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軼蘭 李翔
高效課堂構建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自己學習了有關新課改的理論,在高一開學之后就嘗試著改變授課模式,試圖改變自己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況,努力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從而提高授課的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呢?
一、贏在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的精神與力量源泉。學生對這們課缺乏興趣,任你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卻感到索然無味,因為他缺少了一種學習的內(nèi)驅動力。但興趣是不能強求的,要順其自然。興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斷地強化和積累?!皶接新啡閺?,學海無涯樂作舟?!睘榱颂嵘龑W生對語文課的學習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做法:
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每周要求一個大的演講話題,讓學生在此話題內(nèi)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演講,可以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可以講笑話,進行成語接龍,講身邊的故事,校園新聞,說繞口令,即興講故事(隨便找?guī)讉€詞語,編一個完整的故事)等。學生演講充滿個性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課前三分鐘演講成了學生展示自我風采很好的舞臺。實踐證明,學生們找到了這種感覺,每一節(jié)課的課前三分鐘演講成為學生的一種期待,一種滿足。
配樂朗誦課文。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都是建立在對文本的閱讀的基礎之上的。有時,只是機械地讓學生反復去讀、還不若配一曲與文本格調(diào)一致的背景音樂,讓學生伴隨著音樂去朗讀、領會、理解。如教授巴金的《小狗胞弟》這篇文章時,可配一曲略帶哀傷的背景音樂,濃郁的傷感氛圍中學生很容易理解作者那種無奈、自責與懺悔的情感,進而去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題。
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是聲音、圖像、文字等的組合。隨著學校教學條件的改善,所有班級都配備了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教學具有優(yōu)化教學過程,獲得最佳教學結果的功效。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它能沖破時空限制,促進教學形態(tài)的多樣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對象。擴大直接經(jīng)驗的范圍;它形象具體,生動活潑,有利于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當然,多媒體教學中也要避免一節(jié)課成為課件的展示,忽視對教材具體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忽視對誦讀、語感的培養(yǎng),限制學生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教師可把學生在生活中少接觸、不易見到、無法體驗的內(nèi)容,借助多媒體的音像材料加以表現(xiàn),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可以用來激發(fā)興趣、渲染氣氛、營造意境,使學生盡快進入文本。
二、贏在教材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
“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這句話用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上課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切不可面面俱到。
一堂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出現(xiàn)語文課堂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師生沒有很好的把握教學的重點。老師該強調(diào)的不強調(diào),不該強調(diào)的大講特講,沒有突出重點的策略,學生沒有消化重點的方法,導致師生將時間和精力分散,不能有效地學習。學習的重點常常成為學習的盲點,知識體系不完整?!膀唑腰c水”式的膚淺和面面俱到的強調(diào),是導致低效課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優(yōu)秀而且有著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濃濃的人文氣息,可以講解的內(nèi)容很多。但是我們教師在進行每一篇文章的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明確本篇文章、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理。可行的做法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力求重點的突出,提綱挈領,要言不煩,切中肯綮,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包身工》這篇課文,篇幅很長,我們可“雙線結構”“點面結合”;李白《蜀道難》可抓住“難”這一字,從“怎樣寫”“為什么寫”來講。杜甫《詠懷古跡》可從“怨恨”二字切入。
如何才能做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潛心研究教學”是教師“提高課堂效率”的堅強后盾,“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苯虒W是一門學問,有一種魂隱含其中,不深入研究是掌握不了它的真諦的、抓不住它的精隨的。教師課前應該大量占有資料,潛心研究教材,對課文的重點、難點做到了然于胸,上課才能做到自信激情、駕馭有度、收放自如。
三、贏在教師角色的轉化
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轉變觀念,改變學習方式,變過去的老師講學生聽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教師需要從過去的單向的獨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進而成為課堂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展開平等交流的對話者。傳統(tǒng)的教師把自己置于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話,從而使課堂教學成了教師的“個人秀”。在這種“獨白”式的教學中,教師忠誠于學科知識,卻背棄了學生;關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視的是學生的反映與參與;體現(xiàn)了獨斷與專制,忘卻了民主與平等。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幾乎“壟斷”了課堂里的所有話語權,從而把學生置于“失語”的境地。老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未必聽的帶勁,人的注意力有強有弱,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太少的話,難免思想開小差。
