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勁秀
1905年夏,陳獨秀與柏文蔚等人結(jié)伴到皖北一帶尋訪、聯(lián)絡“淮上健者”。此次皖北之行,為集聚革命力量,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皖北之行的背景
20世紀初,晚清王朝腐朽衰敗,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把魔爪伸向中國,中華民族陷入苦難的深淵。陳獨秀等一批愛國青年知識分子憂心如焚,為挽救中華民族而四處奔走呼號。1903年5月17日,陳獨秀在安慶藏書樓舉行的拒俄大會上發(fā)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呼吁“我國之人有一人不與俄死戰(zhàn)者皆非丈夫!”8月9日,陳獨秀又在《哭汪希顏》一詩中寫道:“英雄第一傷心事,不赴沙場為國亡”,表達了他誓將熱血和生命貢獻給中華民族解放事業(yè)的赤誠之心。
1904年,由于陳獨秀的力主,“安徽旅湘公學”由湖南長沙遷到蕪湖。安徽公學的辦學主旨是傳播革命思想,培植革命力量,所以,學校延聘的教員也都是當時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和留日學生。除陳獨秀外,在這個學校任職的還有陶成章、周震鱗以及柏文蔚(烈武)等人。“一時各地方的革命領袖人物薈萃于蕪湖,吸引著不少青年,轟動了蕪湖社會。安徽公學成了當時中江(舊指蕪湖至太湖的水道,由青弋江、水陽江、石臼湖、荊溪等天然水道和青溪這條人工河流組成。)流域革命運動的中心,也成了中江流域文化運動的總匯”。
不久,陳獨秀與柏文蔚、常恒芳等人在校內(nèi)秘密成立革命組織——岳王會,目的旨在推翻清朝的腐朽統(tǒng)治。柏文蔚晚年在《五十年大事記》中說:“聯(lián)絡組織成立岳王會,蓋岳武穆抵抗遼金,至死不變,吾人須繼其志,盡力排滿。此種組織,陳仲甫、常恒芳(藩侯)諸君,皆最重要分子。”
在岳王會成立之前,陳獨秀已認識到只有首先將安徽省內(nèi)的革命力量聚合起來,才能打開局面。1904年2月,安慶武備學堂第一期學生畢業(yè)后,皖撫即令招募新軍300人。因參與藏書樓演說被安徽大學堂開除的柏文蔚遂投身武備學堂練軍,并在其中發(fā)起組織“同學會”?!笆菚r加入者,多淮上健者”。陳獨秀研究專家沈寂先生說:“柏文蔚和陳仲甫等領導省內(nèi)革命的人,都十分重視這部分力量,認為安徽的革命大業(yè),必須由團結(jié)、組織‘淮上健兒著手,乃于1905年暑期相約訪游皖北?!痹噲D聯(lián)絡愛國志士,為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而聚集隊伍,壯大力量。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05年暑夏,陳獨秀與柏文蔚等人出行皖北,尋訪、聯(lián)絡“淮上健者”。
皖北之行的首站——懷遠
柏文蔚在《五十年大事記》中說:“旋約陳獨秀、宋少俠、王靜山、方健飛諸君作皖北之游,遍訪江湖俠為之士。于是有石敬五(競武)、宋健侯諸人,皆為吾人之健將焉?!薄埃ㄍ畋保┲T同志多熱心奔走,創(chuàng)辦學校,開通民智,灌輸革命思潮,大有一日千里之勢。會黨兄弟,綠林豪杰,群相附翼。因陳獨秀、王靜山、方健飛、宋少俠等先至懷遠、蚌埠,經(jīng)蒙城、渦陽、亳州、太和、阜陽、正陽關到壽州,即住文蔚家中。獨秀與孫毓筠(少侯)在壽初次見面談革命,從此與淮上諸同志深相契合,革命思潮遍于鄉(xiāng)里。留家數(shù)日,即與獨秀起早至下塘,適裴書田所辦知新學校與李壽臣所辦求是學校,互爭學產(chǎn),力為調(diào)處,兩日不成,經(jīng)合肥至蕪湖?!?/p>
