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銳,趙 敏
《蒹葭》四種譯本的多視角分析
李 銳,趙 敏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昆明650500)
通過對《蒹葭》現(xiàn)行四種譯本的比較分析,著重從風格、譯者對原詩的解讀、翻譯策略、表意以及對模糊語處理等視角進行逐一闡述,旨在揭示多視角分析對詩歌翻譯的方法論指導,尤其對于提高譯文的質(zhì)量和美學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蒹葭;多視角;風格;翻譯策略;模糊語
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自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始就是被關(guān)注的焦點。其中《蒹葭》以其膾炙人口的詩篇,成為譯者的寵兒,各種譯文不斷涌現(xiàn)[1]253。限篇幅原因,本文僅對《詩經(jīng)》中比較有名的《蒹葭》的現(xiàn)行四個主要譯本做一多視角比較分析,分別從風格,譯者對原詩的解讀,翻譯策略,表意以及對模糊語的處理等方面展開。
解讀:這是我們最早的朦朧詩之一,也是人類詩歌史上的藝術(shù)珍品。在水一方的“伊人”既可以是詩人的意中人,又可能是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象征。這首詩寓物象象征與氛圍象征于一身,具有永恒的多層象征的魅力[2]。
以上對《蒹葭》作了比較詳細的解讀,下面就風格、譯者對原詩的解讀、翻譯策略、表意以及對模糊語的處理幾個方面逐一探討。
2.1 風格比較
James Legge說:“我的目標是翻譯出原文的意義,盡量做到不增加意義,也不釋義……我本人傾向于盡量做到直譯。”[1]253他把注意力集中于對原意的傳達,故其譯本有失音韻美之嫌。對于Arthur Waley來說,過多地關(guān)注詩歌的韻律(rhythm)會使得對原詩意義的傳達大打折扣,因為他認為英漢分屬兩種不同語系(language family),那么對于完全地將漢語韻律嫁接到英語上是不現(xiàn)實的,故他將譯文處理為無韻詩(blank verse)。許淵沖的譯本響應(yīng)了他的“三美(Three Beauty)”主張,即意美、音美、形美,在此基本思想指導下,他“以詩譯詩”。汪榕培在譯本中也使用了韻律,與許本不同的是,他的譯文形式上更加自由松散。
2.2 譯者對原詩的解讀比較
對原詩的不同解讀即會導致不同的譯文的產(chǎn)出。James Legge在對《蒹葭》一般性解讀后把它視作一首充滿神秘色彩的詩歌,在他看來,《蒹葭》描繪的是一個“捉迷藏”,主人公追隨他的朋友卻以失敗告終,故他認為這篇詩歌是關(guān)于友誼(friendship)的。然而,更多的學者視之為愛情詩(love poem),不同點解讀僅在于主人公的性別上面。Arthur Waley將“伊人”看成一個男子而另兩位國內(nèi)學者視之為女子。例如,許淵沖教授說:“大多數(shù)中國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至于描寫的那位戀人是男是女,意見不統(tǒng)一。楊譯本用‘他’,而我的譯本用‘她’,大多數(shù)中國評論家和我的觀點是一樣的?!保?]然后這兩個主人公的情感經(jīng)歷卻給人一種“朦朧美(beauty of obscuration)”。不妨把兩個意向(imagery)視為一種隱喻(metaphor)。整首詩中,我們無法找到一個與愛情有關(guān)的字眼,故在譯文的處理上,大多數(shù)譯者多采用含蓄的手法來傳達這種情感。例如,許本和王本都沒用采用諸如“my lover(我的愛人)”或其他手法,再如 Waley則用“He whom I loved”來指代主人公??傮w上,譯文在傳達朦朧美上多多少少都有失之嫌。
2.3 翻譯技巧比較
集翻譯家和文學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的許淵沖教授是以上五個譯者中唯一系統(tǒng)提出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理論的大家。諸如大家所熟悉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深化、等化、淺化)”,在他看來,翻譯是“最高程度上保持原文的美感”,即“詩歌翻譯不能丟失原文的半點美感”,故在處理上,許本在每節(jié)(stanza)上都含有四個音節(jié),這與原詩在形式上保持高度一致。汪榕培的指導思想可用四個字概而為之:達意傳神??偟膩碚f,汪、任《詩經(jīng)》譯文已達成仿吾所提出的兩點基本要求,即譯詩也是詩,譯詩也忠于原詩[4]2。許本無論在意義和旨意上都很好地踐行了這點。在詩歌的形式上,汪榕培教授認為很少有譯者用散文來譯詩。
James Legge,作為一個傳教士,他的任務(wù)就是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和語言,在處理上,則遵從“忠實原文”的態(tài)度。在具體翻譯實踐中,他摒棄原詩的音節(jié)美,以散文體來翻譯該詩,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意義。Legge沒有使用韻律,因為他堅持“The collection as a whole is not worth the trouble of versifying.”(譯本總體上不值得太多關(guān)注于以詩譯詩)[5]因此,他舍棄音節(jié)美來維持原意。
