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芹
摘要: 本文強調(diào)新課程標準對現(xiàn)今英語教學提出的要培養(yǎng)“完善的人”的先進理念,并介紹了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基本概念。通過教學實踐中的兩個案例展現(xiàn)了人文教學在實際課堂上的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 文化內(nèi)涵人文教育科技教育牛津英語教學
新頒布的《課程標準》強調(diào)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既是學生通過學習英語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眼、豐富生活經(jīng)歷、發(fā)展思維能力、發(fā)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
時至今日,我對新版的牛津英語已有七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其中也深深體會到教材中編排實現(xiàn)的人文教育思想,現(xiàn)將自己的認識,結(jié)合牛津英語7A到9A教材中的一些教學內(nèi)容,談談關(guān)于人文教育的有關(guān)教學方法。
首先,“人文教育”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nèi)化為人格、修養(yǎng)的教育。人格包括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人的品位和格調(diào)等,修養(yǎng)包括語言文字修養(yǎng)、文學藝術(shù)修養(yǎng)、倫理道德修養(yǎng)、文明禮儀修養(yǎng)、政治理論修養(yǎng)、歷史和哲學修養(yǎng)等。人文教育以外的科技教育使人獲得生存發(fā)展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潛能;人文教育賦予對于真善美,對于人生意義與價值的感悟與追求,二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教育,都不能滿足人的物質(zhì)需求和精神需求。
教師都明白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的各個方面因素綜合起來,使其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就是對教育基本目的的一個廣義的界說?!薄队⒄Z課程標準》更使其在英語教育中具體化了。中學英語必須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牛津英語教材提供了教學上所需要的人文教育資料,為使教育不致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錯誤,而片面追求科技教育,忽略人文教育。我們應利用已有的材料或進一步發(fā)掘教材蘊含的內(nèi)容,將有關(guān)人文教育適當?shù)?、及時地融入英語知識技能的教學中。
以下就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兩個案例解說一下人文教育在實際課堂上的體現(xiàn)。
案例一:
牛津英語9A教材中的第4課時是有關(guān)電視節(jié)目的詞匯教學,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很快就過去了。僅僅局限于詞匯教學與校對練習,白白失去了可貴的人文教育機會。
我在設計該課內(nèi)容時,以素質(zhì)教育為目的,結(jié)合教材重點、難點及英語學科特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視、聽、說等方面使學生得到鍛煉,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溫故而知新,在培養(yǎng)英語交際能力的同時,進一步使青少年明確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能因暫時的生活壓力而消極頹廢,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活力、有志向、有理想、懂生活的青年人。
具體做法如下:
備課時我以談話式教學方式貫穿始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同時,自己也是課堂的主體。課前針對每一種電視節(jié)目類型,我進行了一次調(diào)查,獲取了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內(nèi)容,做到課堂上新舊知識體系的自然過渡。例如:“Ifyou feel stressed,what will you choose to do?”此時,學生可能回答:“Iwouldliketo watch TV.”接著又可因勢利導:“WhatTVprogrammesdo youlike ?”“ Do youlike the actor Zhou xingchi?”“What do you think of him?”目的是引出“comedy”一詞,如此做法,已不僅局限于教授詞匯,而是讓學生感覺到自己似乎是在茶余飯后的聊天中獲得了新知。
對第二部分的“talking”,我先組織一個“discussion”讓學生就某幾個問題展開討論:Whats your favourite TV programme? Who is your favourite host/actress/actor?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s/her/programmme? Do you often watch TV until late at night?學生再自由組合,編成情景對話并上臺表演,必要時老師給予及時的幫助和評價。其中有幾位學生在談到自己喜歡的電視劇時,表示苦于學習的壓力而不能盡情享受電視帶來的歡樂。這時我就抓住時機,用多媒體呈現(xiàn)他們喜愛的成龍在成名之前的奮斗片段及他在努力過程中所獲得的樂趣,使他們明白生活、學習的精彩,并鼓勵學生多看一些Documentaries,以增進對世界的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
