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琴
一、緣起
2012年9月下旬,我有幸聆聽了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導孫曉天老師的報告《理解標準需要拓寬視野》,受益匪淺。一段摘自OECD分析報告原文的話引發(fā)了我深深的思考。
“中國教育是以考試為導向的,學生的學習受到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壓力驅動,學校的基本活動依據(jù)考試的需要展開。這一點最直接證據(jù)是諸如音樂和藝術,甚至包括物理這樣的課程在中國都往往被忽視,原因就是這些課程在公共考試中不那么重要?!瓕W生的成績是通過延長學習時間,甚至是占用周末等法定休息時間取得的,……”
為什么外國人都可以把中國教育看得明明白白,在我們的身邊也確實發(fā)生著這樣的事,我們的孩子承受著太多太多的無奈,而我們在干什么呢?
二、來自學生的聲音
1.學生中流行的歌曲。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學校炸飛了,校長炸死了,我高高興興回家玩電腦?!?/p>
2.學生中流傳的短信。
“舉頭望明月,低頭做作業(yè)?!薄奥尻栍H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做作業(yè)?!薄按顾啦≈畜@坐起,今天還沒做作業(yè)?!薄吧斪魅私埽酪嘧鲎鳂I(yè)?!薄叭松怨耪l無死,來生繼續(xù)做作業(yè)。”“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做作業(yè)。”
歌曲與短信傳遞給我們的是學生厭學的情緒與沉重的課業(yè)負擔。
3.來自小學生的問卷。
(1)課本上的知識你是怎樣學會的?
20%的孩子認為可以自學習得,50%的孩子認為只有個別知識需要教師講解,30%的孩子要靠教師講解。
——怎樣的學習方式才能讓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2)解題時你最先想到什么?
城鎮(zhèn)小學48%的學生想到的是考查的知識點,47%的學生想到的是相似的題。農(nóng)村小學25%的學生想到的是考查的知識點,72.5%的學生想到的是相似的題。
——知識的掌握學生是理解還是通過大量訓練習得
(3)課堂中老師會關注到你嗎?
50.5%的孩子認為會,48.5%的孩子認為偶爾會。
——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在課堂上有所為
(4)老師會給不同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業(yè)嗎?
1.5%的老師會。
——關注差異,面向全體是否可以從分層作業(yè)做起
(5)訂正過的錯題考試會再錯嗎?
97.4%的學生作業(yè)中的錯題會及時訂正,只有38.3%的孩子平時訂正的作業(yè)不會再錯。
——如何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關注訂正的過程比結果重要
在競爭激烈的泱泱大國,考試評價的指揮棒不改,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怎可能減少,家長在無奈與嘆息中艱難前行。作為一名普通的教研員,我又能做點什么呢?
三、教研工作的再思考
1.從關注“教”轉變?yōu)殛P注“學”。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能看到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新課堂,但并沒有成為一種常態(tài),很多課堂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單項傳遞,還有很多教師認為學生是聽會的、練會的,忽視學生的閱讀、自學。研學促教是課堂教學變革的突破方向。教師的任務不應是講授,而是組織學習,真正發(fā)生在課堂的是課堂學習和在學生課堂學習基礎上的課堂指導。教師最重要的品質是“把孩子放在心中”,最重要的本領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如指掌和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的注意力不應只聚焦在本學科的知識與能力上,而要有跨學科的視野,具有提高學生通用學習能力的指導力(如何自學、如何作業(yè)、如何復習、如何記筆記、如何開展課外拓展學習等)。教研應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品質、學習心理;引導教師有意識地積累關于學生的知識,在批判反思的過程中形成有效學習及經(jīng)驗重建;引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進行設計,站在兒童的視角思考問題。
2.關注教師間的專業(yè)分享,發(fā)現(xiàn)身邊總結的寶貴草根經(jīng)驗。
每一所學校都有這樣一批老師,不是名師,身上沒有太多光環(huán),任勞任怨,教學經(jīng)驗豐富,深受學生的喜歡,家長的歡迎,但他們的默默無聞常被教研部門忽略。不論是利用過去的經(jīng)驗還是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分享共有的實踐都是一種有用的方法。如何讓教師積累多年的專業(yè)知識不隨教師的調(diào)動或離開流失,如何將團隊、個人的經(jīng)驗通過挖掘、提煉有效地在教師群體中傳承與創(chuàng)新,讓這些成果回歸到較大范圍的實際教學環(huán)境中接受檢驗,得以完善和發(fā)展,在向外借智借力發(fā)展的同時總結身邊寶貴的草根經(jīng)驗,使其在學校內(nèi)發(fā)揮改變教學現(xiàn)狀、提升教學質量的現(xiàn)實作用同樣值得我們深究。
3.關注考試命題的研究,充分發(fā)揮評價結果的正面效應。
考試是把雙刃劍,也是導教導學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加強研究,讓命題更科學地指向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引導孩子開展有意義的學習,做到易而不死,活而不難,才能防止有限解釋性的學業(yè)分數(shù)被過度關注與利用,才能讓考試真正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刺激師生的“電警棒”。
4.關注教師心理研究,提升教研工作的水平。
教師是教研活動的主人,充分發(fā)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教研活動有效性的重要標志。教研應加強對教師的心理研究,只有這樣才能變教師被發(fā)展為主動發(fā)展。由于教研工作的自主性、個性化,它的有效性取決于教研員的自覺性與反思性,教研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研藝術直接關系到教研活動的成效。教研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用實踐驗證自己的行為,用思考帶動前行的步伐,用人格魅力指引老師前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與思考,才能讓自己變得豐滿與強大,才能不負社會賦予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張豐.校本研修的實踐嬗變:教研工作手記[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