怎樣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原則轉化為課堂教學結構,具體如何操作,這是每一個老師上課時應該考慮的問題。老師考慮的不是上課時自己講些什么,而是考慮如何讓學生手、腦動起來,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
教學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智力開發(fā)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矛盾的焦點上,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如讀了《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后,首先要求學生談談自己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這篇文章你最喜歡的是什么地方?以往我們在學生朗讀或默讀前布置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這種方法固然有它的優(yōu)點,但有時卻限制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剝奪了學生自由感知的權利。再說學生課外閱讀時,難道會有人給他們布置整體感知的問題嗎?李商隱《錦瑟》一詩,表意隱晦、含蓄,主題具有多向性,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教學,討論、探究。
教師只有當學生苦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因勢利導,著力指導學生拓寬思路,豐富想象力,才能收到“柳暗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贏在“名師指點”
教師也不是全能的,教師也需要教師,也需要名師指點,“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名師”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現(xiàn)在有一部分教師是單打獨斗,或閉門造車、現(xiàn)編現(xiàn)賣,或坐吃老本,孤芳自賞。有的老師善于講小說,有的老師喜歡講詩歌……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精彩的課,也會有一些讓自己都覺得汗顏的課,有的課講了兩三輪,還不盡人意,講不透徹,以己之昏昏而欲人之昭昭,怎可如愿?
俗語云“強將手下無弱兵”,體現(xiàn)的是對主將的要求,“主將”弱,他的兵又能強到那里去呢?其實誰也做不到課課精彩。遇到自己沒有把握的課,事先多向名師學習,人家怎么講?切入點好不好?思路是否清晰?只要自己不回避短處,博采眾長,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教法,把課上精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名師”可以是身邊的同事,也可是網(wǎng)上一些同課優(yōu)質(zhì)教案、課件,課堂實錄等。古人有一字之師,我輩為何不能擇優(yōu)而師呢?
從教十幾年,對自己覺得不好處理的課,我總會主動的去和同事討論、翻閱資料、上網(wǎng)瀏覽,自己感覺受益匪淺。
五、贏在后進生的轉化
我們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也知道:“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學習上“近墨者黑”的系數(shù)要比“近朱者赤”大?,F(xiàn)在的學生自控能力不強,玩游戲的動力遠比學習的動力大,稍不留心就要落下許多課,成為一個“后進生”。
有人認為轉化后進生應該是班主任的事,其實是大錯特錯?!拔业牡乇P我做主”,學生有了問題推給班主任其實是自己無能與愚蠢的表現(xiàn),只能加深學生對你的反感。不能推,能不能放呢?那更不可取了,如果教師放棄一個學生,他周邊的四、五個人就要受到影響。學生不學習,上課干什么?他是不是要搗亂?他一搗亂,周圍的幾個學生也會跟著學,一來二去,就會有好幾個學生不好好學習了,最后會影響到成績好的學生的學習情緒。這又怎樣提高所教學科的成績呢?所以“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是教師“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
六、贏在教學反思
教師的成長需要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
葉瀾教授也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若能堅持,成不了名師也能是成功之師,但是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而不對經(jīng)驗進行深入的思考.他可能永遠只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梢姡虒W反思是教師自身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教師成長的新起點。
所謂教學反思無非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后,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以及引發(fā)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
每次講完課后,我都認真反思這次課的得與失:檢查在落實教學設計過程中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行為是否體現(xiàn)了教學設計的目標,是否將預設的教案轉化為課堂的教學實踐,尤其特別關注是否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實際進展情況進行教學;學生的當堂反應和當堂作業(yè)等學習狀況怎么樣,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思考、討論、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高不高等。
課后反思讓我把在課堂上的意外收獲一吐為快;使我將自己的失誤記載成文。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當一輩子的老師要教一輩子的書,適時反思可以促使我們克服教學工作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誤的再次出現(xiàn),同時根據(jù)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采取“對癥下藥”,從而能迅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以課堂為主要作戰(zhàn)陣地,我們這些已經(jīng)走在新課改路上的一線教師如何經(jīng)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獲得最高的產(chǎn)出,讓我們的課堂人生走向一片藍天,還需要我們以愛心為拐杖,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在前進中不斷摸索!
(責任編輯 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