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勝育,金胤靜
(上海政法學院 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1701)
中亞能源地緣政治析論
袁勝育,金胤靜
(上海政法學院 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1701)
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看,中亞始終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中亞一直是大國爭端的集中地,而該地區(qū)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備,如石油,尤其是天然氣,更是極大地吸引了外部世界,尤其是大國的注意力,使其成為全球能源政治的核心。能量地緣政治包含了一個將能量發(fā)射到能源豐富地區(qū)的綜合方法,誰控制了該地區(qū)的能源資源,誰就能在心臟地帶的中心發(fā)揮重大影響力。俄羅斯、中國、美國、歐盟、印度和其他國家都在為獲取遙遠的中亞地區(qū)的油氣儲備而展開激烈的斗爭。
中亞;能源;地緣政治
作為影響國家對外政策和行為的重要思想,地緣政治對世界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盡管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學概念在某些方面與國際地緣政治環(huán)境下的新變化不相符,但是一些基本概念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世界能源資源不均衡的地理分配以及基于這個原因的持續(xù)不斷的沖突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研究能源資源,政治和權利以及空間(地理)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地緣政治學主要關注地理環(huán)境對政治國家的影響。瑞典政治學家魯?shù)婪颉て鮽愂紫冗\用了地緣政治學這個概念,并將其定義為“把國家看做地理有機體或者空間現(xiàn)象的理論”。索爾·科恩將地緣政治學定義為‘分析地理環(huán)境與前景同政治進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科學’。作為德國地緣政治學派的代表人物,卡爾·恩斯特·豪斯霍弗則提出,一切政治進程都是由空間決定的[1]23。
廣義上講,地緣政治學研究的是國家間在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中的相互作用。地理在國際政治中是最為根本的因素,因為它最具有持久性。一個國家的地理情況可以為這個國家?guī)頇C遇和局限,由于這個原因,地理狀況成為左右國家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條件,從而會影響他們對外政策的決策。所以,可以說,地緣政治學是從對外政策的角度研究國家地理。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地緣政治思想莫過于馬漢的“海權論”思想和麥金德的“陸權論”思想。
1890年,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出版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系統(tǒng)闡述了他的“海權論”思想。他從戰(zhàn)略角度分析了一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領土范圍、人口數(shù)量、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對海權的影響,提出奪取并保持制海權,特別是與國家利益和海外貿(mào)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的制海權,對國家的強盛和繁榮至關重要[2]。與“海權論”相對,19世紀末英國新地理學的先驅(qū)麥金德則提出了“陸權論”。麥金德的基本觀點是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世界歷史可以被解釋為一部陸權和海權對抗的歷史。在哥倫比亞時代,西歐國家利用其海洋優(yōu)勢,控制著世界上很多地區(qū)。麥金德預測,由于歐亞大陸的廣袤,這一平衡將發(fā)生有利于陸權的傾斜[1]8。這為后來他發(fā)表的那段著名警句奠定了基礎:“誰統(tǒng)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統(tǒng)治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誰統(tǒng)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1]150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麥金德的觀點對英國或美國的影響甚微。但是,在德國卻不然,麥金德的觀點受到了卡爾·豪斯霍弗以及慕尼黑地緣政治學協(xié)會其他同事的重視,進而發(fā)展為一種特殊的地緣政治學作為德國的政策工具。很明顯,這對于地緣政治學的形象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地緣政治學也隨之進入了一個衰落期。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地緣政治學因美國對外政策分析家對冷戰(zhàn)的關注而得以復興。麥金德的理論和概念被證明適用于美國和蘇聯(lián)日益凸顯的冷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和二戰(zhàn)后的美國戰(zhàn)略家通過借用麥金德世界觀的部分內(nèi)容,制定并推行了對蘇遏制政策[3]23。遏制和多米諾理論,連同麥金德的心臟地帶和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為西方國家為阻止共產(chǎn)主義向(蘇聯(lián))心臟地帶以外的空間擴展而進行的地理軍事結盟和干涉提供了合理的證明。
