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仁平 孫劍
一、緣起
2011年11月21日至26日,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承辦,音樂工程系、音樂學系協(xié)辦的“2011上海音樂學院數(shù)字圖書館國際論壇暨工作坊”①,在建校84周年校慶之際,于上海音樂學院隆重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了中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圖書館專業(yè)委員會、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臺灣師范大學音樂數(shù)位典藏中心、美國Rutgers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武漢音樂學院圖書館、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等近十家學術機構、數(shù)十位專家代表參與。
參與本次活動的海內外專家就目前亟待解決的數(shù)字技術手段、媒體設備研發(fā)、文獻著錄標準、典藏流程管控等議題進行研討。以務實開展手稿、歷史音頻數(shù)字化典藏工作坊為核心,適當配合相應專題講座、研討會,同期舉辦手稿圖片展、手稿研究論文發(fā)布會等其他活動,使之形成一整套典藏、手稿學術研究的業(yè)務流程,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符合上音館藏現(xiàn)狀的業(yè)務操作標準,使之成為上音圖書館特種音樂文獻建設及后續(xù)研發(fā)的基礎保障,更好地為專業(yè)音樂教學、創(chuàng)作、科研、藝術實踐,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發(fā)展服務。為期六天的“上海音樂學院數(shù)字圖書館國際論壇暨工作坊”,共舉辦了4場專題講座、5項工作坊計劃、2場論文發(fā)布會以及數(shù)字圖書館國際論壇。同時還舉辦了丁善德百年誕辰紀念展和首期“走進音樂”系列講座等。
二、過程
11月21日,“2011上海音樂學院數(shù)字圖書館國際論壇暨工作坊”在上音教學樓貴賓室隆重開幕。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教授,美國國會圖書館研究員葉娜博士,臺灣師范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音樂數(shù)位典藏中心主任黃均人博士,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辦公室朱立平主任,國際交流處陳曉翌處長,協(xié)辦單位音樂學系主任韓鍾恩教授,音樂工程系主任陳強斌教授,以及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社長洛秦教授,管弦系主任李繼武教授,音樂教育系主任余丹紅教授,作曲系副主任溫德青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志》編委會辦公室林熠常務副主任,藝術管理系副主任王勇博士,以及承辦單位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錢仁平教授、石震明副館長、館長助理韓斌等出席開幕式。楊燕迪首先致詞,他認為通過本次國際論壇與工作坊,對蕭友梅、丁善德、譚抒真、李翠貞等學院老前輩的手稿、歷史音頻進行科學、妥善的典藏與數(shù)字化保存,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特種音樂文獻整理工作的國際標準與切實可行的學術程序,從而有力推動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特種音樂文獻典藏與研究的相關工作,更好地為學院教學、創(chuàng)作、科研、藝術實踐,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發(fā)展服務。他還代表學院向美國國會圖書館與臺灣師范大學圖書館贈送了上海音樂學院師生理論研究、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術成果。葉娜與黃均人先后致詞,并分別代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臺灣師范大學,向上海音樂學院贈送學術文獻與作曲家手稿典藏設備。下午,葉娜與黃均人分別作了《美國音樂民俗中心典藏流程》與《數(shù)字典藏概念與流程》專題講座。就國際標準下的數(shù)字化典藏概念、業(yè)務流程,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并就上音圖書館客觀存在的現(xiàn)狀條件以及技術難點上給出了良好的建議。
11月22日,手稿工作坊在圖書館音像視聽部正式開坊。錢仁平向來賓介紹了上音圖書館的歷史、現(xiàn)狀條件、發(fā)展規(guī)劃,對本館收藏的華人作曲家手稿進行了簡單介紹。隨后,由上海音樂學院、臺灣師范大學、美國國會圖書館組成的聯(lián)合工作團隊,在葉娜和黃均人的指導下,按照獲?。ǎ粒悖瘢酰椋螅椋簦椋铮睿螅?、登錄(Accessioning)、處理(Processing)、保存(Preservation)、命名(Numbering)、以及制作索引指南(Finding Aid)六個典藏步驟開始對李四光《行路難》手稿(2頁)、蕭友梅手稿(藍色封面樂譜草稿本,24頁)進行典藏。當天下午,吳旭在上音圖書館視聽部大廳先后作了《歷史音頻典藏與數(shù)字化保存》以及《斯坦福大學音樂圖書館的設計理念與管理》的學術報告。
