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雄,湯躍躍
(1.惠州學院,廣東惠州516007;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楊凌712100)
集花卉產地和主銷地于一身的廣東,2009年年末實有花卉種植面積49 529 hm2,切花切葉產量14.3億支,盆栽植物產量1.79億盆,觀賞苗木產量1.32億株,草坪產量3 825.7萬m2,花卉市場93個,花卉企業(yè)8 772個 (其中,大中型企業(yè)1 202個),花農22 673人,花卉從業(yè)人員98 402人 (其中,專業(yè)技術人員8 411人),控溫溫室面積342.12萬 m2,日光溫室面積222.5萬 m2[1]。2009年廣東花卉銷售額、切葉和切枝種植面積、切枝出口額、盆栽花卉種植面積與出口額、花壇植物出口額、觀賞苗木出口額、花卉栽培設施面積、花卉市場、花卉大中型企業(yè)以及專業(yè)技術人員數(shù)量等指標,在全國花卉產業(yè)中名列榜首[2]。
然而,從近幾年統(tǒng)計數(shù)據看,花卉種植面積、產值及外貿出口的增速明顯放緩,花卉產業(yè)發(fā)展的動能不足。有人認為,其原因在于花卉產業(yè)生產、科研、教育脫節(jié)、自主創(chuàng)新不足,專業(yè)化程度不高,規(guī)?;?、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規(guī)范性行業(yè)標準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廣東傳統(tǒng)的觀賞名花,沒有很好地加以利用,沒有專注于本土優(yōu)質花卉的研究與開發(fā)[3]。不過,制約花卉產業(yè)發(fā)展的諸多因素中,花文化方面的原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以廣東花卉文化、廣東花文化、花卉文化、花文化為關鍵詞,在1990~2010年區(qū)間的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涉及廣東花文化的論文或調查闕如。
廣義的文化是與自然本來就存在的事物相對而言的,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在內的全部人類社會產品。文化三要素不可或缺:文化的主體是人類;文化的活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人類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社會產品或者物質或者精神財富[4]。中國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社會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以花卉為對象或載體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花文化,其主體是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的各族人民,其成果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歷史結晶;其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花文化業(yè)已形成體系。物質層面的花文化主要包括花卉品種、生物學特征 (性)花卉景觀、花卉文化景觀。非物質層面的花文化,主要包括花卉觀念性文化,即往往以花卉為審美對象而形成的特定理想、道德、價值取向。花文化符號,審美對象與人類主體之間的橋梁即符號,物質層面的花文化和非物質層面的花卉觀念性文化,均有可能轉化為花文化符號的意義。在某個實物同相應的觀念建立了固定的聯(lián)系時,實物就構成了符號的形式,而相應的觀念則構成了符號的意義[5]。在比鄰港澳的珠三角地區(qū),“紫荊花”、“蓮花”不分男女老幼都知道分別指代香港、澳門。實物“紫荊花”和“蓮花”構成了符號的形式;人們意識到的近似觀念——特定的香港“紫荊花”區(qū)旗、區(qū)徽與澳門“蓮花”區(qū)旗、區(qū)徽,構成了符號的意義。
廣東農村民間花文化的調查,涉及梅花、牡丹花、菊花、蘭花、月季花、杜鵑花、山茶花、荷花、桂花、水仙、桃花、石榴和茉莉花13種中國傳統(tǒng)花卉及外來花卉,除性別、年齡、學歷、收入和生活環(huán)境5個個人信息自變量外,共設計16道單項選擇題,每題附4個選項,選項包括偏愛某種花卉的原因、購花自用和贈禮的情況、宗教場所特定花卉品種的指認等內容,每個選項被選概率25%。調查從2010年8月1日開始至2010年10月7日結束,主要以經濟管理系廣東農村戶籍學生的家庭及其鄰居為被調查對象,主要采取面對面詢問的調查方式,共發(fā)放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59份,回收率71.8%。特別說明,被調查對象359人均為農村戶籍,由于農耕、務工、求學等原因,農村居民或固守家園或流動在城鄉(xiāng)之間,為了對比分析而劃分出農村、城鎮(zhèn)2個生活環(huán)境因素,文中“農村”“城鎮(zhèn)”非戶籍的意義,后文不另作解釋。本文僅以性別、年齡等人口自然特征作為自變量,經SPSS17.0 for Windows軟件整理的相關數(shù)據,舍棄其他數(shù)據。
