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璐
2012年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我國的主題是:“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綠色消費,不僅僅是倡導消費時選擇健康的綠色產品,以及鼓勵適度消費,節(jié)約資源和能源,更重要的。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huán)境污染。
有人將城市比作一間超大型的垃圾制造工廠。每個人每天都會制造垃圾,扔掉垃圾。
權威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產生4.9億噸垃圾,僅中國每年就產生近1.5億噸城市垃圾。
我國現(xiàn)有城市668座,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超過1億噸,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此外歷年的垃圾堆存量已達70億噸。除縣城外,我國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城市垃圾卻讓我們的城市和生活齊齊失色。
與此同時,在歐洲發(fā)達國家,垃圾被認為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在德國,超過一半的生活垃圾都能得到回收利用。垃圾管理已經成為德國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面對“垃圾圍城”的困境,我們似乎應該重新梳理思路,想想應對之策。我們是怎樣處理垃圾的
對于垃圾的處理,一般遵循兩個思路:一是變廢為寶,將垃圾轉化成資源;二是無害化處理,不造成環(huán)境污染。
而理想的辦法自然是盡可能地將垃圾回收利用,減少浪費。凡是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舊書報、紙板箱、飲料瓶、啤酒瓶、廢金屬是廢品回收站最鐘愛的材料。而所有賣得出去的東西,都是不愁銷路的。垃圾也是一樣。不光中國有廢品回收站,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廢品回收再利用體系,像舊報紙、玻璃瓶和廢金屬等價值高的垃圾肯定早就被買走了,垃圾圍城的罪魁禍首,不是它們。
那些賣不出去的垃圾,才是最大的問題。讓我們再回憶一下自己都在垃圾桶里扔掉些什么:剩飯剩菜、建筑廢料、舊衣服臟鞋子,以及各種各樣的油膩膩、骯臟的食品包裝。它們要么很難回收,要么回收價值很低,沒人愿意花錢買,只能由國家環(huán)衛(wèi)部門統(tǒng)一運到垃圾填埋場,用的是納稅人的錢。
此時,對這些垃圾的處理目標就是無害化。衛(wèi)生填埋、堆肥和焚燒是國際上最常用的3種垃圾無害化處理方法。當前,我國城市垃圾的處理方法主要是填埋及焚燒。然而無論哪種方式,處理垃圾的“代價”都很大。
衛(wèi)生填埋雖避免了露天堆放產生的問題,但建填埋場占地面積大,使用時間短(一般10年左右),造價高,同時阻礙了垃圾回收利用。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每年產生的1.5億噸城市垃圾中,被丟棄的“可再生資源”價值高達250億元,造成極大資源浪費的同時也產生了垃圾的二次污染。
垃圾焚燒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選擇。垃圾焚燒能使垃圾體積縮小50%~95%,但燒掉了可回收的資源,釋放出有毒氣體,如二惡英、電池中的汞蒸汽等,并產生有毒有害爐渣和灰塵,直接污染環(huán)境和威脅人體的健康。
堆肥也是一種方法。其落實的前提是必須先將有機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開,同時堆肥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市每噸垃圾的處理費用約為103.49元,每年僅處理費用就高達5億多元,這還不包括建設垃圾處理場的費用。據估算,目前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廠的投資約為1億到2億元,而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燒廠的投資則高達20多億元。
一直以來,我國城市的垃圾處理都由政府包干,采取非盈利性收費的形式,政府投資、政府經營。連年攀高的垃圾處理費用使得許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荷。
然而,盡管如此,我國大部分城市垃圾并未經過無害化處理,回收利用率遠低于美國、歐盟、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
發(fā)達國家怎樣處理垃圾
被稱為“歐洲環(huán)保的火車頭”的德國是國際上公認的垃圾資源化做得較好、垃圾管理體系較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在德國,垃圾被看成是物質和能源的第二大來源,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意識到垃圾是整個社會物料流的重要部分,應該包含在綜合物料流管理系統(tǒng)中。
