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權(quán)華 張曉清
《虎媽戰(zhàn)歌》(The 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一書一經(jīng)出版就引起了軒然大波,蔡美兒和她的“中式家教”成為了美國人育兒的焦點話題,她的那種專制、嚴厲的教育方法導致很多人指責她不尊重兒童,甚至有人將其稱為“法西斯母親”。是什么原因?qū)е乱幻胀ㄈA裔母親的育兒經(jīng)能在美國引起這么大的反響,難道僅僅是因為蔡美兒的“中式家教”培養(yǎng)出了兩名音樂小神童?筆者認為根源在于這本書引起了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碰撞。受到傳統(tǒng)儒家教育價值觀思想影響的蔡美兒強調(diào)父母的專制、權(quán)威和灌輸,忽視兒童的興趣和自由;而受到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思潮影響的美國家教模式則更多強調(diào)自由和兒童中心,重視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強調(diào)興趣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在美國這個大的教育環(huán)境下應該怎樣來看待蔡美兒的育兒理念?這種理念離杜威的教育思想又有多大的差異與聯(lián)系?對于二者的比較國內(nèi)外研究較少,在此筆者試圖把蔡美兒與杜威的教育方式進行簡要對比以挖掘其中的差異性,著重從兒童觀、教育目的、教育價值觀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專制”與“民主”
蔡美兒與杜威二者在兒童觀的認識上相差甚遠。首先,在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上:蔡美兒強調(diào)專制、權(quán)威;杜威則強調(diào)尊重、自由民主。其次,在關(guān)于對待兒童的學習方法上:蔡美兒強調(diào)灌輸和強制;而杜威則提倡通過開展活動,培養(yǎng)兒童學習的興趣,使兒童自主學習;最后,在看待兒童所取得成就方面:蔡美兒認為成績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但在杜威看來教育在他自身之外沒有其他的目的,所有外部強加的壓力和成功的光環(huán)都是禁錮兒童創(chuàng)造性的牢籠。對比二者的觀點,至于兩種方法孰優(yōu)孰劣,這也是當今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新課程改革爭論最多的一個話題,目前很難把二者糅合在一起。
二、“生活準備說”與“教育過程說”
教育為了什么?這一問題是伴隨著教育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國內(nèi)外的教育學家們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其中最為突出的兩個觀點就是:“教育過程說”和“生活準備說”。在蔡美兒和杜威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二者關(guān)于此問題的看法也是如此,相差甚遠。
蔡美兒并不贊同西方父母的教育方法,認為他們過度尊重孩子的個性,而這種尊重和鼓勵對于“未成熟”人來說,是一種縱容和墮落,是家長為自己逃避責任找的借口而已。她認為保護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幫助他們?yōu)槲磥碜龊脺蕚?,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用實用的技術(shù)、好習慣和內(nèi)在的自信來武裝他們。所以蔡美兒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為她們做規(guī)劃,選擇一些自認為適合孩子發(fā)展的活動,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和女兒們斗智斗勇,以至于叛逆的小女兒把媽媽比喻成伏地魔(《哈利·波特》中黑暗勢力的魔頭)。但蔡美兒并不在乎,因為在蔡美兒的教育理念中,她已為子女選擇了一條通往“成功”的快速路。在這條道路上,由蔡美兒來決定什么是“為子女好”,只要能讓子女為未來做好準備,嚴格約束不僅必須,而且很重要。
