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琞
“懶窯”傳說
□ 金琞
邊平山先生最近出版的一套系列畫冊,其中《人物篇》的封面是一位身披繡有精美色彩的斑斕大氅且挺胸闊步、傲然而行的翩翩士人。相逢之際,但見其高昂的下頜、修剪講究的須髯,不禁使人為之充滿自信的面容和高貴的精神所折服。
魏晉名士流行身著大肘袖袍與束長寬腰帶的大管褲,坦胸露懷,以示不懼禮法束縛,追求內(nèi)心充分的自由灑脫,表現(xiàn)出以嵇康為精神代表的文化階層,懶于投好權(quán)貴的高雅人格。
只有無欲無求、身心松弛,才能享受到淡然、舒適的“懶洋洋”。一個“懶”字改變了當(dāng)時社會的審美習(xí)慣,寬松肆意的袍服隨便地披在身上,形成了魏晉服飾“褒衣博帶”、率性而為的時尚新風(fēng)范。
“懶”是淡泊名利、隨心而動,懶得于世俗相爭,樂于內(nèi)心感受的愉悅。懶散悠閑便是一種超脫,一種跨越,一種講究,一種堅守,一種歸隱。心曠神怡的安逸,便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由此升華至與天地隨遇而安、隨四季悠然自得的精神境界。世上唯有神仙懶。
野史《環(huán)宇仙列傳》傳說,嵇康雖以“懶”揚名,然生俗世不入俗流,學(xué)仙的向往使他對養(yǎng)生要求極其虔誠和挑剔,最為考究的是嵇康的飲酒酒具和服用養(yǎng)生藥用的器皿。非無絲毫瑕疵不用,唯精品好之。
嵇康時常在當(dāng)時曹魏都城洛陽城內(nèi)的瓷器集市里駐足淘選,直至散市。每逢選得精品,必置于室內(nèi)好生把玩,樂此不疲。
嵇康在洛陽街巷流連忘返,多有眾人蜂擁圍觀,而遠(yuǎn)獨在人群之外,卻每每遇到一個鶴發(fā)童顏、秀骨清像的老者,時時穿過瓷器市場,對琳瑯滿目鋪陳于面的瓷器一覽而過,不發(fā)一言,僅微微搖頭嘆息。
一日,嵇康不禁尾隨而去,不覺已出洛陽城外,曲徑行至一山洼,幾間茅屋頓現(xiàn)眼前,一座柴門三圍竹籬,那老者停步轉(zhuǎn)身迎向嵇康笑曰:“來者莫非嵇中散耶?”嵇康忙還禮道:“正是,敢問老丈尊稱?”老者不答,推開柴門徑直入院,嵇康隨之步入,按老者示意在屋內(nèi)下首跽坐,兩個童子各自捧案端進酒罐和酒盞分別安放在老者和嵇康面前,一個飄出陣陣酒香的青瓷酒罐,讓嵇康奪目而視,捧在手中端詳。
見嵇康愛不釋手,老者又喚童子端出一批越窯青瓷器皿,有熊形樽、神獸形樽、蛙形水盂,林林總總神采各異,讓嵇康目不暇接,忘乎所以。老者見此,端起酒盞向嵇康敬道:“嵇中散,請飲此酒?!憋祷羞^神來,忙端起面前的酒盞回禮,酒未入口,嵇康猛然停手仔細(xì)端詳手中的酒盞,只見酒液在撇口、折腰、收腹的青瓷酒盞內(nèi)蕩漾,泛出星星點點的清波,勾起嵇康對江南湖光山色的記憶和回想,不禁心馳神往,飄飄乎、樂不可支。
審視面前案中還有其它均山窯青質(zhì)帶紅釉、德清窯油黑釉的各式酒具,每件均為無所聞、無所見,美不勝收的神品。嵇康伏席見禮,“望先生教我?!崩险咔飞磉€禮道:“嵇中散少禮,老夫自姓趙,不屑為得失計較繁縟禮節(jié),淡然于世人逐利糾葛,自號懶翁。祖上幾代為西漢長沙王國君制陶,為訪‘南青北白’造瓷之奧妙,特居洛陽揣摩之。今已遍知通曉。不日將渡江南返。嵇中散所見之青瓷器具,乃燒制于老夫蕃縣昌南之懶窯。素聞嵇中散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又多見于坊間精挑細(xì)選,知汝必為樂此趣者,故引于相會。席上所見之物系數(shù)贈與嵇中散。望勿推辭?!?/p>
嵇康大喜,拱手道謝再三。老者遂令二童子將一應(yīng)器物捆扎好,擔(dān)之通往洛陽城的大道,再與嵇康送別。
此后,嵇康特遣家人持重禮專程渡過長江,去往楊州部昌江南岸蕃縣昌南,沿途尋訪“懶翁”與“懶窯”。當(dāng)?shù)厝说炔唤馑?,無處知曉。家人幾番探尋,終究不得而歸。嵇康聞之,嘆息良久。遂有“懶窯”佳話傳說至今。
□編輯 王季璐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