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華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巡回授課”教學改革模式
徐淑華
(中國計量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杭州310018)
針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的現(xiàn)實情況,響應中央16號文件精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完善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迫切性。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和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各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做了諸多的嘗試和改革。在此基礎上,就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巡回授課”教學改革模式的利弊進行分析,以期對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有所啟迪。
思想政治教育;專題教學;巡回授課;改革
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建校百年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做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力資源,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想道德素質是一個人的“品”,是一個人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內在支撐。因此,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認識。基于中宣部、教育部和團中央對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的調研的情況(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積極、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問題不少、挑戰(zhàn)嚴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進一步加強和改善),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即中央16號文件的精神,有必要有針對性地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和造就“四有”新人。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國內眾多高校走上了發(fā)展的快車道,在承擔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方面,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更是直接關系到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大方向。因而,高校大多紛紛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改革,獲得了一些寶貴的經(jīng)驗,也相繼取得了一些教學創(chuàng)新成果。筆者在目前紛雜的教學改革中,嘗試就“專題教學,巡回授課”的教學改革模式作以深入剖析。
所謂“專題教學,巡回授課”是指根據(jù)學校的同年級的班級編制和每學期的上課時間的周次安排,決定有幾個教師組成一個教學組,全體負責一個學期的一門課的全部教學任務。每個教師專門負責自己承擔的專題的教學任務,并按著時間順序在幾個輪次的不同班級中巡回授課的教學方式。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題教學,巡回授課”的教學方式也是如此,既有優(yōu)勢,也有弊端。筆者不想糾纏于教育“主體論”(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主客體說,無主體說,主體間性說。筆者比較認同主體間性說)的爭論之中,直接就從教育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題教學,巡回授課”新方式對于教育者——教師而言,可謂受益頗多。首先,教師可以集中精力,充分備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相對于一個教師對整個教程的泛泛備課而言(雖然說,教師的職責決定教師不管備什么課,備多少課,都要竭盡全力、盡職盡責。然而時間和精力有限,有時很難做到這一點),“專題教學”就可以做到心無旁騖、全力準備有限的內容?!皩n}教學”可以使教學的內容得到拓展和深化,使教學形式多樣化,這樣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可聽性和實效性,大大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其次,教師可以發(fā)揮專長,展示個性魅力。一般情況下,參與“專題教學”的教師可以自主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內容,而不是機械地分配教學任務。如果內容有沖突,教師之間再作協(xié)調。通過自選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充分結合自身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興趣愛好以及自身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進行授課。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就會充滿自信,精神飽滿,富有激情、感染力和吸引力,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把學生帶入一種生動活潑和充滿情趣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再次,教師從事科研有了時間上的保證。高校的教學與科研是緊密相連的,對于從事專業(yè)課教學的教師來說,教學與科研相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機會。因此,專業(yè)課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顯得相對輕松一些。而對于高校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來說,教學與科研往往聯(lián)系不大,甚至是截然分開的“兩張皮”。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科研壓力。如果教學耗去教師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無疑會對教師完成科研任務和提升科研能力有較大的影響。高?!皟烧n”教師的教學任務都相對繁重,筆者所在的高校也是如此(每個教師每學期一般要承擔8~10個自然班(包括合班)的教學工作。每學期至少布置2~3次平時作業(yè),還有一次期中考試,以及期末考試。作業(yè)、試卷的批改需要很大的工作量。除此之外,還有教案的準備、課件的制作以及學院和部門的固定的或不固定的事宜安排)?!皩n}教學,巡回授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的沖突,有利于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和諧發(fā)展。最后,教師可以感受不同的教學氛圍,增強自己的教學信心,而且可以加深對學校本身的了解。高校不同學院、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的素質也大相徑庭。如果不是采取“巡回授課”的方式,一個老師必然是一個學期,甚至是一個學年固定在相同的幾個班級授課。而學生素質的高低又直接影響教師授課的積極性和信心,進而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另外,“巡回授課”避免了一個教師總是在相對較差班級授課的尷尬處境?!把不厥谡n”對于剛剛走上教學崗位的青年教師的成長來說尤為重要?!把不厥谡n”可以使教師對學院的學生整體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避免了有些教師產(chǎn)生“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偏見,有助于教師對學校有一個真實、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從而在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學校形象。
對于受教育者——學生而言,“專題教學,巡回授課”也有一定的優(yōu)勢。第一,“專題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某個問題的認識。如果不是“專題教學”,一個教師必然面面俱到,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教學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談。這種流水式教學,毫無生氣,加上有些學生本身內心就有排斥傾向,那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而“專題教學”,無論是教師的備課充分程度,還是授課的激情程度,均勝于非專題教學。教師在專題問題認識上的精到和講解的精彩,也會深深吸引學生,引發(fā)學生思考和共鳴,在聆聽和碰撞的交融中,學生對問題有了較深的認識?;蛟S這種教學方式才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進大腦,終生受益”的理念有所實現(xiàn)。第二,有助于學生減少對教師的審美疲勞,感受不同教學風格,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從教學資源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巡回授課”是對一個學校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做到人盡其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讓學生整個學期去面對一個教師,極易造成審美疲勞,最終可能會喪失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和信心。“巡回授課”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難題。