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0后”作家朋友曾對我說,他的寫作是在“為父母買單”——替他們圓年輕時的文學夢。他父母一個生于解放前,一個生于解放后,都曾是鄉(xiāng)村小學語文老師。他們的文學夢想已都沉入時代各種運動的湖底。這雖是朋友的個案,但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如宗仁發(fā)所說“這一代作家仿佛都有與其年齡不相稱的淪桑感,也許是由于他們的心理超負荷接收而又無法全面整理所致?!保ㄗ谌拾l(fā)、施戰(zhàn)軍、李敬澤:《關于“七十年代人”的對話》,《長城》1999年第1期)這種“淪桑感”在我看來一則來自父母及其歷史的巨大陰影,一則來自自身成長的焦慮與無奈,于是“70后”作家們大都背負這雙重宿命踽踽前行。
的確,相對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不凡經(jīng)歷與功成名就,也相對于“80后”、甚至“90后”作家的來勢洶洶與商業(yè)上的巨大成功,相較而言,“70后”作家們似乎寒磣多了。創(chuàng)作上,雖然有一批還讓當今文壇記住的一些“中堅”,但就整體氣候而言,他們也似乎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
但,“70后”果真如一些批評家所言“一出生就衰老的一代”?
“70后”,果真很凄零?
陳思和教授認為考量作家群體創(chuàng)作與時代關系時要注意兩個時間段:“作家的出生時間和進入寫作的時間”。(陳思和:《低谷的一代——關于“七0后”作家的斷想》,《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6期。)這一點我很贊同。想想這代人在這兩個時間段的環(huán)境都是比較惡劣的。自小就被父母灌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稍有一點個人的愛好就被訓斥為“不務正業(yè)”。這種教育其實是一種功利的“招安式”的馴化教育——泯滅個性、扼殺創(chuàng)造。再看看這代人“進入寫作的時間”的外部環(huán)境吧,只要看看2000年左右對衛(wèi)慧、棉棉等的“圍剿”便可知。其實大多是一種政治批評、社會批評。所以現(xiàn)在一提到“70后”作家,人們首先依然想到的是“美女寫作”、“下半身寫作”、“無根的另類”等等這類當年的標簽。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與遮蔽。
首先,“70后”的出場本身就是一些期刊、媒體的策劃的產(chǎn)物,是一次以偏概全的炒作?;叵胍幌?997年前后幾家知名文學期刊推出的“聯(lián)網(wǎng)四重奏”,以及之后某些雜志包裝出爐的所謂一群“美女作家”等行為,其背后的某種動機值得懷疑。當然,不排除這些舉措有獎掖后輩、扶持新人的意思,但也有借新人炒作之嫌??纯葱聲r期文學史上如新寫實小說、新狀態(tài)小說等等命名方式便可知。所以我們對一些媒體與期刊對“70后”的這種“重演”和“包裝”不能不令人心生疑慮?!懊琅骷摇眰儾⒉荒艽碚麄€“70后”作家,“70后”作家也不僅僅是“美女作家”們,“美女們”只能是“美女們”,雖然其間不乏后來像魏微等這樣優(yōu)秀寫作者。退一步說,“美女作家”們創(chuàng)作本身也并非一無是處,她們的創(chuàng)作從某種程度上是對當年已有寫作的一種反動,一如當年郁達夫早期自敘傳小說之于1920年代前后的文壇。
現(xiàn)在看來,2000前后一些對“70后”的“學術批評”也是值得探討。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文學期刊對“70后”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的熱薦與鼓吹,另一方面則是批評界,尤其是主流批評對“70后”的圍攻與撻伐。這使得“70后”在世紀之交集體登場時就遭遇厄運,為后來其他“70后”作家的出場制造了一個很糟糕的開局和不利的外部環(huán)境。當“春苗”還在孕育時就遭到持久的“倒春寒”天氣,對于本來就社會閱歷就不多的“70后”來說,無異于一場集體“發(fā)配”與“流放”,就像魯迅那篇著名演講《未有天才之前》中所言“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p>
好在當一些“美女們”謝幕之后,還有一批堅實的“70后”寫作者們,小說如徐則臣、盛可以、李修文、李師江、馮唐、陳家橋、張學東,詩歌如黃禮孩、胡續(xù)東、朵漁、尹麗川、沈浩波、李紅旗、育邦等,他們以自己踏實的創(chuàng)作實績正慢慢影響、“修正”著讀者、批評界和同行,也在“洗刷”、“改寫”著人們對“70后”作家的“不佳”印象?!?0后”代表作家、寧夏文壇“新三棵樹”之一的張學東曾言:“我非??粗?0后作家,他們在完成了童年、少年時期的個人化敘述之后,必然要轉(zhuǎn)向反思社會的、民族的30年以來的種種問題”,但他也坦承這樣的創(chuàng)作“前提是,這樣的作家必須得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寫作是非常個人化的行為,到頭來拼的是人格魅力,拼的是心靈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和思想的厚度?!保◤垖W東、張昭兵:《張學東:“70后”作家是整齊而有歷史使命的》,《青春》2009年第9期。)這表明在經(jīng)歷了種種內(nèi)外起伏之后,“70后”作家們開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表達和前行的方向。在我看來,他們和“60后”作家甚至他們的父輩在精神深處是相通的。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群還在上升期的青年人,也沒有必要動不動就冷嘲熱諷。他們還在生長?,F(xiàn)在對“70后”作家定性還為時過早,我們應該有耐心和信心。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70后”作家自身的某些不足。他們似乎也都正遭遇著個人創(chuàng)作的瓶頸,其核心問題是存在著一個“精神立場的確立”問題(何言宏:《重建我們的精神立場———簡單的寫作或魏微小說的問題與可能》,《山花》2009年第1期。),也即精神情懷問題——對于時代、對于生活以及對于人自身的終極關懷的力度與厚度,而并不是僅僅局限于自身個體經(jīng)驗和語詞迷戀。只有真實并深刻于內(nèi)心、真實并深刻于生活、真實并深刻于人性,突破“氣量小”的格局與自我復制,增強批判性思考,而不僅僅流于浮表,我想,“70后”作家們會創(chuàng)造出屬于這代人的光榮與夢想,也無愧于“為父母買單”。
責任編輯⊙育邦
作者簡介:
陳宗?。?974—),男,安徽懷寧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