自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發(fā)生了很多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似乎對于運用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學作為世界政治實踐的單一指南提出了質(zhì)疑。盡管如此,地緣政治作為影響國家行為的重要條件并沒有消失,這正如科林·格雷認為的,“國際政治仍然是由基于領土來界定的國家組成。盡管地理環(huán)境不能決定歷史進程,但是它對所有發(fā)生在其疆界內(nèi)的事件都很重要”。在他看來,“地理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無處不在。地理可以界定參與者,常常能夠決定參與者競爭的風險大小,并成為衡量彼此安全性的決定性條件”[4]。
美國前總統(tǒng)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也在他的《大棋局》一書中提到,領土的競爭仍然主導著世界事務。他認為,地理位置仍然是一個國家對外優(yōu)勢的起點,國家領土的大小仍然是地位和權力的主要標桿之一[3]113。
正如以上學者指出的那樣,盡管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學概念在許多方面與國際地緣政治學環(huán)境下的新變化不相符,但是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仍然發(fā)揮著作用。世界能源資源不均衡的地理分配以及基于這個原因的持續(xù)不斷的沖突就是很好的例子。特別是冷戰(zhàn)時期及冷戰(zhàn)后多次發(fā)生具有能源地緣政治背景的戰(zhàn)爭或沖突后,“石油政治學”被認為是理解國際沖突的一個理論范疇[5]。鑒于能源工業(yè)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特殊作用,地緣政治因素對于國際能源政治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對能源地緣政治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關注[6]。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在現(xiàn)代社會,幾乎所有人類活動都越來越依賴能源。不同形式的能源對于住宅、工業(yè)、交通,甚至軍事活動都必不可少。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更是被稱為現(xiàn)代工業(yè)的血液。
由于能源安全與國家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密切相關,世界各國之間的能源政治爭奪由來已久。從兩次世界大戰(zhàn)到冷戰(zhàn)時期,世界上多次發(fā)生過具有能源地緣政治背景的戰(zhàn)爭或沖突。地處“石油心臟地帶”的中東、北非以及東亞、東南亞等能源資源富集地區(qū)多次遭受戰(zhàn)火涂炭[7]。按照基辛格的說法,“誰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住了所有國家”,石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冷戰(zhàn)期間美國的外交政策?!翱ㄌ刂髁x”的出籠,與其說是對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的回應,不如說是為了確保波斯灣能源通道的安全。而1991年美國發(fā)動海灣戰(zhàn)爭的決定性動機,也是為了控制中東地區(qū)的石油。正這如愛德華·摩爾斯所說的,1991年海灣戰(zhàn)爭是現(xiàn)代歷史上第一次石油戰(zhàn)爭,它在提醒我們,只要油氣資源仍然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只要還存在一個愿意確保油氣供應的強大的政府——那就必然會有一個允許使用武力阻止任何一個政府控制油氣市場的承諾[8]。邁克爾·克萊爾也證明了這一觀點,在冷戰(zhàn)結束之后,美國一直認定,是否能夠獲得廉價石油仍然是一個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如果有必要的話,美國可以采用軍事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9]。
能源地緣政治包含了一套將力量投射到能源豐富地區(qū)的綜合方法[10]。它首先表現(xiàn)在對能源富集地區(qū)的爭奪和控制。比如,對美國而言,控制了中東的石油,就等于把世界其他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美國就可以用石油做武器來影響其他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比如,對于需要進口石油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油價上漲不僅意味著經(jīng)濟增長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也意味著發(fā)展速度的降低。正因如此,如今印度和中國經(jīng)濟快速增長和石油需求增加,誰掌握石油控制權就變得格外重要。而對于石油出口國而言,油價下降,其收入也相應減少,出口量越大,收入減少得越多[11]。正因如此,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除了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幾乎別無選擇。除了中東,美國還因為委內(nèi)瑞拉和哥倫比亞地區(qū)擁有石油資源而宣布這一地區(qū)是關乎“美國重大利益”的地區(qū)[12]。而隨著里海呈現(xiàn)出成為第二個中東的勢頭,美國立即加強了與里海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
