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斌
摘要: 抽象藝術是中學美術欣賞教學中的難點。教學中,必須克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片面性、局限性,符合學生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根據(jù)抽象藝術的特點,融入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將非具象的抽象畫欣賞教學模式化。在引導學生欣賞抽象藝術作品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關注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態(tài)度。背景講解、獨立欣賞、合作討論、實踐體驗、想象與表現(xiàn)及引入計算機教學等,都是可用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中學美術教學抽象藝術美術欣賞
一、引言
中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中,不少教師發(fā)現(xiàn)欣賞教學較美術實踐教學更難,欣賞現(xiàn)代作品又比古代作品更難。特別是抽象藝術的欣賞,“因為不可見的東西正是抽象繪畫描繪的對象”,欣賞藝術時的主觀性給中學生帶來了很大困惑。從心理發(fā)展看,中學生的認知雖然已經(jīng)從形象思維為主轉化為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仍不成熟。再加上中學生的人生經(jīng)驗少,對這種取其本質,去其原形的藝術品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jù)中學生的特點進行抽象藝術欣賞教學,以增加他們的審美體驗,增加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提升美術欣賞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二、抽象藝術的特點
理論上抽象藝術可以包含各個藝術領域,如抽象雕塑、抽象音樂、抽象詩歌、抽象舞蹈等,實際應用中則往往指抽象畫。本文中的抽象藝術主要是指抽象繪畫。
抽象藝術是基本或完全拋棄現(xiàn)實對象外觀的藝術。抽象藝術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思想方法,“完全排除了現(xiàn)實形象的可辨性”。抽象藝術是純粹視覺形式,有非具象和非理性的特點。具體的,一是抽象藝術作品不描繪客觀形象和現(xiàn)實生活;二是抽象藝術作品沒有主題和邏輯故事,“既不表達思想也不傳遞個人情緒”;三是抽象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形式上“純粹由顏色、點、線、面、肌理通過構成、組合的視覺形式”。
三、如何欣賞抽象藝術
由于不直接反映自然世界和社會生活,中學生有時覺得抽象畫很難懂,有時又覺得如同小孩亂涂亂畫。筆者就如何欣賞抽象畫談些教學中的體會。
1.改變寫實主義的評價觀念。
欣賞抽象藝術,首先要改變對藝術的觀念。中學生在欣賞寫實主義作品時困難并不大。因為寫實主義作品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是人們熟知的對象反映。但抽象派作品則是形式為王,拋棄了具體的客體內容。因此,抽象畫的欣賞與中學生的欣賞習慣與評價觀迥異。
2.明確抽象藝術的價值觀。
抽象藝術的構成元素看起來簡單,似乎并無特別之處,但作品中蘊涵原創(chuàng)性、獨立性、精致性乃至嚴謹性。抽象藝術體現(xiàn)了追求獨立、原創(chuàng)、唯美、精致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才是讀者要去感受的。
3.培養(yǎng)感覺、想象特別是創(chuàng)造想象的能力。
抽象藝術因為其形式上的非理性特點,與特定主題和故事無關,其欣賞取決于對作品中基本元素及其組合方式的感受。不但作品的創(chuàng)作要依靠作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其欣賞也必須借助讀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以分析性思維企圖通過解析作品來理解根本不存在的“作品主題”是徒勞無益的。因為同一色彩或線條,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聯(lián)想,特別是對作品的不同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使得同一作品有了不同的作品欣賞。
4.了解元素、色彩與空間的“意義”。
抽象藝術的創(chuàng)作依賴于簡單幾何元素和圖形、色彩及空間關系。其欣賞方法也側重對幾何元素及其構成,組合的直觀心理感受及想象。這就要求對基本幾何元素和圖形、色彩及空間關系的心理學意義有一定的了解。如紅色的心理學含義是熱情、喜悅、激昂,社會學含義是暴力、革命。當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元素的心理文化意義會有不同,甚至于同一個人不同情境下也有不同感受。