被調查對象359人,男性208人,占57.9%;女性 151人,占 42.1%。18歲以下 18人,占5.0%;18~29歲194人,占54.0%;30~39歲41人,占11.4%;40~49歲83人,占23.1%;50歲以上 23人,占 6.4%。不識字 7人,占1.9%;小學 22人,占 6.1%;初中 76人,占21.2%;高中或中專以上78人,占21.7%;大中專在讀學生176人,占49.0%。經濟依靠父母等143人,占39.8%;開支后還缺錢 45人,占12.5%;略有結余78人,占21.7%;不缺錢但不算富裕92人,占25.6%;富裕1人,占0.3%。生活環(huán)境情況,農村202人,占56.3%,城鎮(zhèn)157人,占43.7%。
無論男女因非物質層面的花文化而喜歡各種花卉的比例都非常高,依整體數(shù)據降序排列,依次是牡丹、月季、荷花、茉莉、梅花、桃花、水仙、山茶花、石榴、蘭花、菊花、杜鵑花和桂花。
(1)女性高于男性的情況。喜歡牡丹的原因,基于牡丹與彩鳳結合圖象征榮華富貴、吉利祥瑞的有203人,被調查對象359人,占56.5%。男女對比情況,男性112人,男性人數(shù) 208人,占53.8%;女性91人,女性人數(shù)151人,占60.3%。喜歡月季的原因,基于每月開花而象征四季常青、前程似錦,花瓶中插月季象征四季平安的有203人,占56.5%。關于荷花 (又叫芙蓉花、蓮花)相關的事項,認可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為官清廉、品質高潔的有175人,占48.7%。喜歡梅花的原因,基于梅花傲霜斗雪的有160人,占44.6%。關于與桃花相關的說法,認可可以避邪、驅鬼,贈送桃花可以祝愿他人鴻運當頭、吉祥如意的有151人,占42.1%。關于水仙的說法,認可數(shù)株水仙、竹子和壽石配合圖象征群仙祝壽,綬帶鳥或代代花、壽石和水仙圖,象征代代壽仙的有149人,占41.5%。
(2)女性低于男性的情況。茉莉,目前我國栽培面積占世界的三分之二,其鮮花產量居世界首位。認可“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歌聲和歌曲讓人對它印象深刻的有166人,占46.2%。石榴,133人,占37.0%。蘭花,128人,占35.7%。杜鵑花,107人,占29.8%。從整體數(shù)據來看,因花卉所蘊含的非物質層面的花文化而喜歡花卉的傾向顯著,性別差異不影響整體趨勢。當然,這種傾向在女性方面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男性除了在蘭花、杜鵑花、石榴、茉莉等花卉方面所占百分比高于女性外,其他都低于女性。
不管什么年齡階段的人,因花卉所蘊含的非物質層面的花文化而喜歡花卉的比例也非常高。
(1)18歲以下,位居前列的有茉莉、荷花、梅花。
(2)18~29歲,位居前列的較多,有梅花、牡丹、荷花、山茶花、蘭花、菊花和杜鵑等。
(3)30~39歲,位居前列的有牡丹、茉莉、月季和桃花等。
(4)40~49歲,位居前列的有月季、牡丹、桃花和石榴等。
(5)50歲以上,位居前列的有月季、桃花、石榴、水仙、山茶花、蘭花和桂花等。
從年齡角度的歸納可以看出,不同年齡階段既有交叉重疊又有差異,但是,不管什么年齡階段的人因花卉包涵非物質層面的花文化而歡的比例都非常高,年齡差異不影響整體趨勢。18歲以下被調查對象中更容易陶醉于聲情并茂的茉莉歌聲,更多人關注荷花高潔清廉、梅花傲霜斗雪的品性。18~29歲被調查對象還喜歡牡丹花、山茶花的富貴祥瑞,蘭花的君子風度,菊花的高風亮節(jié),杜鵑鳥花同名的凄婉典故。30~39歲被調查對象還喜歡月季因四季常青而帶來的四時平安,喜歡桃花因避邪驅晦而呈現(xiàn)的鴻運吉祥。40~49歲被調查對象還喜歡石榴因其果實多籽而多子多孫的象征祈愿。50歲以上被調查對象除了同樣喜歡月季、桃花、石榴、山茶花、蘭花的上述品性外,特別鐘愛山茶花的春光長壽象征和數(shù)株水仙 (與竹子、壽石配合圖)的群仙祝壽象征,更多人關注桂花—明月—中秋組合意境象征的天倫團圓意義。
對花卉的食用、藥用、飲用價值,女性比男性關注的人數(shù)比例更高;年齡階段不同帶來的差異比較復雜。
(1)就性別進行的比較。關注茉莉花的食用價值,認可其可制作成茉莉花茶 (又叫香片)、茉莉花酒的達138人,被調查對象359人,占38.4%。關注菊花食用藥用價值,基于可以食用、藥用、制酒而使人健康長壽的達120人,占33.4%。關注石榴的實用價值,認可石榴果實酸甜可口,既營養(yǎng)又好吃的有100人,占27.9%。關注桂花的實用價值,如桂花可以做成桂花酒、桂花茶、桂花餅的有85人,占23.7%。關注山茶花的飲料價值,基于可作茶飲 (如云南著名的花色銀紅的罄口茶)的達85人,占23.7%。關注荷的花、葉、籽、根 (藕)食用、藥用價值的達48人,占13.4%。
無論男女,茉莉花、菊花、石榴、桂花、山茶花和荷的花、葉、籽、根 (藕)等的食用、藥用、飲用價值受到了較多人的關注;除個別情況 (荷)外,女性比男性關注的人數(shù)比例更高。
(2)就年齡進行的比較。對于茉莉花的食用價值,各個年齡階段的被調查對象都比較關注,在18~29歲年齡階段中關注的比例最高,達42.3%。對于菊花的食用藥用價值,基本上年齡階段越高,關注的比例越高,50歲以上年齡階段中關注的比例最高,達47.8%。相反,對于石榴、桂花、山茶花、荷花等的食用、藥用、飲用價值,大致趨勢是年齡階段越小,關注的比例越高。