能源地緣政治還表現(xiàn)在對能源的海陸運輸線和輸送管道的控制。一個世界強國要么擁有必需的能源,要么有能力來保證獲取它們。冷戰(zhàn)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擔心蘇聯(lián)切斷波斯灣“生命線”和途徑好望角的海運路線,在阿富汗、也門、安哥拉展開了多年連續(xù)不斷的斗爭。
能源地緣政治表現(xiàn)為大國通過爭奪能源及其運輸線,將能源問題作為推進對外戰(zhàn)略的工具,借此重組國際戰(zhàn)略格局。美國對中東石油的控制,俄羅斯基于本國豐富的油氣資源而開展的能源外交,都是以能源作為威力巨大的地緣政治武器,實現(xiàn)其戰(zhàn)略目標。
因此,能源地緣政治是一個涉及能源資源、政治和權力以及空間(地理)的錯綜復雜的關系的領域。中亞則是研究能源地緣政治的一個典型案例。
1991年蘇聯(lián)的瓦解以及隨后中亞五國的出現(xiàn)極大地改變了歐亞地緣政治格局。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講,中亞始終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中亞一直是大國爭端的集中地,尤其是“大博弈”時期的沙皇俄國和大不列顛帝國在中亞的爭奪。蘇聯(lián)的瓦解又一次在該地區(qū)留下了權力真空,各種勢力爭相填補,出現(xiàn)了被一些學者所稱的“新大博弈”。如果說“大博弈”時代大國在中亞的逐鹿主要是因為該地區(qū)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的話,那么,在今天,該地區(qū)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備,如石油,尤其是天然氣,才是引發(fā)“新大博弈”的最根本的原因。
中亞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和儲備作為一項戰(zhàn)略資產(chǎn),開始被視為正在崛起中的政治和經(jīng)濟對手爭奪的目標。中亞并不占有大份額的世界能源資源,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隨著全球石油需求量的上漲和非石油輸出國組織產(chǎn)量的下降,石油輸出國組織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中亞則具有成為一種潛在的戰(zhàn)略平衡力量的可能[13]。因而成為撬動全球能源格局變化的新要素。數(shù)量不大的中亞石油和天然氣能夠?qū)H能源市場的價格發(fā)揮重要影響,一定程度上消減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控制力,降低能源供應中斷的風險。中亞周邊大國環(huán)伺,既有像俄羅斯這樣的油氣輸出國,也有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歐洲、美國這樣的油氣輸入國。中亞能源的流向,關乎這些國家的切身利益。
中亞能源地緣政治角逐主要是圍繞三個方面展開的。
第一,中亞能源控制權的競爭是麥金德“心臟地帶”理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結果。對控制“心臟地帶”的潛在欲望,在20世紀以來就一直是地緣政治思想和實踐的中心原則,如今在中亞圍繞能源資源控制權問題再一次上演。誰控制了該地區(qū)的能源資源,誰就能在心臟地帶的中心行使相當大的權力。因此,中亞的能源博弈與地緣政治爭奪交織在一起,儲量豐富的能源使中亞地區(qū)的戰(zhàn)略意義更加凸顯,加劇了大國在中亞的爭奪。
第二,中亞作為世界上最后一個具有商業(yè)價值的有待開發(fā)的油氣地區(qū),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其居于迅速整合的歐亞經(jīng)濟空間的中心位置,不僅是鄰國,甚至遙遠的歐洲和美國,都對在中亞的影響力和能源市場份額展開競爭。這種影響力的競爭不一定直接體現(xiàn)在能源領域,而是體現(xiàn)為首腦外交、文化往來、經(jīng)濟合作、軍事交流等高端層面,而目的則是為了占有更大的能源市場份額。從這個意思上說,誰能在心臟地帶的中心行使相當大的權力,誰就能控制該地區(qū)的能源資源。
第三,“管道政治”成為中亞能源地緣政治角逐的重要領域。在能源安全保障方面,確保穩(wěn)定地輸送管線與確保對能源產(chǎn)地的控制一樣重要。與海上運輸一樣,怎樣構建作為陸上能源連接通道的運輸管道,既是能源保障的重要因素,又會促使相關國家展開競爭或形成新的同盟。因此,各國紛紛以自己為中心,建設由中亞及里海通向歐洲和亞洲的陸上輸送管道,這既是經(jīng)濟行為,同時也是政治、外交行為,包含了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性合作和競爭。從保障能源供應的角度看,建設一條以自身為目的國的能源輸送管道,無疑能最大程度提升能源供應安全。而考慮到管道建設中巨額的資金投入,以及管道建成后給能源輸出國和輸入國帶來的利益,雙方在政治經(jīng)濟上相互合作的體制大部分會持續(xù)下去。
從整體實力和在中亞地區(qū)投入的力量來看,在中亞能源地緣政治角逐中,主要的角色包括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印度等國。