而杜威則反對把教育的社會目的凌駕于兒童的生活之上,認為“學校最大的壞處,就是先為兒童選一個很遠的目的,以為現(xiàn)在所學都為預備將來入社會之用,現(xiàn)在雖與生活沒有關(guān)系,將來總有一天得用的?!彼J為這樣往往造成對兒童的傷害以及教育上的浪費,并且杜威在批判斯賓塞“教育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時也提出:“把教育看成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這種學說,是把成人所需的知識灌輸給缺乏理解的兒童,使他們痛苦的陷入謎團,這乃是為滿足成人的需求而施與兒童的虐待,提倡如果引導兒童在逐步成長之中獲得日益豐富的經(jīng)驗,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過渡到成人的圓滿生活之中了?!睘榇硕磐岢隽怂摹敖逃瓷睢薄敖逃瓷L”“學校即社會”的觀點。在他看來,教育就是兒童現(xiàn)在的生活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進而提出了“生活即是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jīng)驗中學習”。這就是杜威關(guān)于教育與生活關(guān)系的著名的“過程說”。一旦把教育看做為兒童未來生活做準備,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經(jīng)驗、責任和權(quán)力,而忽視兒童此時此刻的興趣與需要。雖說杜威對未來生活準備說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但他并不反對教育為未來做準備?!安⒉皇钦f教育不應該預備將來”,但他認為預備將來應該是教育的結(jié)果,不是教育的目的。
三、“顯性的教育目的”與“隱性的教育目的”
對待教育目的,中西方自古就存在著差異?!皩W而優(yōu)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觀念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普通百姓。通過受教育來改變個人身份和社會地位成為古代國人受教育的目的并延續(xù)至今。而美國的教育目的規(guī)則與我們大相徑庭,他們更多的是強調(diào)培養(yǎng)民主、自由社會所需要的社會人。在兩個國家文化差異的大背景下,蔡美兒與杜威的教育目的觀自然就存在差異,可以概括為是對“顯性教育目的觀”與“隱形教育目的觀”的比較。
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影響的蔡美兒為了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為了維護家族的聲譽和驕傲,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兩個女兒身上,在教育上對兩個女兒的要求十分嚴格,可謂苛刻。為孩子找最好的老師,買最好的琴,不辭勞苦的輾轉(zhuǎn)于女兒練琴的路上,甚至充當女兒的陪讀,這種“殺氣騰騰”的督戰(zhàn)方式似乎有點過激,但是也確實奏效。這種“成績是體現(xiàn)成功的唯一標準”的教育觀與中國傳統(tǒng)的“光宗耀祖、學而優(yōu)則仕”的顯性的教育目的觀有著不言而喻的相似之處。
相比較之下,杜威的隱性教育目的觀則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過程本身,是使人獲得和增長有益于人類社會進步的經(jīng)驗,所以杜威反對外部強加的終極目的。他認為這種家長和社會賦予的外在、虛構(gòu)的目的具有靜止的性質(zhì),始終是一種固定的、欲達到和占有的東西,它是存在于教育活動之外,使教師和學生所從事的活動變成了為達到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使得活動失去了自身的意義。杜威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長,這種生長的力量是內(nèi)在的,是個體活動的必然產(chǎn)物,而不是外部強加的。這種生長使個體活動能夠在新的層次上展開,使個體能夠在更高層次的活動中實現(xiàn)更好的生長。所以兒童的本能沖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這種從活動內(nèi)部產(chǎn)生的目的作為指導活動的計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事實上,杜威也并非否認教育以外的目的,只是反對外部強加與孩子身上的、違背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的目的。所以從杜威的觀點看來,蔡美兒對女兒施加外部壓力所取得成就并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而是一種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發(fā)智慧,使兒童的學習和工作都會變成機械的、奴隸性的工作,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由以上可見,以中國傳統(tǒng)教育觀為指南的蔡美兒與以進步主義為代表的杜威二者在兒童觀、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價值觀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但二者的相通之處卻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使孩子能夠更好的發(fā)展。