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何自然教授把漢語模糊限制語分成兩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本文使用此種分類方法,并將政治、經(jīng)濟、科技三個具有代表性領(lǐng)域常用的模糊限制語作為例子,對漢語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進行詳細分析。模糊限制語的恰當運用不僅能使語言表達更加得體、靈活,語氣更加含蓄委婉,還能在言語交際中保全面子,維系雙方合作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模糊限制語語用分類語用功能
一、引言
1965年,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L.A.Zadeh教授發(fā)表論文《模糊集》(Fuzzy Sets),模糊理論由此誕生。1979年,伍鐵平教授發(fā)表論文《模糊語言初探》,該文被認為是國內(nèi)最早使用模糊理論研究語言模糊性的論文。學術(shù)界認為該論文掀起了國內(nèi)研究模糊語言學的熱潮。
模糊限制語是模糊語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興趣濃厚。1972年,札德率先提出“模糊限制性”(linguistic hedges),指出它的功能是限制模糊詞的模糊程度。1973年,拉可夫(G.Lakoff)首次在論文《模糊限制語:語義標準和模糊概念邏輯的研究》(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中使用模糊限制語(hedges)這個術(shù)語。該術(shù)語指“故意將意義變得更加不模糊或更加模糊的詞語”。
1985年之后,我國學術(shù)界開始初步探索模糊限制語的一些功能。其中,語用學角度及語義學角度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極大地提高了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效率。在使用漢語進行言語交際的過程中,人們也大量地使用模糊限制語。政治、經(jīng)濟、科技三個領(lǐng)域廣泛使用模糊限制語,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本文以這三個領(lǐng)域的模糊限制語為例,深入探討漢語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分類及功能。
二、漢語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分類
模糊限制語可以從詞性、句法功能、語義、語用等方面進行分類。我國學者伍鐵平(1999)從句法和語義角度提出了四種分類方法。何自然在1985年《外國語》第5期發(fā)表《模糊限制語與言語交際》,將模糊限制語分為變動型(Approximators)與緩和型(Shields)兩大類。這與E.F.Prince及其同事從語用的角度對模糊限制語的分類十分接近。
(一)變動型模糊限制語
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可以改變話語結(jié)構(gòu)的原意,限定或者修正所涉話題的真值程度和范圍,證明事實與話題在某些程度上接近,但是不與話題完全相同。這類模糊限制語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兩類:即“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
1.程度變動型模糊限制語
第一類是限制變動程度的模糊詞語,可稱為程度變動語。指的是聽話人從說話人口中聽到有關(guān)于原話題、卻又與原話題不同的概念(何自然,1985:28)。它是對原話語意義的真實程度進行變動的詞語,如:“有幾分”“少許”“有些”“略微”“非常”“相當”“幾乎”“差點”。
(1)從中央到基層的各級黨組織,必須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加強對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領(lǐng)導。
(2)我們已收到了大批來自其它地區(qū)買主的詢盤。
(3)非Archie現(xiàn)象是一類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對于定量的評價儲層的含油氣性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
句(1)中,“更多的”體現(xiàn)用在精神文明建設(shè)上的時間和精力數(shù)量上的遞增,而不是遞減。句(2)是賣方婉言拒絕買方還盤的一種巧妙策略。用“大批”這種程度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明確表達自己不接受對方還盤的態(tài)度。句(3)用“非?!斌w現(xiàn)Archie這種現(xiàn)象的重要程度,能夠引起讀者足夠的重視。
2.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
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指的是對原話意義的變動范圍進行限定的詞語,如:“大體上”“或多或少”“從某種意義上講”“大約”“將近”“大概”“介于……和……之間”等。
