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丹
【摘要】分析了高中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所在,并且從問題的本質出發(fā),本文主要談論了如何通過閱讀教學的手法提高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興趣、扭轉教師對于文言文的教授方式以及改變高中語文考試中對于文言文的考察方法。解決高中文言文教育中的問題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方法,增加優(yōu)質古典文學的閱讀數(shù)量。從態(tài)度上、能力上、方法上引導學生培養(yǎng)對于文言文的興趣,改變文言文教學的尷尬現(xiàn)狀。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文言文教學;閱讀教學
文言文形成于先秦時代,是中國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人們常說,文言文可謂是漢語言的一大“文物”,它精美的語言、深刻的思想、出色的論辯、研究的結構滋養(yǎng)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學歷來卻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師教學大多注重于一時考察,而同學們也大多沉浸在當代主流的“快餐文學”中,無法深入探究這一中國古典文學的精髓所在。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存問題
在高考應試的影響下,需對學生和老師都是圍著“高考指揮棒”轉,“指揮棒”指向哪里,他們的學習目標也指向哪里。由此導致了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興趣低下,教師的教學方法一成不變,考試試題類型固定單一等多種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在高中文言文題目中,考試大綱規(guī)定了十多個考點,包括“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與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等[1]。然而從每年的考試情況來看,文言文的考試題型多以選擇題為主,少量的主觀題也多集中在字句翻譯的考察上。面對如此固定的考察方式,學生大多放松了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只需復習考綱要求,就可應對文言文考察。更有甚者直接放棄了部分文言文考察分值,而將注意力集中于其他考題上。
除卻考試問題以外,文言文由于流傳年代較為久遠,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語言組織方式也與現(xiàn)在多有不同。如若無法身臨其境的體味古人的生活方式與語言方式,學生會更加覺得對文言文無從下手,對文言文產(chǎn)生興趣也就無從說來了。
(二)教師教學方法枯燥
在高考大趨勢的引導下,往往是高考題型指向何處,教師就教授哪些內容,學生從教師處汲取到的知識也就僅限于此。由此而言,許多高中語文老師在教授文言文時,并不會去思考其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興趣,甚至愛上這一中國古典文學。他們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高考考試大綱與歷年試題中,總結高考命題的方向與方式,然后調整教學方法使其能夠吻合大綱要求。因此課堂教學中,逐字逐句的翻譯成了文言文教學的最主要方法。老師將所有精力放在如何能夠讓學生牢記考點知識上,結果一篇生動而富有文化氣息的文言文成了由無數(shù)知識點堆積而成的“詞句方程式”,難怪學生學習起來味如嚼蠟,苦不堪言。另外,少數(shù)老師處處以參考答案為準,在翻譯題中出現(xiàn)與標準答案略有不同的說法便一律判錯,這種機械式的教學方法只會更加降低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三)應試考察方式單一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文言文的考文固定、題型固定、考點單一等問題,均導致了文言文閱讀陷入困境。
首先是考文過于固定??荚嚨奈恼逻x題大多是一種行文模式——“正史”模式。介紹此人的籍貫、出身、品行,而后通過記述其官位升遷、生平事跡,串起此人生平二三事跡,最后交代其身后評價種種。因此,學生在面對一系列此類考題后,便會產(chǎn)生只要熟記人物傳記套路,便可應對文言文試題之類的投機取巧的想法。有了此類捷徑,多讀、苦讀、讀經(jīng)典便只成為了教師與學生的空談。
其次是考點不能體現(xiàn)學生的閱讀過程,更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而只是在考學生解題的“通用能力”,而非分析、解答能力。學生往往可以一眼看透題目答案,或是運用排除法、代入法等技巧性解題手法就可得出正確答案。
再次是考題類型過于固定,出現(xiàn)類型化、模式化的傾向。試題類型與題號往往一一對應,許多教師、學生閉著眼睛就可以說出來。保持試卷題號與考題類型的固定,使得教師與學生在應對“應試類”教學中變得更加游刃有余,教師往往變得考什么教什么,學生則是教什么學什么,導致了文言文閱讀目標的僵化以致缺失。教師精講“所謂”的傳統(tǒng)篇目,也就是考點多次“光顧”的選文,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列傳》《鴻門宴》《六國論》《過秦論》《師說》。
二、閱讀法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一) 引入探究式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能力