美國的中亞戰(zhàn)略就是試圖通過對中亞能源的控制以遏制俄羅斯的復興和中國的發(fā)展,維持和強化其全球霸主地位。冷戰(zhàn)以后,美國為了建立以本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制定了歐亞戰(zhàn)略,而中亞成為了重要的地緣政治學變數(shù)。事實上,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與中國和俄羅斯相比,美國在歐亞地區(qū)內(nèi)的競爭并不占據(jù)優(yōu)勢。但是為了成功維持美國對歐亞大陸的影響力,牽制俄羅斯和中國在歐亞地區(qū)的影響力,并在阿富汗和印度洋構建新的安全地帶,美國需要在中亞確保軍事及經(jīng)濟據(jù)點。不僅如此,中東戰(zhàn)爭給美國帶來的能源保障和地緣政治威脅,使能源資源方面不穩(wěn)定的供需成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把中亞視為能源資源的重要替代地區(qū)。美國政策的主要目標就是使該地區(qū)的石油出口多樣化,以此幫助該地區(qū)確立更為獨立的地位,也就是脫離俄羅斯管線的壟斷統(tǒng)治,保證該地區(qū)能源通過快速建設的東線和西線運輸通路流向世界市場,最終保護美國及其盟國的能源安全[14]。
而對俄羅斯而言,中亞一旦被美國掌控,俄羅斯將陷入被包圍的局面,國家安全面臨威脅,戰(zhàn)略空間的拓展將受到限制?!澳箍片F(xiàn)在把爭奪里海石油和天然氣寶藏控制權的國際斗爭視為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問題”[15],因此,俄羅斯如今比任何外部國家都更加關注中亞,力求通過對中亞能源資源的占有和運輸通道的控制,抗衡美國,鉗制中、歐,防止任何外在大國在中亞取得戰(zhàn)略地位。為了對抗美、歐力推的BTC輸油管道,俄羅斯加緊推進擴建連接哈薩克斯坦最大油田和俄羅斯黑海港口的CPC路線,使其成為這個地區(qū)的主要輸油管道[16]。俄羅斯的目標呈現(xiàn)三重性:第一,確保中亞油氣的出口使用俄羅斯已有的出口設施;第二,促進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的發(fā)展,幫助它們在中亞獲取最大的市場份額;第三,利用一切手段阻礙不能使俄羅斯獲利的項目[17]。俄羅斯的一個顯著優(yōu)勢就是地理位置。得益于蘇聯(lián)經(jīng)濟的整體性,中亞各國只能繼續(xù)依賴由俄羅斯掌控的交通、通訊、供應鏈和其他網(wǎng)路。目前,俄羅斯公司和商業(yè)集團仍然控制著中亞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部分運輸設施。
歐盟出于政治目的和能源安全目標,對中亞的能源投資也是逐年增加,尤其是隨著歐盟東擴的推進,從長期來看,歐盟將成為中亞的一個重要行為體,這也促使歐盟對中亞的關注日趨上升。過去中亞和里海生產(chǎn)的所有石油都通過俄羅斯的輸送管道輸送到歐洲,造成了俄羅斯對中亞的政治及戰(zhàn)略性控制的局面,進而對歐盟的能源供應安全構成威脅。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歐洲致力于構建不受俄羅斯干涉和控制的新輸送管道,并于2005年建成了通過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連接歐洲的BTC輸送管道路線,把里海和中亞生產(chǎn)的原油出口至歐洲地區(qū)。歐盟還和俄羅斯展開了天然氣之爭。俄羅斯和烏克蘭天然氣爭端于2006年和2009年相繼爆發(fā),使歐洲意識到對俄羅斯能源輸送網(wǎng)過于依賴帶來的嚴重問題,計劃建設繞過俄羅斯直通歐盟的“納布科”(Nabucco)天然氣管道。
中國和中亞比鄰而居,中國追求的是通過與中亞國家在安全和能源方面展開的密切合作,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維護邊疆穩(wěn)定,打破美國在太平洋沿岸的封鎖。雖然中東仍然是中國石油進口最多的地區(qū),但是這個地區(qū)政局越來越不穩(wěn)定。而且,來自波斯灣的石油必須經(jīng)由兩個主要的能源運輸樞紐——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但是這兩個海峽都不在中國的控制范圍內(nèi),將威脅到中國的能源安全。而中亞能夠提供較經(jīng)由馬六甲海峽更為安全的能源供應。中國還希望尋求多渠道進口資源,以期到2020年,使天然氣占到能源總量的10%,而2010年只占到4%。在這一背景下,與中國地理位置相近的中亞油氣資源,在為中國提供多樣化的能源資源、加強中國能源安全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印度作為世界上經(jīng)濟增長速度位居第二的國家,對中亞的關注也主要在能源。印度需要在中亞地緣政治局勢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因為其經(jīng)濟發(fā)展要依賴石油和天然氣進口。正如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所言,面對中國打響的獲取可靠能源供應的全球戰(zhàn)役,印度再也不能無動于衷了。由于擔心經(jīng)由阿富汗或巴基斯坦的管線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印度支持建立一條從俄羅斯出發(fā),經(jīng)中亞到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的1400千米“能源高速公路”。印度還通過發(fā)展與單個中亞國家的友好雙邊關系,鞏固了在該地的外交和經(jīng)濟地位。
中亞能源的重要性使其成為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家爭奪的焦點,其他如中國、歐盟、印度、韓國、土耳其、伊朗等國,也紛紛加大在中亞的投資和影響,積極布局中亞能源。多方勢力的介入使中亞的地緣政治局勢更趨復雜性,從長遠看,中亞能源地緣政治角逐也將繼續(xù)下去。
[1]Saul Bernard Cohen.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Divided World[M].La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2]阿爾弗雷德·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375.
[3]Francis P. Sempa.Geopolitics,New Brunswick[M].N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2.
