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彤
19世紀的古生物學家愛德華·柯普研究發(fā)現(xiàn),動物譜系在進化過程中有一種逐漸變大的趨向:剛開始時個體較小,隨著時間推移,后代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因為,總體而言,體積較大的物種確實比體積小的物種有更強的生存能力。雌性生物通常比雄性體積大,以利于繁殖后代;在爭奪雌性的戰(zhàn)爭中,體積較大的雄性通常能夠取勝。可是現(xiàn)在,人類的活動讓生物發(fā)生了另一種“進化”,那就是越小越弱越能夠存活下去。
人類捕獵行為對動物的影響
經常釣魚的人都知道,留下大魚,把小的扔回水里,這樣可以保持魚的數(shù)量。但情況果真如此嗎?實際上,人類不知不覺使許多物種迅速地發(fā)生著另一種進化——一些物種為了生存下去而變得越來越弱小。由于體型較小的魚類能夠鉆過捕魚網的網眼,從而在人類的捕撈中得以幸存,這種“小個子”魚在繁殖過程中會將體型小的基因傳給后代,從而使得整個種群的個頭越來越小。另一方面,由于大量魚類被捕撈,爭奪食物的同伴減少,剩余的魚類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它們因此會提早進入性成熟期,并開始繁殖,魚的初次繁殖年齡提前。例如大西洋的鱈魚數(shù)量下降了99.9%,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鱈魚的個頭明顯變小。是什么讓鱈魚發(fā)生了這種變化?挪威海洋生物學家奧爾森分析了近30年的數(shù)據(jù),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最小的魚存活幾率最大!大魚容易被捕撈,小魚反而能逃過被捕殺的命運,這迫使鱈魚的性成熟期大大提前。它們更早地產卵,初次交配年齡已經由20年前的6歲提早到了現(xiàn)在的5歲。由于基因不能完全遺傳給下一代,鱈魚一代不如一代,變得越來越弱小,產卵量也越來越少。
狩獵也是一個道理,人類在同一物種中偏好個頭偏大的動物,這使得大量處于性成熟期的動物被獵殺。人類的掠奪行為已經在短時間內對野生動物的種群結構造成了重大改變,個頭偏小、尚未進入性成熟期的動物僥幸逃過了人類的獵殺,而它們不得不提前初次繁殖的年齡,以避免滅亡的命運。提早繁殖后代的動物一般來說都會減少所產后代的數(shù)量。如果我們捕獵了過多的動物,我們將會減少它們成功繁育后代的能力,相應的,它們的自我恢復能力也會被減弱。
有科學家做過研究,在對40個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29種不同生物多達34項調查中發(fā)現(xiàn),遭到人類捕獵的物種體型比以前平均縮小了20%,它們第一次繁殖的年齡提前了25%。這種情況在一些魚類、蝸牛、大角羊以及馴鹿的身上更加明顯。
動物的非自然退化
在世界許多地方,這種令人遺憾的“進化”正在發(fā)生著,許多動物都面臨著在進化中變得更弱小的命運。以非洲象為例,由于獵人、盜獵者熱衷于獵殺非洲象獲取珍貴的象牙,非洲象的象牙平均長度自19世紀中葉以來已縮短一半。動物學家認為,由于體型更大、象牙更長的成年雄象遭大量捕殺,象群繁育行為有所改變,體型較小、象牙較短的雄象得以繁衍更多后代。這一趨勢不斷持續(xù)后,非洲象的象牙平均長度縮短。
這種“進化”還發(fā)生在加拿大的大角羊身上。加拿大的大角羊最引入注目的是公羊頭上都長著一對奇大無比的角。這種巨大的角曾為它們帶來好運,使它們在惡劣復雜的環(huán)境中得以生存,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墒?,大角也給它們帶來了厄運,它們的大角吸引了眾多的獵人。為了逃避獵人的捕殺,大角羊的角越來越小??茖W家解釋說,獵人對成年公羊的過度捕殺“耗盡”了大角羊的遺傳基因,它們因此發(fā)生了令人不可思議的進化,羊角大大縮小。這是一個無奈的過程,成年公羊越來越少,后來,連未成年的公羊也成為獵人捕殺的目標,許多未成年公羊的大角還沒有長成,來不及把大角的基因完全遺傳給下一代就死于非命。這樣一來,下一代遺傳的是未長成的羊角基因,下一代即使長大了也不會像父輩一樣有一雙大角,這樣一代代傳下來,今天的“大角羊”的羊角比以前小多了。有科學家認為,這其實是一種退化。
我們知道,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污染和外來物種的引進都會對某一特定地區(qū)的生物帶來改變,但人類狩獵、捕撈以及采集等掠奪性行動所造成的變化速度比前者快了50%。作為掠食者,人類是推動動物發(fā)生非自然界進化的重要力量,我們所看到的這種變化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自然界本身變化的速度。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