根據(jù)柏文蔚的記述,陳獨秀等人這次皖北訪游是“先至懷遠、蚌埠”。那么,他們在懷遠、蚌埠接觸了哪些人?做了那些事?筆者在蚌埠多方探尋也沒有找到陳獨秀在蚌埠留下的痕跡。究其原因,蓋因為1905年津浦鐵路尚未通車,當時的蚌埠只是一個冷僻、蕭條的集市、渡口和碼頭,其政治、社會影響力遠不如鳳陽、懷遠等周邊縣城。蚌埠是在民國成立、津浦鐵路通車之后才迅速興起和發(fā)達起來的,故被人們稱之為“火車拉來的城市”。所以,當時陳獨秀在蚌埠只能是路過或略作停留,尋訪附近的“淮上健者”主要是在古縣城懷遠、壽州(壽縣)。
柏文蔚說,此行接觸的“石敬五(競武)、宋健侯諸人,皆為吾人之健將焉”,其中提到的“宋健侯”就是懷遠人宋玉琳。
根據(jù)《懷遠縣志》記載:
宋玉琳(1879~1911),一名豫琳,字建侯,懷遠縣城關人,同盟會員,秘密革命團體“岳王會”安慶分會負責人?!斡窳漳慷们逋⒄胃瘮。瑖趺褙?,帝國主義列強橫行霸道,十分憤慨。不久與懷遠縣孫斐軒等愛國知識分子結(jié)識,思想更趨激進。……宋玉琳傾心革命,為遂其推翻清廷救國救民之志,毅然離家尋求革命途徑?!饩w三十三年(1907年)春,宋玉琳就學于安慶巡警學堂。7月6日,光復會首領、巡警學堂堂長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并率眾起義,失敗被捕,宋玉琳與20多名巡警學生亦同時被捕關押。殺害徐錫麟時,曾將宋玉琳、朱蘊山等押赴刑場陪斬,宋玉琳毫不畏懼,表現(xiàn)出革命者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翌年11月9日,熊成基在安慶領導新軍馬炮營起義,宋玉琳參與起義的策劃工作。后起義失敗,熊成基殉難。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宋玉琳離安慶到南京聯(lián)絡同志。翌年秋,再至安慶,為隱蔽身份,謀有所舉,復考入高等巡警學校?!敃r廣州為孫中山領導革命活動之策源地,宋玉琳乃決心奔赴廣州?!y(tǒng)三年春(1911年2月),率江淮革命志士97人至廣州,謀劃起義。行前,朱蘊山邀韓衍專為之送行,并贈詩一首云:“慷慨數(shù)恩仇,蒼茫萬里舟。此行各努力,相約白門秋?!彼斡窳粘跞霃V州,與饒甫庭共籌管軍糧。4月27日(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宋玉琳率眾加入黃興所部,舉行“三·二九”起義,從小東營出發(fā)攻打督署,轉(zhuǎn)戰(zhàn)華寧里,沖鋒陷陣,英勇頑強,終因勢孤彈盡被捕。刑訊時,陳述了黃興攻戰(zhàn)之主張,言詞激昂慷慨,聲色凜然不可犯,問官及觀審者無不動容。英勇就義時,年32歲。烈士忠骨葬于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
與宋玉琳同時就義的另一位烈士程良也是懷遠縣城關人,1883年生,字元亮,亦名亮元、學梁。19歲肄業(yè)于安慶陸軍小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廣州返皖,與熊成基、宋玉琳共謀安慶新軍馬炮營起義,失敗后離安慶。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程良再至南京,與宋玉琳相誓約,同赴廣州。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春,隨宋玉琳赴廣州,同在趙聲部進行革命活動。廣州起義前,宋玉琳在馬鞍街設立機關部,程良偽裝啞人往返香港、廣州間,充當聯(lián)絡。4月27日下午,與宋玉琳同至小東營出發(fā)攻督署,轉(zhuǎn)戰(zhàn)華寧里。程良沖鋒陷陣,血殷襟袖,戰(zhàn)至日暮,仍堅持戰(zhàn)斗。宋玉琳見大勢已去,急呼程良先退去。程良說:“與君同來,不能忍去?!苯K至彈盡被捕,大義凜然,從容就義,時年28歲。烈士忠骨亦葬于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