家中購置花 (木)自我享用、作為贈送禮品以及宗教場所特定花卉的指認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帶來的差異不大,這里僅就整體數(shù)據進行闡述。家中購置花 (木)自我享用情況的調查,4個選項中,選擇在逢年過節(jié)、搬遷新居等喜慶好事購買的有137人,占38.2%;很少購買的有101人,占28.1%;感到好看就購買的有81人,占22.6%;選擇在舉辦大型花市時挑選余地多而又相對便宜時購買的有40人,占11.1%。這道題和下一道題中,很少購買的選項人數(shù)、比例,或居第二或居第一,說明廣東農村民間花卉市場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待開發(fā)。4個備選項,選擇逢年過節(jié)、搬遷新居等喜慶大事、好事購買花卉的人數(shù)、比例高居第一,說明花卉節(jié)日禮儀文化潛藏著巨大的開發(fā)商機。感到好看就買的人數(shù)、比例接近挑選的平均概率,可能,花卉沖動性購買的情況比較多。舉辦大型花市,挑選余地多,花卉又相對便宜,這時購買的人數(shù)、比例最少,出乎調查開展前的意料之外,調查中得知被調查對象最擔心舉辦花市時交通擁堵、運輸麻煩等造成的攜帶不便?;ɑ茉诂F(xiàn)代農村社會交流中已經融入民間的精神世界,正在或業(yè)已成為表情達意的溝通媒介。
關于花卉與宗教的關聯(lián),廣東農村民間對于花卉在宗教中的應用有一定了解。或許,這也是花卉在廣東農村民間社會交流中融入民間精神世界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之一。
(1)挖掘廣東農村民間非物質層面的花文化具有特別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非物質層面的花文化如花卉觀念性文化以及花文化符號,廣泛影響廣東農村民間挑選花卉品種的傾向,這種傾向在女性方面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
市場的基本規(guī)律:市場=人口數(shù)量×人均收入×購買欲望
在人口的數(shù)量和收入基礎上,人的購買欲望是市場的重要影響因素。文化素養(yǎng)高的人或者叫“文化人”,更加注重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在花卉的自購、贈禮或花卉的養(yǎng)護學習等方面有更多的支出意愿。花卉融物質消費品、精神消費品于一體,花卉產業(yè)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現(xiàn)代管理的支撐,還需要花文化的挖掘研究、弘揚宣傳。中國花文化的宣傳過程,就是我們培育花卉消費市場的過程[6]。廣東農村民間非物質層面的花文化豐富多彩,亟待挖掘、整理和開發(fā)。
(2)女性對農村民間花文化的承接與傳播,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非物質層面的花文化,男性除了在蘭花、杜鵑花、石榴、茉莉等花卉關注的人數(shù)比例高于女性外,其他花卉都低于女性。而物質層面的花文化如調查中茉莉花、菊花、石榴、桂花、山茶花和荷的花、葉、籽、根 (藕)等的食用、藥用、飲用價值受到了共同的關注。但是,除個別情況外,女性比男性關注的人數(shù)比例更高。對廣東農村民間花文化的承接與傳播,女性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目前,以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的廣東新農村建設正在有序推進,落實鄉(xiāng)風文明建設要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建議以融入日常生活的農村民間花文化為切入點,積極發(fā)揮女性在花文化建設方面的表達權、參與權,以利廣東農村民間花文化的繼承、傳播和創(chuàng)新。
(3)要借比鄰港澳地緣優(yōu)勢,宣傳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傳統(tǒng)名花,使其走向世界。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禮有“節(jié)”的民族,也許這也是西方節(jié)日容易得到中國社會認可的一個原因,元旦、“三八”婦女節(jié)、“五四”青年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七一”建黨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九月十日”教師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等節(jié)日,廣東農村抑或中國農村的農民都不陌生,但是在這些節(jié)日里農村很少有過節(jié)的氣氛;而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跨除夕與年初的春節(jié),在這些節(jié)日里農民才真正過節(jié),農村才真正沉浸在的濃厚節(jié)日氣氛中。