(4)具有國家規(guī)定資質(zhì)的車輛生產(chǎn)企業(yè)未按照規(guī)定車型和技術(shù)參數(shù)改裝車輛的,由原發(fā)證機關(guān)責令改正,處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5)總的來說,我方報價符合當前市場水平。
(6)SEd2層序北部凌河水系和遼河水系三角洲沉積體系基本連片,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
句(4)使用“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這樣的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反映了處罰過程中將依據(jù)具體的違規(guī)行為區(qū)別對待,有一定的靈活性。但這是以原則性為前提的,處罰并不是沒有邊際,而是在4至20萬元這個范圍內(nèi)。句(5)和句(6)中,使用“總的來說”和“約”,語氣就變得不是那么絕對。
(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
說話人應(yīng)遵守禮貌原則,使用委婉、含蓄的話語,盡量避免說話武斷,主要顯示說話者與話題的關(guān)系。恰當?shù)厥褂镁徍托湍:拗普Z,能夠避免改變原話語結(jié)構(gòu)的意義及原話題的真值程度,而表示說話人對談?wù)摰脑掝}的來源或內(nèi)容作個人的主觀預測。在現(xiàn)實交際中,可使用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緩和太過強硬的言語,避免沖突,使言語交際變得更加靈活、恰當。
1.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
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大體上也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直接緩和語,它是說話者對話題直接猜測,或者表示說話人本人的猶疑態(tài)度(何自然,1985:30)。常見的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包括“也許”“可能”“我認為/猜想/以為/懷疑/假定、我恐怕”“就我所知而言”等。
(7)我相信雙方會就共同及各自關(guān)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8)恐怕我方不能接受貴方還盤。
(9)我們認為企業(yè)知識管理風險具有兩層涵義。
以上3例均使用了直接緩和語,即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在句首添加“我相信”“恐怕”“我們認為”強調(diào)了說話人對某一事件的評價,同時表明說話者對其所述的內(nèi)容負責任的態(tài)度。
2.間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
第二類是間接緩和語,指的是說話人借用第三方的觀點間接表達自己對所涉話題的看法,而并非自己的看法。表示第三者看法或客觀依據(jù)的從句或短語包括“某某說”“據(jù)某某講”“可能的情況是”“據(jù)說”等。
(10)根據(jù)2010年4月29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結(jié)合國家賠償工作實際,對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的程序作如下規(guī)定……
(11)根據(jù)調(diào)查結(jié)果,該產(chǎn)品在重慶有很大的銷售市場。
(12)根據(jù)模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Archie的飽和度指數(shù)n不是定值,它本身是與飽和度、孔隙度和潤性有關(guān)的。
采用間接緩和語比采用直接緩和語具有更大的靈活度,為說話人留有更大的余地。當說話者提出某觀點時,無論是使用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還是使用間接緩和型限制語,都能避免太絕對,使其承擔更少的責任。但兩者也存在不同,后者通常使用第三人稱,將說話者自己排除在外,讓讀者感覺“作者缺席”。(董娜,2003:33)
三、漢語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
模糊限制語作為人類語言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成分,體現(xiàn)說話者對言語所涉事件的態(tài)度,被作為一種達到交際目的的有效手段(翁依琴,2002:127)。模糊限制語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頻率相當高,尤其是外交官、商務(wù)人員、科學工作者等。他們由于職業(yè)關(guān)系,往往不能把問題講得過于肯定,常常需要借助模糊限制語對話語的程度、范圍、語氣等方面進行限定,避免因為過于絕對造成交際失敗。
(一)增加語言表達的得體性和靈活性
語用的最高原則是得體原則。因此,在言語交際中,使用模糊限制語可以使交際話語更具靈活性和得體性,留給交際雙方更大回旋或思考的空間。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規(guī)定參與交際的雙方必須共同遵守數(shù)量準則、質(zhì)量準則、關(guān)聯(lián)準則和方式準則,以使言語交際成功展開。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廣泛使用模糊限制語,表面上看似乎違背了合作原則,尤其是其中的數(shù)量準則,但其目的是為了遵守質(zhì)量準則,使聽話人明白其言外之意。例如:
(13)我方會一周內(nèi)發(fā)貨。
“一周內(nèi)”是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它的使用實際上起到了緩兵之計的作用,也許已有明確的發(fā)貨時間暫不便明說,最終什么時候發(fā)貨就可以視商情的進展而定了。這一用語既使說話者能夠靈活地表達真實意圖,又讓聽話者毫不費力地理解對方的交際意圖。
(14)這種改變很可能在地層凝固中起著重要作用。
這里使用“很可能”表示說話人對所述事實持有猶疑的態(tài)度。不能確定可能性大小,這種模糊限定能使話語的語氣趨向緩和,使自己所作的論斷更加嚴謹和科學。
(二)使語言表達禮貌客氣、含蓄委婉
利奇(Leech)于1983年首次提出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e)。該原則指出,說話人出于禮貌,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來委婉表達自己的意圖。根據(jù)禮貌原則要求,要使他人受惠最大,自己受惠最少;使他人受損最小,使自己受損最大。禮貌原則由六條準則組成,分別是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
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夠使話語的意義變模糊,既表達了說話人的觀點,又避免承擔太大的責任(張延君,2005:103)。例如:
(15)據(jù)我所了解,實驗進展順利。
受“一致準則”約束,句(15)中發(fā)話人采取了在觀點上減少自己跟他人的不一致,增加一致性的禮貌策略,給受話人留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容許對方有不同的意見,以使言語交際順利進行。
(16)如果產(chǎn)品質(zhì)量達到我方的要求,在不久的將來我方會下更大的定單。
句(16)遵守了慷慨準則,盡量少使自己得益,表示出合作的態(tài)度,以讓對方更大受益。也間接表明了自己對產(chǎn)品質(zhì)量的嚴格要求,語氣委婉,不會顯得過于強勢,這有利于雙方開展進一步的合作。
(三)保全面子,維系雙方合作關(guān)系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1987),他們把面子分為兩種: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通常指期待獲得他人的認可,消極面子則指不喜歡別人把個人的觀點強加于自身,也不喜歡別人干涉自己的行為。我們將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稱為面子威脅行為(FTA)。要維護雙方的面子,就必須使用禮貌語言,因為禮貌語言是言語交際的潤滑劑。
(17)公司對折扣使用有嚴格規(guī)定,恕我們不能滿足你方關(guān)于價格方面的要求。
句中“公司……規(guī)定”屬于間接緩和語,說話人不僅保全了合作者的面子,而且委婉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
四、結(jié)語
從以上討論中可以看出,模糊限制語充分利用語言本身的模糊性傳遞信息,其不確切性以及含蓄、客觀、嚴謹?shù)姆绞礁兄谔岣呓浑H的效果。恰當使用模糊限制語,不但能增加語言表達的得體性和靈活性,使語言表達禮貌客氣、含蓄委婉,還能在言語交際中保全面子,維系雙方的合作關(guān)系。因此,要成為有水平的交際者,必須具有在不同交際環(huán)境下使用恰當模糊限制語的能力。
為使言語交際順利進行,交際雙方應(yīng)該熟喑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使用時要有恰當?shù)慕浑H環(huán)境和交際對象。如果該模糊的時候清楚,該清楚的時候模糊,則會造成語用上的失誤,在交際中將會處于被動地位,無法順利完成交際任務(wù)。
參考文獻:
[1]董娜.模糊限制語的界定及分類[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3,(4).
[2]何自然.模糊限制語與言語交際[J].外國語,1985,(5).
[3]翁依琴.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分類及功能[J].江西社會科學,2002,
(5).
[4]伍鐵平.模糊語言初探[J].外國語,1979,(4).
[5]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徐暢賢.英語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J].外語教學,2006,(4).
[7]楊毓雋.模糊限制語與言語交際[J].外語教學,2003,(4).
[8]張延君.學術(shù)話語中模糊限制語的人際意義[J].文史哲,2005,
(6).
[9]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0]Lakoff,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3,(2).
[11]Leech,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程妍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