四、教學實踐與探索
藝術欣賞,本質上不是教會的,而是欣賞者自己悟出來的。從心理學上來說,藝術欣賞如同格式塔學派主張的“頓悟”,而教學則是引領學生走向“頓悟”??梢哉f,藝術欣賞教學先天就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藝術欣賞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也是新課程的目標之一。在學習方式上,特別適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適合探索學習,體驗式教學、實踐教學及合作學習。筆者就抽象藝術欣賞教學的操作方式,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探索體會。
1.以啟發(fā)式教學來改變學生的觀念,培養(yǎng)新的欣賞習慣。
由于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欣賞的作品多為寫實、寫意作品,讓他們突然改變觀念有一定的困難。教師的“引導者”定位在此就可以體現(xiàn)在啟發(fā)式教學上。首先呈現(xiàn)抽象藝術作品,要求學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教師可以舉看到的作品為例,說出自己的感覺。無論學生用愉快、討厭或其他詞匯,教師都要尊重他們的感受。進而啟發(fā)學生評價畫面上元素的處理方式,以了解作者的處理效果。之后,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探尋抽象藝術作品背后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引發(fā)學生的情緒情感反應。最后進行情感反應,要求學生回答對這件作品的好惡程度。在經(jīng)過教師若干次啟發(fā)式教學后,學生的觀念發(fā)生變化,此時就可以讓學生自我啟發(fā),或相互啟發(fā),漸漸將觀念轉化為行為習慣。
2.以小組合作、探索學習等開放式教學形式來識別作品的價值觀。
作品的價值觀是抽象藝術欣賞的難點,蘊涵著作品以外的內容,如時代背景,作者個性、閱歷、創(chuàng)作觀甚至人生觀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將相關材料分發(fā)給各組,或用教學媒體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與其他科目的學習不一樣,不是為了得到統(tǒng)一的觀點,而是為了交流多種思想。學生經(jīng)過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有時候是相互爭論,不但學會了“學術交流”的方式,培養(yǎng)了人文精神,對作品的價值觀也有各自的理解。教師適時地將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個性和精致性以主唯美傾向表達出來,并表明這是教師本人或他人的觀點。教學中切忌以教師的觀點來代替學生的思考。
3.活動教學培養(yǎng)感受能力和想象力。
抽象藝術欣賞依賴于學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借助于感覺器官的運用,想象力的培養(yǎng)則與學生的主動性和經(jīng)驗有關。教學中,運用活動課或實踐課的形式,讓學生自己來創(chuàng)作抽象藝術畫,以培養(yǎng)他們對點、線、面、體、色彩及空間位置的感受能力,激發(fā)他們的想象。通過學生對作品的自我解說,相互比較及與大師們作品的對比,培養(yǎng)他們將美術語言與自然語言進行轉換的能力,進而借助自然語言情境中的大量知識經(jīng)驗進行想象。
4.利用感覺的相互作用促進對元素的意義理解。
抽象藝術著力于潛意識和想象,其畫面消解了具體的輪廓和細節(jié),一些極端作品甚至不是任何人們視覺所熟悉的物體,純粹到只有色彩、符號、點線面和肌理等。心理學中有感覺相互作用的理論,這是可以用在對抽象元素意義理解的教學上的。如藍顏色可能給人以悲傷和失落的感覺,音樂中也有類似作用的藍調音樂,兩種感覺容易相互激發(fā)。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音樂、舞蹈、影視等形式,將聽覺、視覺、觸覺、動覺等感覺通道的作用協(xié)同起來,促進學生對元素意義的理解。
五、結語
抽象藝術欣賞的教學難度高,文中所述的方法在實踐中雖有一定效果,但遠非盡善盡美。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才能增強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操。
參考文獻:
[1]吳茜.抽象藝術在中學美術欣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6:4.
[2]郇娜.淺談高中美術欣賞課中的抽象藝術教學[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472):160.
[3]許德民.中國抽象藝術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