11月23日,手稿工作坊團隊繼續(xù)執(zhí)行“丁善德手稿計劃”,對《新中國交響組曲》手稿進行了典藏。至中午,基本完成預定的“蕭友梅手稿”、“李四光手稿”、“丁善德手稿”三個既定計劃。手稿工作坊結束后,錢仁平表示:“我們以國際標準,高規(guī)格地完成了‘李四光手稿計劃——這是第一份中國人的音樂手稿,以及蕭友梅和丁善德的手稿典藏。此次工作坊的意義不僅是典藏了這些珍貴手稿,更為重要的是它為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今后的手稿典藏、作為特色文獻建設的華人作曲家手稿數(shù)據(jù)庫建設、網(wǎng)絡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等各項工作,開啟了大門,提供了標準及流程化參照。”
23日下午以及24日上午,“音頻計劃工作坊”在圖書館第二視聽室開展。工作團隊在黃均人的帶領下分別對兩張33轉LP老唱片進行了數(shù)字化典藏。其中一張是由譚抒真(小提琴)、李翠貞(鋼琴)合奏舒曼《d小調奏鳴曲(作品121號)》,另一張是丁善德先生演奏賀綠汀《牧童短笛》(中國唱片廠出品)。典藏過程一方面對唱片原件進行清洗、保存,并按照國際標準進行檔案命名。同時,對唱片進行數(shù)字化轉檔,制作多種格式進行保存和命名。
11月25日,“上海音樂學院數(shù)字圖書館國際論壇”圖書館音像視聽部大廳舉行。參與論壇的專家有,活動組委會副主任、上海音樂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孟東教授,美國國會圖書館研究員葉娜,臺灣師范大學音樂研究所所長、音樂數(shù)位典藏中心主任黃均人,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圖書館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長、作曲系副主任賈國平教授,《人民音樂》顧問、中國音協(xié)音樂評論學會副會長張弦編審,國家圖書館學術委員會委員、外文采編部主任顧犇博士,臺灣音樂中心主任、臺灣豫劇團團長蘇桂枝博士、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王建欣教授、武漢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孫曉輝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楊紅教授、杭州師范大學音樂藝術學院副院長楊九華教授、長江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董焰教授、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蕭梅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錢仁平教授、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助理韓斌等。論壇首先由徐孟東致詞,他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動以及圖書館長期以來所做的工作——特別是特色文獻建設,對學院教學、科研所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并且,寄望圖書館以此為契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取得成果。隨后,葉娜與黃均人分別以《初探數(shù)字時代下的中國音樂遺產(chǎn)保存》和《“余音繞梁,永傳于世”:談珍貴音樂文獻典藏的觀念與實踐》為題,進行了主題發(fā)言。
在論壇自由討論階段,賈國平介紹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圖書館專業(yè)委員會”成立源流,隨后,他就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文獻建設及相關項目情況進行了介紹。葉娜介紹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相關情況,指出典藏和研究成果應該最終都發(fā)布上網(wǎng),為公眾提供權威、準確的文獻服務。張弦以她參觀挪威卑爾根公立圖書館中館藏格里格手稿的經(jīng)歷和體會,發(fā)表了《國際視野本土耕耘——賀“2011上海音樂學院數(shù)字圖書館國際論壇暨工作坊”》的書面講話,她講到“上海音樂學院不僅高瞻遠矚,不斷挖掘中國音樂史中的寶貴資料,還主動積極地聯(lián)系作曲家,收藏他們的手稿,使館藏逐漸豐厚。這種對于作曲家的尊敬和細致入微的操作,贏得了作曲家的心,紛紛把自己多年的心血,放心地交給上海音樂學院,說明了作曲家對上海音樂學院和上音圖書館工作的信任。”蘇桂芝介紹了臺灣的“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理事會”和“虛擬華人音樂文獻典藏目錄”的相關情況,呼吁強調音樂影像檔案的保存,界定華人音樂文獻典藏的范圍,規(guī)范檔案原件與數(shù)字化對象保存方式與處理流程。蕭梅則介紹了她作為項目負責人年承擔200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項目《瀕危音響檔案數(shù)字化搶救試驗計劃》的研究成果及思考。王建欣、孫曉輝分別介紹其各自館藏特色文獻數(shù)據(jù)庫建設情況。
25日下午,“手稿研究與音樂分析論文發(fā)布會I”、“歷史音頻與表演藝術論文發(fā)布會”同時在上海音樂學院教學北樓415教室和上海市聲樂藝術重點實驗室隆重舉行。
“手稿研究與音樂分析論文發(fā)布會I”由上海音樂學院楊立青教授主持。本場發(fā)布會首先由香港中文大學張惠玲教授主講,題為《節(jié)奏的重生:梅西安與布列茲對〈春之祭〉的分析》,比較了梅西安和布列茲各自對《春之祭》音樂分析,試圖探求這兩位作曲家如何通過不同的視角來深度詮釋這個劃時代的作品。她提到,梅西安對《春之祭》精辟的分析長久以來只聞其名而未見其實,分析的要點只是在其學生之間流傳。相反,布列茲作為梅氏弟子在1953年發(fā)表了相關的文章《Stravinsky Remains》,成為《春之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獻。盡管布列茲本人未提及這一點,其文章中沿用了梅西安的觀點的事實顯而易見的。