陳獨秀等人這次皖北之行首到懷遠,一是因為懷遠是皖北老縣、大縣,緊瀕淮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二是因為懷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具有民風強悍的傳統(tǒng)。懷遠的一些進步青年得風氣之先,走出家門,到安慶、蕪湖、南京等城市求學,探求救國之道。宋玉琳和程良都是同盟會會員,宋玉琳曾就學于安慶巡警學堂,是秘密革命團體“岳王會”安慶分會負責人。程良19歲就肄業(yè)于安慶陸軍小學。這些知識青年思想激進,視野開闊,不怕犧牲,敢作敢為,是名副其實的“淮上健者”。三是懷遠進步青年如范國才、張涵初、方劍飛等人早就與同盟會、岳王會等革命團體有所聯(lián)系,與安徽的革命骨干人物陳獨秀、柏文蔚等有所交往。范國才曾“赴蕪湖,考入陳獨秀、柏文蔚創(chuàng)辦的安徽公學,在校參加密謀推翻清廷的活動。旋因泄密逃離蕪湖,北上奉天(沈陽),經(jīng)鄉(xiāng)友張涵初介紹,到遼寧開原縣師范學堂任教。后調(diào)任吉林巡防營管帶,創(chuàng)辦陸軍學堂,他同方劍飛、張涵初被聘任教習,并參加推翻清廷的秘密活動。因走漏風聲,方劍飛被捕就義,他同張涵初分別逃離吉林,到內(nèi)蒙邊界藏身”?!稇堰h縣志》在“人物志”中介紹宋玉琳生平時說:“玉琳目睹清廷政治腐敗,國弱民貧,帝國主義列強橫行霸道,十分憤慨。旋與本縣孫斐軒、方劍飛、姚劍泉、張涵初、范國才、楊耀南等愛國知識分子結(jié)識,思想更趨激進。”據(jù)此,筆者認為與陳獨秀、柏文蔚等人結(jié)伴作皖北之行的“方健飛”就是懷遠籍人方劍飛。因為,他早就與柏文蔚、陳獨秀相識,這次陪同柏、陳等到懷遠尋訪“淮上健者”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方健飛”與“方劍飛”的一字之差,這種一個人名與字同音異字,在當時是極為常見的,如宋玉琳,一名豫琳,字建(?。┖?。石德寬,字景吾,亦作敬吾,又名經(jīng)武,柏文蔚在《五十年大事記》中寫作“石敬五(競武)”。所以,我認為陳獨秀等人這次皖北之行選擇懷遠作為首站不是偶然的。同行的“方健飛”就是懷遠籍的方劍飛,他是陪同柏文蔚、陳獨秀等來懷遠訪游的向?qū)А?/p>
皖北之行的重點——壽州
陳獨秀、柏文蔚等人這次皖北之行的重點是壽州(壽縣)。壽州古稱壽春,北瀕淮河,南倚大別山,古代為南北交通的要沖,素有“皖北鎖鑰”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壽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僅清代以來就出過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杰柏文蔚、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柏文蔚、孫毓筠等人在城內(nèi)創(chuàng)立“閱報書社”,弘揚新文化。
陳獨秀雖不是壽州人,但與壽州頗有淵源。他的前妻高曉嵐娘家在霍邱縣城東十里高家垟,與壽州相鄰,高家的許多親戚都住在壽州城內(nèi)。陳獨秀與高曉嵐婚后曾到霍邱和壽州探親訪友。
陳獨秀還與壽州名士孫家鼐有一段師生之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孫家鼐回鄉(xiāng)開辦學堂,實行新式教育,前來報考的人絡繹不絕。孫家鼐挑選了本族晚輩孫毓筠、孫多森以及柏文蔚、張之屏、袁家聲等人入學。懷寧秀才陳獨秀聽說后,只身前往壽州孫家狀元府“投考”。孫家鼐見他是外鄉(xiāng)人,開始不想收他。陳獨秀說:“中堂辦學,為國為民,豈能畫地為牢,拒少年才俊于千里之外?”又說“過去,我讀書是為了獲得功名,光宗耀祖。……正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墒?,到了甲午年間,才知道世界上還有個小日本,而且,小日本沒費多大氣力就把大清國打敗了;再后來,又聽說德國搶占膠州灣,俄國索要遼東半島,英國、美國、法國就像從天上降下來的妖魔鬼怪那樣,都把中國當成唐僧肉,誰來了都想吃一口,誰都可以欺負咱中國人。