[4]Colin S. Gray.How Geopolitics Influences Security[J].Orbis,,1996(Spring).
[5]小約瑟夫·奈.理解國際沖突:理論與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8-254.
[6]斯·日茲寧.國際能源政治與外交[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3.
[7]張妍.信息時代的地緣政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94.
[8]Edward Morse.A 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Oi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9(1).
[9]Michael Klare.Resource Wars:The New Landscape of Global Conflict[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2002.
[10]Susanne Peters.Coercive Western Energy Security Strategies:‘Resource Wars’ as a New Threat to Global Security[EB/OL.()[]]http://gis.depaul.edu/abrownlow/Global%20Resources/Fall%202011/2011%20Readings/Peters,%20Resource%20Wars%20and%20Global%20Security.pdf
[11]王從德.地緣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49.
[12]William Pfaff.In Colombia,Remember:Foreigners cannot win a civil war[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2000-05-15.
[13]E. L. Morse and J. Richard.The Battle for Energy Dominance[J].Foreign Affairs,2002(2).
[14]Bruce R. Kuniholm.The Geopolitics of the Caspian Basin[J].Middle East Journal,2000(4).
[15]孫霞.中亞能源地緣戰(zhàn)略格局與多邊能源合作[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8(5).
[16]Stephen Bierman.Russia,Chevron approve $5.4 billion CPC Oil Pipeline expansion[N].Bloomberg,2010-12-15.
[17]Dmitry Trofimov,“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Central Asia: problems,prospects and interest[J].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2003(1).
[責任編輯孫景峰]
AnAnalysisonCentralAsianEnergyGeopolitics
YUAN Sheng-yu,et 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701,China)
From a geopolitical point of view, Central Asia has always been important. It has been the center of intense contestation among great powers. Its rich reserves of natural resources, oil and natural gas in particular,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particularly among great powers, placing at it the heart of global energy politics. The geopolitics of energy encompass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of projecting power into energy-rich regions, whoever controls the region’s energy resources will wiel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in what can be considered the heart of heartland. Tense jockeying is underway as Russia, China, the US, the EU,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all are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for the right to get oil and massive gas reserves out of the remot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
Central Asia;energy;geopolitics
D815.9
A
1000-2359(2012)05-0081-05
袁勝育(1964-),男,湖北大悟人,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國際政治研究。
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