新課程改革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討論、自主解讀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同樣需要倡導“以學為主,以師為導”,在文章的解讀梳理、體悟交流、以及總結反思階段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簡單說來,文言文的解讀梳理階段主要是解讀課文的字、詞、句式等聞言知識,梳理文章的段落結構。由于同學們在初中時已經(jīng)對于古文學習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與積累,對于字詞、文意的解讀擁有一定能力,同時結合文下注釋,基本可以讀懂文章大意。因此,對于每篇文章的解讀只需重點落實到幾個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字句。句式梳理則應切忌零打碎敲,在學生積累到一定量后,集中進行講解,力求做到一次講解明白、講解透徹,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懂得如何著手分析句式的成因與結構。
體悟交流主要強調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在解讀文章本意的基礎上,交換意見,進一步提升對于文章內涵的理解,同時在交流過程中達到互相學習不同的分析方法與角度的目的。
總結反思的環(huán)節(jié)需要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總結反思,教師幫助點撥提升,進而落實形成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使學生的語文課由“聽熱鬧”變成“聽門道”,長此往來積累文言知識,浸潤文化,提升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二)注重誦讀,增強文言文理解能力
我國的語文教學中一直十分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文章的主旨。文言文講究韻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就是因為這樣做有助于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文內語氣,有助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對于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初讀弄懂音律、粗解文意;再讀體味情境、感同身受;最后做到語氣貫通、節(jié)奏分明、讀出作者的感情所在,為作者而悲而喜,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文言文的學習同時也是對于本民族傳統(tǒng)語言的學習,在傳統(tǒng)語言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中國自唐代韓愈以來,便主張讀書必先識字[4]。如果連字句都沒有弄懂,那么分析的天花亂墜也不會得出正確結論。因此,文言文的閱讀應該成為一種有意義的言語體悟與實踐,也就是注重請情境還原,一次完整的言語體悟與實踐實際上是回歸文言作品的一段精神歷程。
(三)擴大文言文閱讀范圍,重視文字積累
文言文的閱讀不應當僅僅局限于課文節(jié)選,要向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必須依靠大量的閱讀,沒有捷徑可走?,F(xiàn)實中,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大多集中于課本上的幾篇,很少有同學會在課下有興趣去翻閱文言文、增加古文知識的。提倡讓學生閱讀淺顯的文言名篇,在豐富自己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時,也積累了文言文的閱讀量,增強了對于文言文的理解以及對于古人思想、情感的把握。學??梢越M織開展的活動包括讀書交流活動、書評展示活動以及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分享讀書樂趣、交流閱讀成果,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
同時,文言文的知識是十分瑣碎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閱讀量之后,教師就應當知道學生對于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將知識積累起來,不時鞏固復習,使得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能力由量變達到質變。文言知識的積累不僅包括了字詞的釋義、句式的理解,還包括了對于文言文的邏輯分析能力積累。
(三)結語
文言文是中國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認知,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責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不時的引入一些優(yōu)質的古代文言文,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擴增閱讀量,增加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培養(yǎng)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同時考試的重點也應當放在考察學習對于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而非固定考題類型,簡單的考察字句釋義。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曹賽男.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教學探討[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1(7):9—11
[2]劉竹君.當成文化而非考點來學習——高中文言文閱讀現(xiàn)狀分析談[J].教學月刊(中學版) .2007(1):14—16
[3]陳靖慧.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2):142
[4]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學科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