支撐虎媽的是一個古老而強大的價值觀——追求出人頭地;而以杜威教育方法為指南的“西方父母”則竭力去尊重孩子的個性,支持他們自我的選擇,給他們提供積極的肯定和成長的環(huán)境。對這兩種家教方式片面的理解都是不正確的。蔡美兒與杜威的距離到底有多遠,這種距離固然不能用“尺度”來衡量,他們有的也許更多的是傳統(tǒng)主義教育與進步主義教育的差距,二者孰優(yōu)孰劣也正是我國新課程改革中最有爭議的問題,也是需要進一步研究整合的一項難題。
(責任編輯 若 曦)
面對學生差異,如何提供具體指導
何權(quán)華 張曉清
鐘祥市文集鎮(zhèn)沿山學校,湖北 鐘祥 431900
在教育教學中,學生的成績是極不平衡的,有著明顯的差異。它嚴重地影響著學生的學業(yè),也制約著學生今后的發(fā)展。種種差異困擾著老師和學生。面對學生的差異,我曾做過一些嘗試,獲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分類指導如下:
一、優(yōu)等生
首先,構(gòu)建知識體系要全面。以章為單位繪成樹狀圖(目的使知識點集中化,系統(tǒng)化)便于記憶。其次,知識點怎樣落實?講授方法。如:畫圖法、表格對比法、關(guān)鍵詞串聯(lián)法、實驗法、分層記憶法、巧記法等。第三,內(nèi)容要合理的安排。即幾天一個章節(jié),需分幾次鞏固。第四,從練習、檢測題中歸納知識點。目的使同一知識點怎樣以不同的形式出題,使其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第五,抽查,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看是否落實,是否存在缺漏,及時鞏固。
二、偏科生與差生
2005級學生王傳勝,他的學習情況:語文及格水平,與優(yōu)生相差30分左右,英語與優(yōu)生相差20分左右,數(shù)學是強項。僅英語、語文兩科之和就與優(yōu)生相差50分左右。對于他來說,既是偏科生又是差生。我擔任語文教學,在近兩年的時間內(nèi),就把他語文的弱勢改變了。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弄清問題。不知學什么,也不會學習,更缺乏自信。我安排幾個學生分別完成以下任務:1.背誦的文段(自習時落實、檢查、記錄、不定期復查);2.文學常識(以單元歸納);3.字詞的歸類(按單元歸類、各自增減、循環(huán)練習、自測、互測、記錄);4.重點篇段賞析(歸納題型、講授方法);5.重點句子的理解及賞析(注重方法);6.語法知識及其他(概念與運用相結(jié)合);7.作文。
其次,以上七個問題我又歸為兩大類:一類是:識記的生字詞、背誦的文段及語法知識。二類是:學習方法(有方法、有內(nèi)容、多次練習)從而轉(zhuǎn)化成為學習能力。如:有關(guān)“關(guān)聯(lián)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我讓學生變成“選擇題”來完成?!胺聦懢渥印蔽医虒W生變成“填空題”來完成。“閱讀理解”(讀出每一個要求、聯(lián)系上下文來完成)“賞析句子”“景物描寫的作用”等變成“問答題”來完成?!靶薷牟【洹敝v方法。每類題型,學生有方法可循。如此分類讓學生在學習中心中有數(shù),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么、怎樣解決。注重學習的過程,能力的培養(yǎng)。我要求學生們先獨立答題,再參照方法進行檢查;或是邊做邊參照方法,這兩種方式交互使用即掌握了方法、培養(yǎng)了能力,又提高了成績。在普通班中相比,效果比較明顯。
三、測評的做法
1.根據(jù)題型分項測評、分項訓練達標、并做記錄。即積累、閱讀、作文三項分別得分。此法很靈活,根據(jù)時間的長短和內(nèi)容的多少:有時檢查字詞;有時檢查閱讀;有時檢查作文。時間短,又易達標。王傳勝在此前的考試后,我要他估計分數(shù),不自信。通過此法的學習后,他能分項估計分數(shù),與實際考分相差無幾。七年級入校時積累和閱讀40分左右,作文30分左右。通過訓練,七年級時積累和閱讀在50分以上,作文在40分左右。八年級時積累和閱讀在60以上,作文在40分以上。在八年級期末考試中,他的名次進入年級前10名。另一名學生田金玲進入年級前15名。九年級時名列前茅。中考兩人都考取一中。
2.測試后,對問題歸類并分析原因。就是新課改所說的“反思”。通過分析,我把問題大致分五種:(1)題目讀不懂(講方法:找出所有條件,逐一弄懂。);(2)識記不住(講識記方法);(3)不知如何解答;(4)知識點沒有鞏固;(5)其他。解決辦法上述已講,問題以后要注意。上述所講既面向全體,又面對個體。在同類班級相比,名列前茅。
(責任編輯 付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