包括歷史和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這才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之根[7]。傳統(tǒng)節(jié)假日,綿延著亙古的歷史,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承接著尊老愛幼、感恩尚禮、向往團圓的和諧倫理。當然,潛藏的商機自不待說。在文化強省戰(zhàn)略實施中,要借助比鄰港澳的優(yōu)勢,結合中國傳統(tǒng)名花的符號意義,積極宣傳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假日,使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全部或部分地走向世界,成為西方或世界的節(jié)日。廣東花卉產業(yè)不僅可以把握國內的生產、消費市場,還可以拓展廣闊的國際市場。
(4)以開放的勇氣和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的節(jié)日與禮儀?;ū旧砭筒皇巧畹谋匦杵罚詫ɑ艿馁徺I,跟個人的消費觀念有很大關系。而隨著媒體的影響,西方人的生活、消費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消費觀念[8]。而花文化與其它文化不同之處在于,花卉審美或熱愛花卉之心理是人類共有的。雖然文化背景不同對花卉有著不同的審美價值取向,但交流和融合是時刻在發(fā)生的[9]。中國30多年成功的改革開放實踐,拉近了人們與世界的距離,西方的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節(jié)日,已經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城鎮(zhèn)悄然流行,即使地處農村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不但沒有反對、抵觸情緒,相反,他們還積極參與城鎮(zhèn)開展的西方節(jié)日活動,如:記得在情人節(jié)向女朋友贈送玫瑰花、用手機給妻子發(fā)送祝福短信,在母親節(jié)與父親節(jié)向年邁的父母表示祝福。對此現(xiàn)實,要以拿來主義態(tài)度進行吸納,使諸如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融入廣東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fā)展之中,從而豐富民間社會的節(jié)日,也為廣東花卉產業(yè)注入新鮮活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10]。廣東花卉產業(yè)的新發(fā)展要增添不可替代的文化動力,有賴于廣東民間花文化的挖掘和宣傳[11]。花文化是引導花卉消費,繁榮花卉市場,促進花卉生產,持久推動花卉產業(yè)發(fā)展的新能源、新動力。
[1]廣東省統(tǒng)計局.廣東農村統(tǒng)計年鑒—2009[Z].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9,252.
[2]譙德惠.全國花卉產業(yè)繼續(xù)穩(wěn)健發(fā)展——2009年全國花卉統(tǒng)計數(shù)據分析[EB/OL].http://www.forestry.gov.cn/2010 -09 -03.
[3]侯春生,黃紅星.2009年廣東花卉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0,(6):259.
[4]張毓雄,湯躍躍.從文化與企業(yè)文化角度審視國際企業(yè)跨文化管理[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9.
[5]張啟翔.論中國花文化結構及其特點[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1(S1):45.
[6]劉 燕.中國花文化與花卉產業(yè)[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1(S1):89.
[7]龍大軒.鄉(xiāng)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8]周武忠.南京市民用花習慣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6(11):145.
[9]張啟翔.論中國花文化結構及其特點[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1(S1):46.
[10]湯躍躍.消費方式變革與經濟社會和諧發(fā)展[J].現(xiàn)代經濟探討,2006(3):39.
[11]溫 化,卓麗環(huán).基于層次模糊分析模型的居住區(qū)園林景觀評價及應用[J].森林工程,2010,26(3):1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