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婷
(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外語系,廣東廣州 511300)
淺論文化因素對大學英語詞匯的教學啟示
甘文婷
(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外語系,廣東廣州 511300)
文化因素是英語詞匯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強調詞匯的文化內涵和中英文化內涵差異對照,有利于學生記憶理解詞匯。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分散與集中、趣味與實用、傳統(tǒng)與流行相結合的原則,使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事半功倍。
詞匯教學;文化因素;大學英語
詞匯是語言系統(tǒng)的不可或缺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視。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 (1972)說過:“沒有語法不能很好的表達,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雹龠@說明詞匯是進行有效的語言交際的材料。但是詞匯也是語言學習者的一個難關。許多學生抱怨需要記憶的詞匯量太多,并且記憶的效率低,重復記憶和遺忘使他們失去信心,進而對英語失去興趣。所以,如何使學生能夠有效大量地增加詞匯量,成為了英語教師的一個任務。字根、詞綴記憶、語音記憶、同義詞辨析等方法都是根據(jù)單詞本身的詞義和用法等方面著手,卻沒有提到詞匯所折射的文化。
英語不僅是一種語言,它也是英美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胡文仲等學者認為“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最有彈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雹诿慨斏鐣幕辛诵铝餍?英語中就產生一些新的詞匯。所以在詞匯的教學過程中,導入文化因素,凸顯英語與漢語的相似和差異,能增加詞匯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記憶詞匯的效率。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詞匯空缺現(xiàn)象十分普遍。由于英語和漢語在地域、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在英語里存在的詞匯在漢語里找不到相匹配的表達方式,反之亦然,所以需要特別解釋這些詞匯的文化內涵。
作為西方文化的源頭,希臘文化對英語有著深厚的影響,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希臘羅馬神話相關的詞匯。教師可普及這些文化故事,并增加相關的詞匯。例如“a riddle to stump Oedipus”(“一個難倒俄狄浦斯的謎語”),是指希臘神話中的獅身人面怪獸斯芬克司的謎語:是什么動物,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而晚上三條腿走路?謎語的答案是“人”。早上、中午、晚上分別比喻人的幼年,中年和老年。俄狄浦斯答對謎題,斯芬克司因而自殺。又如“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它指古希臘傳說中,希臘聯(lián)軍圍困特洛伊久攻不下,于是假裝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馬,特洛伊守軍把木馬運進城中作為戰(zhàn)利品。夜深人靜之際,木馬腹中躲藏的希臘士兵打開城門,特洛伊淪陷。這個故事衍生出的短語 Greek Gifts就有了“糖衣炮彈”的意義③。隨著計算機的出現(xiàn),Trojan成為了著名電腦木馬程序的名字。講解故事既增加了學生的詞匯量,也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近些年西方節(jié)日在中國日漸盛行,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萬圣節(jié)、情人節(jié)、復活節(jié)等等都成了學生熟悉的節(jié)日。在授課的同時,可以補充一些關于節(jié)日的知識。例如講解感恩節(jié) (Thanksgiving),可以介紹感恩節(jié)的來歷,補充美國的歷史,以及感恩節(jié)傳統(tǒng)食物等詞匯。還可以聯(lián)想中國各種節(jié)日的起源和典型食物,增強印象以及補充詞匯。
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中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有些詞匯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但也有不少詞匯的文化內涵截然相反。所以在詞匯教學過程中,需要強調這些詞匯的文化差異,加深學生的印象。此類詞匯涉及的方面較廣,本文僅選取幾個方面以作分析。
第一,顏色文化差異對照
在中西文化中,顏色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并且在英語中的顏色并不一定與漢語中相對應。以紅色為例,漢語中的“紅”與英語中的red并非完全對應。如“紅茶”,譯成black tea,“紅糖”在英語中是brown sugar,“紅豆”則譯為love pea。
而另外一個顏色“藍”漢語中的引申意義較少,但英語中藍色引申義較多。例如“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指經過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學了,所以情緒不佳。藍色在英語中有多個搭配詞組,都與文化背景有關,如藍血 (blue blood)指貴族或名門望族,是因為以貴族純正血統(tǒng)為榮,常自豪地挽起袖子,展示手臂上清晰可見的藍色靜脈血管。而人們對于在競技或決斗中獲勝者的獎勵便是給其佩戴一條藍色的緞帶,于是blue ribbon有“優(yōu)秀,一流“之意。另外,blue collar是藍領,指體力勞動者,blue film是色情電影等。
第二,動物的文化差異對照