2.4 表意比較
原詩有三節(jié),每節(jié)八句,每節(jié)前七句為四個漢字,后一句為五個漢字。James Legge和許淵沖教授在這點上做到了一致。不同的是,Legge的每句比較長而許本則比較簡潔,每句有4個音節(jié)。原詩中有三個疊詞“蒼蒼”、“萋萋”、“采采”極富音節(jié)之美,在Waley的譯本中,他在每節(jié)首采用三個形容詞“Thick”、“Close”、“(Very)fresh”,這應(yīng)該是有意為之,與他宣揚的意象主義(Imagism)相吻合。四中譯本相較而言,許本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意蘊上都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旨。原詩的格律是AAXAXAXA,許本處理為ABABCDCD,給人很強的音樂美感,王本為AABBCCCC,在功能上與許本有異曲同工之妙。
2.5 模糊語處理比較
整首詩中,有很多模糊語現(xiàn)象,就如在前面所言,首先很多學者對“伊人”的性別持各家之言,還有“宛在水中央”等等。為了很好地保持原文的模糊性,許本在手法上作了相應(yīng)調(diào)整,比如,他使用“thereamong”、“faraway”來表達主人公所位于一個不確定的地方,相左的是,Legge在手法上則使用一種“精確”的做法,這樣做的弊端是使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詩經(jīng)》所具備的那種朦朧美大打折扣。我們認為,在這點處理上,許本更甚一籌。
以上是對《蒹葭》四個譯本的一個多視角分析的嘗試,分別從風格、譯者對原詩的解讀、翻譯策略、表意以及對模糊語處理等視角,這種分析方法可以使詩歌翻譯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因為“必須認識到譯文學作品難,譯詩更難,譯古詩則是難上加難?!姛o達詁’,人人皆知,有些疑難詞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議論紛紜,莫衷一是”[4]1。當然,我們所用的視角仍然局限于對原詩處理手法上,對于詩歌的翻譯的分析還有盡可能多的視角,比如近期的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6]等,都是一種有意義而且很有價值的探索,這對提高詩歌譯文的質(zhì)量和美學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1]吳海霞.模糊語翻譯在《蒹葭》兩英譯本中的比較[J].科教文匯,2009,(21).
[2]沈澤宜.詩經(jīng)新解[M].南京:學林出版社,2000:188.
[3]許淵沖.中詩音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52.
[4]劉重德.閱讀汪、任譯注《詩經(jīng)》后記[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
[5]John Minford& Joseph S.M.Lau.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Volume I: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2000:76.
[6]李巧珍.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詩經(jīng)·蒹葭》的四種英譯文[J].文教資料,2010.
A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Four Translating Versions of Jianjia
LI Rui,ZHAO 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This paper seeks to make comparisons among the current four translating versions of Jianjia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style,translat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s,strategy of translation,expressive way as well as the disposal of the fuzzy words,in order to illuminate the guidance of a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em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aesthetic value.
Jianjia;multi-perspective;style;strategy of translation;fuzzy words
I207.222
A
1001-7836(2012)05-010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43
2011-10-26
李銳(1989-),男,安徽六安人,碩士,從事應(yīng)用語言學及翻譯研究;趙敏(1989-),女,云南大理人,碩士,從事英語語言文學及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