隨后美國羅格斯大學音樂系饒韻華教授作了題為《從〈木管五重奏〉手稿看盧炎的音高構思》的宣講。她提到,作曲家手稿不僅只是一種值得保存的崇高紀念文物,更是能對了解音樂風格、作曲美學有所幫助的相關珍貴文獻。作曲手稿,因其五花八門,解讀上更具挑戰(zhàn)性。學者必須采合適的理論概念才能對手稿做適當?shù)慕庾x詮釋,但同時手稿也正是樂曲分析之理論根據(jù)的來源,因此在研究20世紀作曲手稿時,理論與手稿實際上是相輔相成。
“歷史音頻與表演藝術論文發(fā)布會”由陳強斌主持。首先由東華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系宋暉副教授進行了《基于wxWidgets音頻修復系統(tǒng)的研究》的論文宣講。其文研究與探索了目前音頻的噪音類型和各種降噪方法,在基于wxWidgets的音頻修復工具Memo-ryAudio中綜合應用這些方法,提供各類降噪專家模板,取得了較好的降噪效果。此系統(tǒng)還為今后降噪算法的不斷擴展提供標準接口。隨后由韓斌《LP暗碼的識別在文獻編目中的意義》的論文演講。他提出在LP唱片時代辨識、版本研究和編目過程中,編號與暗碼問題一直是唱片收藏家與音樂圖書館專家們的研究課題,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對于鑒別版本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DECCA、EMI、RCA-Victor、Mercury等四家唱片公司以及中國唱片總公司的編號、暗碼系統(tǒng)進行必要的梳理,并討論其在文獻編目中德特殊意義。
11月26日,“手稿研究與音樂分析論文發(fā)布會II”在圖書館音像視聽部大廳舉行。發(fā)布會由賈國平主持。首先由王勇作題為《留學萊比錫——蕭友梅相關幾件檔案的研究》的論文宣講。他通過上海圖書館所藏幾件蕭友梅的檔案,對于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專業(yè);在萊比錫大學哲學院學習情況,師承關系等情況作了研究解讀。隨后,由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副主任劉涓涓副教授做題為《思維的印記——羅忠镕〈第四弦樂四重奏〉手稿研究》論文宣講。她以中國當代作曲家羅忠镕2007年完成的《第四弦樂四重奏》手稿為研究對象,文章以了解曲式結構、音高材料、音響組織與“引用”手法這四個方面的技術特征為基礎,著重觀測作曲家在此過程中的創(chuàng)作思維變化。本場發(fā)布會最后,由就讀于臺灣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的查太元同學做題為《〈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手稿校訂研究》論文演講,探討了《黃河大合唱》交響合唱版手稿校訂之過程及其相關發(fā)現(xiàn),并檢視作品原貌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的意義。
在本次國際論壇暨工作坊活動中,為紀念丁善德先生百年誕辰,并配合學院系列紀念活動,圖書館承辦了《丁善德百年誕辰紀念展》,展覽了丁先生部分作品的手稿片段以及珍貴歷史照片。
此外,11月26日上午在上音附中演奏廳舉辦了面向普通愛樂者,豐富城市音樂生活的首期“走進音樂”上音圖書館系列講座。本期講座邀請了上海音樂學院趙曉生教授,以《巴赫〈創(chuàng)意曲〉1723年手稿賞析》為題向廣大音樂愛好者講解了隱藏巴赫手稿背后的奧秘。
三、結語
“2011上海音樂學院數(shù)字圖書館國際論壇暨工作坊”已取得圓滿成功。其中,取得的成果有三:首先,她使上音圖書館特色文獻建設邁出了跨越性的一步。通過手稿、歷史音頻工作坊的開展,使我們學習到了國際標準下的檔案原件典藏、數(shù)字典藏流程。在檔案命名上,一方面借鑒國際常規(guī),一方面依照館藏特情,制定出上海音樂學院特種文獻典藏號以及命名規(guī)則②。其次,通過流程化的培訓,館員業(yè)務水平得到提升。在與美國國會圖書館、臺灣師大音樂數(shù)位典藏中心等兄弟單位相互協(xié)作、交流中,學習了先進的工作理念和技術,增強了團隊凝聚力。從活動期間各種講座、論文發(fā)布會上,了解國內外文獻建設、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動態(tài),開拓了視野,促進了館員自身的業(yè)務思考。再次,圖書館研究功能進一步拓展,學術影響力逐步增強。
當然,通過此次工作坊,也讓我們意識到前進中的困難。如何將復雜瑣碎的特種文獻典藏工作常態(tài)化,使之有機地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如何有效地完善、管理特色文獻數(shù)據(jù)庫,并形成多媒體的成果開發(fā),多途徑的展示方式,從而實現(xiàn)這些珍貴歷史文獻價值最大化?如何在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云概念等各種科技手段迅速更新的歷史背景中,應對各種技術上、觀念上的挑戰(zhàn)……
特種音樂文獻典藏與數(shù)字化文獻建設仍然是“上音”圖書館“十二五”期間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寄望今天在歷史中的探究,能使之照進更遙遠的未來。
①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度重大項目。
②參見錢仁平、肖陽《華人作曲家手稿典藏與數(shù)字化保存的實踐與思考——以〈蕭友梅檔案〉為例》,《音樂藝術》2012年第2期。錢仁平、韓斌《歷史音頻修復與數(shù)字化保存的實踐與思考——以〈丁善德音頻計劃〉、〈譚抒真、李翠貞音頻計劃〉為例》。
錢仁平 博士,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圖書館館長
孫 劍 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助理館員
(責任編輯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