動物在中西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以“羊”為例,羊在漢語中是吉祥、溫順、美善的象征,如“三羊開泰”。而在英語中,a lost sheep是“誤入歧途的人”,“山羊”(goat)指“色鬼”。另外,有些英漢語中的意思相近的諺語,出現(xiàn)的是不同的動物。例如,“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在漢語中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人靠衣裳馬靠鞍”在英語中是“Fine feathersmake fine birds”。
大學英語的特點是教學任務多而教學時間少。所以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文化因素固然重要,也不能喧賓奪主,而應該作為教學的補充。筆者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文化因素應用與詞匯教學的幾種原則和方法。
第一,分散與集中相結合
大學英語在全部課程中所占比例不多,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聽說讀寫譯的訓練,記憶大量詞匯和語法,面對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壓力,所以文化因素只能成為課堂教學中“見縫插針”的補充。如顏色的內涵,英語中表示顏色的單詞很多,每種顏色又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可能在一堂課上全部講完,所以只能在出現(xiàn)某種顏色的時候,補充它的文化內涵。這是分散引用文化因素。而所謂集中引入呢,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有意補充相關的詞匯的文化內涵,使學生理解這類型的詞匯的文化內涵。例如筆者在講解完“藍色”后,會向學生提問,漢語中的“緋聞”是否翻譯成“pink affair”?“黃色電影”和“yellow”是否對應?布置任務,要求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找出其他顏色的文化內涵,并在之后的課堂上鼓勵學生向全班講解。一方面使學生對全部顏色詞匯有了了解,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二,趣味與實用相結合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只有獨立的單詞講解,未免有些枯燥,所以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方式來增加趣味性。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廣泛使用,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xiàn)文字、圖片、音頻或視頻,介紹和解釋文化的一個具體側面,然后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討論和回答。學生在觀賞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具有特定文化蘊涵的詞匯。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英語語境下學習這些詞匯,既拓寬文化導入的渠道,又豐富學生的知識。然而,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學習英語,并不滿足于趣味性,他們更注重的是實用性。所以可以給學生布置文化相關任務,安排學生或者小組向全班做英語口頭報告或者表演,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又使他們能在應用中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傳統(tǒng)與流行相結合
正如上文分析,很多英語詞匯都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講解的過程中需要向學生介紹它們牽涉的文化背景,包括英美國家的歷史、宗教、文學、政治等。補充這些知識,有利于學生對英語的發(fā)展、英語構詞規(guī)律等的理解,促進他們對英語詞匯的記憶和理解。但是,大學生更關心社會上的流行趨勢,所以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流行文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材上的文章和詞匯往往有滯后性,不能跟上瞬息萬變的時代,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補充一些最新的詞匯的正確說法,例如微博 (M icroblog)、淡定(chillax)、給力 (gelivable)等詞匯。而這些“新詞”,其實也符合傳統(tǒng)的構詞法,所以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它們是如何構成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關于單詞的發(fā)音、拼寫、語法功能,還需要培養(yǎng)他們正確使用所學詞匯進行交際的能力。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使學生理解詞匯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且清楚英語和漢語的詞匯的文化差異,以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秉承分散與集中相結合、趣味與實用相結合、傳統(tǒng)與流行相結合的原則,注意利用多種教學方式,采用各種形式的內容,將文化因素引入到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來,使詞匯教學和學習事半功倍。
注 釋:
①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Edward A rnold Ltd,1972.
②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 [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③朱萍,彭琳.論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引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8(10):205-7.
H319
A
1008-7508(2012)05-0053-02
2012-03-23
甘文婷 (1986~),女,江西萍鄉(xiāng)人,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外語系英語教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