銹劍
每座塔的四面都刻有神態(tài)各異、面帶微笑的四面佛,這些巨大的頭像從各個角落俯視著人間,安祥中帶著幾分神秘又富于魅力。有人說那是國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有人說那是佛教的觀音,有人說那是印度教的創(chuàng)造之神梵天。
雄踞在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內(nèi)的吳哥古跡群,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都城遺址,吳哥(Angkor)是高棉語“城市”的意思。鼎盛時期的吳哥地區(qū)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領土覆蓋了大部分印度支那半島以及一小部分的馬來半島,是工業(yè)革命前全球面積最大的城市,是當時稱雄中南半島的大帝國,也是柬埔寨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吳哥王朝于15世紀衰敗后,古跡群一直在叢林莽野深處沉睡,直到一百多年前被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發(fā)現(xiàn),并向歐洲和世界廣為宣傳介紹才得以重現(xiàn)光輝。
如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而舉世聞名的吳哥古跡群,分布在方圓4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包括高棉王國從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歷代的都城和寺廟,如吳哥窟、通王城、巴戎寺、女王宮等遺跡。全部建筑都是用巨大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建筑上有眾多精美的石刻浮雕,生動逼真,蔚為壯觀??脊艑W家把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并稱為東方四大奇跡。
千年遺跡吳哥寺
來到柬埔寨,就不能不去吳哥窟走一走,否則將是旅行的遺憾。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又稱為吳哥寺,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因其信奉印度教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就為其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毗濕奴的同時,也是埋葬蘇利耶跋摩二世的墳墓。至十三世紀時期,因當時的真臘國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吳哥窟又成為大乘佛教寺,延續(xù)至今。
吳哥寺坐東朝西,由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環(huán)繞,圍出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郁郁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墻環(huán)繞,正中的建筑就是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象征著世界的中心之山、眾神居住的須彌山。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游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回廊環(huán)繞,第一回廊的內(nèi)側(cè)墻壁為寺廟的外墻兼巨型畫廊,排列壯麗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余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乃是吳哥窟建筑的特色。吳哥窟的造型,已經(jīng)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xiàn)在柬埔寨國旗上,足見吳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神秘的高棉微笑
除了吳哥寺,通王城又是不能不提的。在這里,它會讓所有的人嘆為觀止。其實,通王城是吳哥王朝的國都,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宏偉的一座都城,由吳哥最偉大的國王阇耶跋摩七世修建。吳哥王城以巴戎寺為中心,周圍有高約7米、長約14公里的城墻,外層還環(huán)繞著有一條百米寬的護城河,建筑布局依印度教須彌山被海洋包圍的寓意設計。
走進通王城,你才會發(fā)現(xiàn)這座城實際為方形,有五道城門,北、西、南三方各有一座,東面則有兩座,其中偏北的一座為勝利門,是國王通行之門,入城向西直通王宮,同時也用于從戰(zhàn)場上得勝凱旋的戰(zhàn)士們行進的道路。正東為死亡之門,百姓逝世后由此門送出火化;西為犯罪者所走之門;南門及北門為百姓通行之門。每座城門的頂端都有三座“四面佛寶塔”,中間寶塔高大,兩側(cè)略小。關(guān)于“四面佛”,有人說那是國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有人說那是佛教的觀音,有人說那是印度教的創(chuàng)造之神梵天。有人說他們在守護著都城,有人說他們在迎對四方來客,也有人說他們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守望著世界。
當然,在這里把“四面佛”展現(xiàn)的最淋漓盡致的就是通王城中央的巴戎寺。巴戎寺為阇耶跋摩七世修建于12世紀末期,因寺院主題是面帶安詳微笑的四面佛而聞名遐邇。初見巴戎寺時,從遠處看更像是一座名過其實的碎石山,最著名的“高棉微笑”似乎也沒想象中那么壯觀。只有進入寺廟,并登上第三層臺階,巴戎寺的魅力才會顯現(xiàn)出來。寺廟中央矗立著54座寶塔,每座塔的四面都刻有神態(tài)各異、面帶微笑的四面佛,這些巨大的頭像從各個角落俯視著人間,安祥中帶著幾分神秘又富于魅力。
精美玲瓏的女王宮
在柬埔寨,同樣具魅力,讓來來往往的人充滿猜測和嫉妒的還有女王宮(Banteay Srei,即“女人的城堡”之意,又譯為女皇宮、班蒂斯蕾)。這座宮殿處在吳哥古跡群游覽路線的最外圈,距通王城東北約40公里,離暹粒較遠,駕車需要1小時左右。據(jù)碑文所載,建成于公元967年的女王宮是當時吳哥唯一非國王所建的主要廟宇,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它的建造者是羅真陀羅跋摩國王的一位大臣。女王宮的建筑以小巧玲瓏、精致剔透、富麗堂皇而著名于世,有“吳哥古跡明珠”和“吳哥藝術(shù)之鉆”的美譽,是吳哥古跡中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
第一眼你可能會因其規(guī)模而感到失望,然而一旦身處其間,你就不能不為裝飾其門廊和墻壁的精美雕刻深深打動。女王宮大量使用紅色砂巖作為建筑材料,是該處古跡的特色。陽光照射在女王宮上,如同燃燒的火焰,在紅色巖石上雕刻的作品散發(fā)出優(yōu)雅的美感。所以,最好的游覽時間是陽光能夠照射在古跡上的上午,另外,如果淋了雨水,古跡的紅色會更加醒目。
編輯 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