我越思越想越悲哀,我們年輕人天天死讀書,讀死書,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我聽說中堂大人創(chuàng)辦了京師大學堂,講究實學,很想前去投考,只是還沒動身。這次,中堂在八公仙山開班授徒,機會被我撞上了,我怎么能夠錯過?我讀書不為別的,就是想弄弄明白,我們中國何以不如外國,要受人欺負、任人宰割?我們中國人什么時候才能當家作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孫家鼐見陳獨秀出語不凡,志向遠大,便破例將其收為弟子。
陳獨秀等人皖北之行,在別的縣不過二三天時間,在壽州卻逗留了半個月。陳獨秀不僅在壽州城里與“淮上健者”廣泛接觸,而且還深入到正陽關和下塘集(現(xiàn)歸合肥市長豐縣管轄)等鄉(xiāng)鎮(zhèn)訪游。由于當時的壽州是革命的一個中心地區(qū),所以壽州自然成了這次訪游的重點。
皖北之行的歷史意義
陳獨秀等人皖北之行后,許多“淮上健者”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偉大斗爭中,有的還獻出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黃花崗72烈士中,廣東籍40人,福建籍20人,廣西籍6人,四川籍3人,安徽籍3人(其中,懷遠籍2人:宋玉琳、程良;壽縣籍1人:石德寬)。辛亥革命時,1911年9月14日夜,壽縣人張匯滔、王慶云、袁家聲等人組織淮上軍,武裝起義,光復壽州,收編清軍3200余人。攻克兩淮數(shù)十縣,給清廷以沉重打擊,加速了滿清封建帝制的滅亡。1911年12月2日,身為淮上軍總司令的張匯滔指揮淮上軍在蚌埠小南山阻截倉皇北竄的江南提督張勛,史稱“蚌埠小南山戰(zhàn)役”,淮上軍88名將士壯烈捐軀。這場戰(zhàn)役為徹底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建立中華民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為紀念犧牲的淮上軍戰(zhàn)士,孫中山簽發(fā)命令,在小南山建造一座紀念碑,但不久遭軍閥毀壞。2001年10月,經(jīng)蚌埠市政協(xié)提案建議,淮上軍紀念碑得以重修?,F(xiàn)在,張匯滔將軍的半身塑像、淮上軍紀念碑和孫中山為張匯滔親筆題寫的“國魂不死”石刻屹立在小南山上,不僅為蚌埠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增添了一個新的亮點,而且吸引不少海內(nèi)外同胞前來瞻仰。
淮上健兒,星海燦爛。民國年間,先后有孫毓筠、柏文蔚、孫多森、管鵬、方振武5位壽州籍人士擔任安徽省都督、主席之職。黃花崗72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石德寬3人均系沿淮的懷遠、壽州人氏。這些“淮上健者”為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建立中華民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1905年,陳獨秀等人的皖北之行,訪游了懷遠、蚌埠、蒙城、渦陽、亳州、太和、阜陽、壽州等地,歷時一個月左右,結(jié)識、聯(lián)絡、促進許多“淮上健者”投身推翻封建帝制的洪流,正如沈寂先生所說:“柏、陳這次的訪游皖北,使全省的革命力量有了中心,省內(nèi)的革命思潮很快地發(fā)展起來了。岳王會就是在這樣的革命形勢下應運產(chǎn)生的?!边@些“淮上健者”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陳獨秀等人的皖北之行具有重要、深刻的歷史意義。
(責任編輯:張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