教師的人生閱歷、人格魅力其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如何合理使用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教師的輪換不僅僅是換人,也是思想觀念、教學風格、為人之道等方面的輪換,必然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不同的視角和思想沖擊,從而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第三,有助于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教師群體有一個較為客觀、全面的認識。一門學科,由什么樣的人去講授,這很重要?!把不厥谡n”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這個群體,使學生從心里認同這個群體,從而形成較好的教學氛圍,這也是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第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皩n}教學”緩解了教師的時間壓力,使得教師可以有時間給學生提供一些課外的輔導以及生活、升學和就業(yè)等方面的咨詢,參與和指導學生社團的活動,與學生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動,使學生感受課外教師的風采和親切感,同時,學生也能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這樣,既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開展,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專題教學,巡回授課”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我們冷靜地思考一下,這種教學改革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予以關注和盡力克服。如果一項改革的弊端極大地消減了改革的優(yōu)勢,那么,我們就不得不考慮這項改革的成熟度、目的、意義和價值等問題了。
對教師而言,首先,“專題教學”不利于教師對教學大綱以及課程體系的全面和深度把握。按照目前的這種教改安排,即使一個教師每次輪流的專題不同也要花上2~4年的不等時間,才能把整本教材的內容輪完。這個周期太長,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變動較快、改動較大的特點,所以對一個教師來說,要完整地熟悉一門教材難度很大。而任何一門教材內容都是一個體系,只有熟悉整個內容體系,才能深化對教學大綱以及教師自身承擔的專題的認識。不然“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容易犯形而上學的錯誤。其次,“巡回授課”的教師在每班滯留時間過短,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大都采取大班集體授課的形式,往往是把不同專業(yè)的眾多的學生合成一個班級,人數(shù)較多,在“巡回授課”中,教師往往還沒有熟悉這個輪次班級的學生就已經(jīng)結束教學任務而轉到另一個輪次的班級了。源自蘇格拉底和孔子時代師生朝夕相處的熏陶濡染的“人師”作用被大班集體授課的師生關系所取代,教師群體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純粹的“灌輸者”了。教師往往一個學期教學下來,卻幾乎叫不出幾個學生的名字。當然,并不是教師對學生的不尊重和漠視,而實在是有點力不從心。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停留在純粹的禮儀性層次上了。從事“兩課”教學的老師本來就沒有自己的學生,如此一來,教師就只能永遠為他人作“嫁衣”了。其實,作為一名教師,不管你承認與否,其生命意義總是與學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每個教師在內心總是渴望來自學生的那份尊重與情誼。
對學生而言,首先,教師變動頻繁,學生一下子難以適應,容易產(chǎn)生厭煩抵觸情緒。筆者就曾聽過學生發(fā)牢騷,認為“巡回教學”中教師更換太頻繁了,讓他們一下子難以接受。從教育心理學來看,學生對一個教師的見面→認識→認同是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渡的。但是,學生一旦認同某個教師,短時間內很難再去接受另一個教師。因為,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思想理念不同,“巡回教學”卻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不斷去適應風格迥異的教師,給學生一種額外的心理壓力。有些學生感到特別的別扭、難受,進而排斥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可見,在一定的時期內,維持一個班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穩(wěn)定性,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教學規(guī)律。否則就與教學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其次,這種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隔膜感。本來就是大班集體授課,課堂上師生交流溝通就已屬不易,“巡回授課”又把師生關系推到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學生一般也希望與教師進行交流,當然,這種交流是建立在對教師有所了解和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這種隔膜感阻斷了師生之間的正常的溝通和交流。因此,教學中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很難進行,即使有互動,效果也不好。第三,由于不同專題的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內容難免有交叉重疊,使學生可能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chǎn)生負累之感。教師一般以教案、課件為基礎,很多情況下都有課堂的臨場發(fā)揮,教學內容也有一定的靈活性,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tǒng)一。因此,在“專題教學”的情況下,教師之間的溝通問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本身的體系設計問題,難以完全避免內容的交叉重疊。學生有時會產(chǎn)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很累或沒有什么意義的想法。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我們重視的一個問題。
筆者也曾在多所高校聽過同行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觀摩課,并與教師有過教學方面的交流與切磋。目前高校重視的程度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不相適應的情況很普遍,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授課的壓力很大,也很辛苦。學校的重視固然重要,教學的改革也勢在必行。筆者結合近年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的改革嘗試以及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感受,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巡回授課”教學改革模式的利弊談一點淺見,希望能對繼續(xù)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有所裨益。問題是一定要先分析,然后去解決。不過,筆者始終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一定要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不斷改革內容和方法,不斷創(chuàng)造新經(jīng)驗、新方式。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當然,改什么,如何改是問題的核心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過程。我們要直面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切問題和情況,迎難而上,爭創(chuàng)輝煌!
“Special Subject Teaching,Itinerant Lecturing”Teaching Reform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XU Shu-hua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In light of 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atu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to respond to the spiri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No.16 document,it is imperative and urgent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eaching effect and fulfill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universities make a lot of attempts and reform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Special Subject Teaching,Itinerant Lecturing”teaching reform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pecial subject teaching;itinerant lecturing;reform
G642.0
A
1001-7836(2012)05-0049-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20
2011-12-07
徐淑華(1977-),女,浙江淳安人,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