上世紀70年代起德國就先后頒布了《包裝廢物法》和垃圾焚燒、填埋指令等,對城市垃圾處理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和操作規(guī)范。到2005年,德國60%多的市政垃圾得到再循環(huán)處理,生產過程中的垃圾再循環(huán)使用率達到了65%,在一些領域,例如包裝行業(yè),原材料再循環(huán)的百分比高達80%,而建筑業(yè)甚至達到了87%。而德國的目標是最終建立起零垃圾的循環(huán)經濟系統(tǒng)。
成熟的垃圾分類收集系統(tǒng)是達到較高垃圾回收利用率的先決條件?!?噸廢物=700公斤的錯誤條件+200公斤的懶惰思想+100公斤真正的廢物。”這是德國教育和科學部分管環(huán)境技術負責人舒爾茨先生說的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德國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治理環(huán)境中所存在的問題。
在德國,經常會看到不同顏色的垃圾箱并排放在一起,上面分別標明哪個顏色的箱子是放金屬的、哪個是放玻璃或有機物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垃圾可以循環(huán)利用,而能做到此點,要靠每一位德國人的點滴行動。
垃圾公司一般會給居民提供一定數量的垃圾桶,大約三到四個,并發(fā)放小冊子,詳細注明應該怎樣分揀生活垃圾,怎樣把不同的垃圾分別放到不同顏色的桶里。有人會定期來收集清理垃圾。家具等可送到垃圾回收場,不收取費用,但建筑垃圾要付費。
“環(huán)境警察”也會偶爾登門造訪,抽查居民是否把垃圾放到指定的桶里。如果分揀垃圾不當,把垃圾歸錯了類,放錯了桶,他們會及時指出,嚴重的還會被罰款。
垃圾拉到垃圾公司的收集站后,這里會將各種垃圾分別放進不同編號的收集庫。比如:1號是玻璃瓶子、2號是紙和紙板、5號是混合板或木料、6號是建筑垃圾、12號是電視或電腦顯示屏……35號是燈泡、電池、藥品或化學物品等危險物。有些垃圾桶是放木頭的,那么這一物品中的布料、鏡子等就要事先分開再放進去。電腦廢料、塑料垃圾則事先由人工分揀好了,再按類別放置。分揀處理后的垃圾將分別送到各個加工廠。無法再利用的垃圾,就要送到焚燒廠焚燒發(fā)電。
可以想象,經過分類的垃圾處理效率和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垃圾分類,任重道遠
隨著國人整體環(huán)保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垃圾就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它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利潤和生態(tài)利益。
統(tǒng)計顯示,目前我國90%以上的城市垃圾無法處理,只能堆放和填埋,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資源損失價值在250億元至300億元人民幣。如果采用分類收集處理,實現(xiàn)垃圾資源化,每年可以創(chuàng)造的產值至少在2500億元以上。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但前提是,對垃圾分類辦法的一以貫之和嚴格執(zhí)行。要做到這一點并不那么容易。
七八年前,城市推進垃圾分類成為潮流,各大中型城市均可看到顏色不同的分類垃圾箱,并標明可回收及不可回收。然而,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新生事物”目前已基本名存實亡,許多城市已重新采用傳統(tǒng)的垃圾箱。
據調查,很多市民對分類的概念還不清楚,也根本沒有多少人在丟棄垃圾之前認真進行分類,人們的垃圾處理意識普遍不高。
德國、日本等在垃圾回收處理上很成功的國家,不僅具有完備的垃圾回收配套設施、細化垃圾分類標準,同時,還組織專業(yè)人士走進社區(qū),對市民進行培訓。顯然,我國現(xiàn)在還有點紙上談兵的意味。
事實上,我國對從根本上提高垃圾回收率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安徽合肥的姚建銘博士研究出一套對餐廚廢棄物的能源化處置技術,可以將廚余垃圾轉化為乙醇、沼氣、生物柴油等資源,能夠從源頭斬斷“地溝油”“垃圾豬”回流餐桌的非法利益鏈,變廢為寶,化害為利。但現(xiàn)在欠缺的似乎并不僅僅是技術。
對于垃圾處理的重重困難,有專家把難點總結為:沒法律法規(guī)保障、分類標準不完善、投資主體不明確。
由于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只能憑市民的自覺自愿來為垃圾分類,這充分考驗著市民的覺悟。分類標準的不完善,不僅讓市民摸不到頭腦,環(huán)衛(wèi)工人也難以選擇,想要終結混裝混收的垃圾處理方式又需要大的投資。
有專家表示,在這個方面,目前中國最迫切的不是急于上馬各種新技術,而是建立一整套垃圾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教育社區(qū)居民,使其全力配合。
只有我們大家的實際行動才是改善垃圾現(xiàn)狀的強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