該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想、多說,這樣不僅不會影響課堂教學,反而提高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判斷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進一步受到激發(fā),其中更可以做一篇人文教育的大文章。
案例二:
牛津英語9A的第三章閱讀文章有關(guān)Millie和Simon寫給青少年工作者Sigmund的信,內(nèi)容是傾訴自己的一些問題并請求幫助。
作為閱讀文章,它的虛擬性是相當明顯的,如果教師按傳統(tǒng)慣例,以“詞—句型—語法”按部就班地教學,那么先教10個生詞,大約需要十分鐘,在翻譯文章內(nèi)容,至少二十分鐘;接著討論5種基本句子類型,一堂課中,學生聽得多,說得少,也許只能跟著錄音聽一遍,有些苛刻的教師還會要求學生回家后努力背誦如此長篇的文章,以備第二天的課堂提問。這樣的教學方法,過去一直被認為對識記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技能有相當大的幫助。它的作用是將學生的人腦當計算機,把教師選中的資料按教師的意愿按程序強行輸入,這有些像工業(yè)化的批量生產(chǎn),學生在其中毫無趣味性、主動性可言。人腦對信息的儲存能力是有限的,需要不斷更新或重復記憶。不然的話,我們不需要使用電腦了。教師要求學生耗費大量能量去背誦虛擬的故事情節(jié),也是對教師和學生的時間、精力資源的一種可悲的浪費。試想十年之后,今日的初中生踏上工作崗位,他們當初所苦記的Millie和Simon的苦惱,又有何用途呢?
牛津英語教材是一種新型教材,它比較注重“以人為本”,蘊含豐富的人文教育內(nèi)容,是將科技教育(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學程序。
上海靜安區(qū)教育學院副院長張揚在《人文教育的地位與作用》中說道:“人文教育的目的旨在教人具有獨特的個體精神,增進人的自由,尊嚴、熱忱、同情、平等、互愛的人格,理解人生的意義”,“從功能看,人文教育在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使人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判斷能力等方面有其優(yōu)勢和長處……”
依據(jù)上述理論,我結(jié)合本篇閱讀文章確立了以下幾個話題讓學生進行信息的搜索與討論:
正確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Millie和Simon都能毫不掩飾地傾吐、剖析自己所面臨的煩惱,并及時請求幫助。現(xiàn)代哲學中談到人只有勇于發(fā)現(xiàn)、正確面對問題,才能解決疑難,才能不斷發(fā)展和進步。
倡導尊重、平等、互愛的人格,理解人生的意義——Simon對足球幾近瘋狂,但他沒能處理好興趣與學習、家庭之間的關(guān)系,一味認為父母對自己太嚴厲了,而沒有認識除了自己的愛好之外,只有學習好、生活好才能實現(xiàn)自身更大的價值。另外,還可問學生:What is your hobby? What do you think is your attractive quality? How do you get on with your parents? Is it meaningful to deal well with your study and hobbies?
類似以上的話題能引導學生頻頻看書尋找信息,又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和表達。其實這也是有關(guān)人的價值取向的討論。如果教師引導有方,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英語思維,用英語交際或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達到將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較理想的教學效果。至于文中出現(xiàn)的生詞及語法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當場互助學習、自學或詢問老師,亦可以在討論后再做歸納和練習。
毋庸置疑,有限的詞匯和語法,在教材中必須循環(huán)出現(xiàn),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對個別生僻的語言現(xiàn)象“斤斤計較”,畢竟,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才是為人師者的最根本職責。
總之,現(xiàn)今的英語課改正處于比較重要的階段,英語教師們正面臨著教改的巨大壓力:使用熟悉的、傳統(tǒng)的以語言知識為目標的傳統(tǒng)型教學,難以在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完成所要求的教學任務。新的教學目標、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資源、新時代的學生呼喚著英語教師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模式。只有當我們認識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養(yǎng)‘完善的人,而培養(yǎng)‘完善的人,則需要完整的教育”,并將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jié)合,新型的牛津英語教材才會展現(xiàn)出其生命力,素質(zhì)教育目標才能完美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2003.
[2]常州市中學學科教學建議.
[3]張揚.人文教育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