將整幅圖像或圖中之形象美化得淋漓盡致,使景色更加富麗堂皇。
數碼相機在呈現方式上,因為沒有了過去使用的傳統膠片,也就沒有了銀鹽相紙做基質的照片;同時在傳播方式上,擺脫了過去限于成本的只能由小片紙、小幅面的傳播,跨越到現在通過網絡的任意時空的大幅面?zhèn)鬟f。我們的生活中不乏數碼相機和電腦后期制作的實例。比如數碼產品和電腦后期制作對教師教學的影響。老師們對數碼產品寵愛有加,這些產品的使用方式已明顯改變著教師們的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使他們的教學設計的思路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寬闊,已經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非同一般的課堂效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攝影業(yè)在電腦上進行后期制作的技術發(fā)展對攝影語言的豐富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人類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攝影術也在日新月異地演變著。人類通過制造工具逐漸改變了整個世界,人類通過改進工具又繼續(xù)影響著整個社會;我們堅信,人類還會推出更先進的工具—永無止境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繼續(xù)統領著現代攝影術的發(fā)展。
(謝欽/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