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由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承擔的“煉廠烯烴資源氣中NOx的分析方法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開發(fā)部組織的技術鑒定。
該項目針對烴類氣體中氮氧化物(NOx)含量低、易吸附、現(xiàn)有手段無法準確分析的現(xiàn)狀,發(fā)明了能選擇性氧化烯烴基體中NO的氧化管,研制了能定量吸收富集氣體中NO2的固體吸收管,研發(fā)了現(xiàn)場便攜式采樣裝置,建立了現(xiàn)場在線富集-實驗室離子色譜測定的成套分析技術,NOx的最低檢測濃度可達到2nL/L。該項目已申請專利6項,取得4項授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截至目前,該技術已應用于8家單位的催化裂化干氣、焦化干氣、MTO產品氣、裂解氣、CPP產品氣等烴類氣體中NOx的檢測,具有檢出限低、重復性好等特點,獲得了滿意效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科研處供稿]
日本北九州大學對以高碳烷烴為原料在納米結構的催化劑上選擇性地生產芳烴的技術進行了研究。催化劑由納米氧化鋁和H-GaAlMFI分子篩組成。這種混合型催化劑的性能比那些純分子篩催化劑、USY或H-ZSM-5催化劑有很大提高。
試驗結果顯示,n-C16H34的轉化中,芳烴選擇性(包括中間體烯烴和副產物)和降解速率與分子篩內的鎵/(鎵+鋁)比、硅/(鎵+鋁)比或者與共存的納米Al2O3有關。
[靳愛民摘譯自Catalysis Today,2012-05-20]
據(jù)基礎油指導報告統(tǒng)計,2012年5月底全球基礎油產能為969kbbl/d(1bbl≈159L,下同),同比增長2%。其中,Ⅰ類基礎油522.4kbbl/d,占54%;環(huán)烷基基礎油88 kbbl/d,占9%;Ⅱ/Ⅲ類基礎油同比增加13%,占總產能的37%;Ⅱ類基礎油產能增加了14kbbl/d,達273.3kbbl/d,變化最大。到2014年底,Ⅱ/Ⅲ類基礎油產能還會新增120kbbl/d。
[黃麗敏摘譯自Lube Report,2012-06-06]
英國牛津催化劑集團的微通道費-托合成技術將被俄羅斯石油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用于興建一個100bbl/d(1bbl≈159L)的氣變液(GTL)示范廠,將于2014年完工。
該廠具有每年生產1.0×106m3天然氣的加工能力,相當于每天生產100bbl的合成油。該項目采用Gazohim公司專有的部分氧化工藝(制合成氣)技術和牛津催化劑集團的微通道費-托合成技術,目的是減少排放和降低投資和操作費用。
俄羅斯石油公司希望減少燃燒,更好地利用伴生氣,而模塊化費-托微反應器技術可以通過縮放來匹配資源量的大小,非常適合此類應用。
[許建耘摘譯自 Diesel Fuel News,201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