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章軍, 徐德聰, 歐祖蘭
(1.合肥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安徽合肥 230061;2.宿州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安徽宿州 234000)
高等師范生物專業(y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現(xiàn)狀及對策
沈章軍1, 徐德聰2, 歐祖蘭1
(1.合肥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安徽合肥 230061;2.宿州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安徽宿州 234000)
植物學野外實習是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yè)植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該專業(yè)傳統(tǒng)野外實習所存在的弊端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并從良好的實習基地選擇,學生思想教育,野外實習的內容與教學、考核方式等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活動的改革提出看法,以求提高植物學野外實習的效果。
生物科學專業(yè);植物學;野外實習
植物學是高等師范院校生物專業(yè)的主干課,野外實習是植物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學生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意識的重要實踐活動。通過野外實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各種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與生命周期、存在的應用價值和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掌握標本的采集、鑒定和保存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吃苦耐勞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資源、認識自然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和保護環(huán)境資源的意識[1]。然而,由于人類對植物資源無休止的掠奪以及生產活動對生境的破壞,導致植物種類和數(shù)量的逐年減少,理想的野外實習基地越來越難以尋覓。加上學生對野外實習意義的誤解、對實習的輕視以及傳統(tǒng)野外實習在內容與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都嚴重的影響了野外實習效果。
1.1 實習基地存在的問題
由于人口的增加,人類為了生存的生產活動破壞大面積的森林和草場植被,加上環(huán)境污染對動植物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在人類的聚集區(qū)物種數(shù)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同時,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許多過去比較理想的實習基地現(xiàn)已變成旅游基地、養(yǎng)殖基地、建筑用地、礦業(yè)用地和工廠,使實習地域范圍逐年縮小。如合肥師范學院一直在黃山湯口鎮(zhèn)香溪一帶進行野外實習活動,實習條件非常理想,短途就能實現(xiàn)既定目標植物種類的采集活動。近年來由于當?shù)赝鈦砣丝诘脑黾雍吐糜涡蓍e產業(yè)的發(fā)展,導致沿溪出現(xiàn)大面積建筑,加上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立,破壞了大面積植被。如今需要把大量的實習時間用在路程中,整個野外實習活動采集到得植物種類僅約200~300種左右(我校野外實習時間為一周)。
另外,實習基地還存在被眾多高校重復使用的壓力。比如黃山湯口鎮(zhèn)就被南京林業(yè)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農業(yè)大學、安慶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和宿州學院等高校作為野外實習基地,而且實習時間都在每年的6月下旬至8月份集中的時間段。重復的物種采集過程必然造成實習基地物種數(shù)量和種類的下降。
1.2 野外實習內容和模式上存在的弊端
(1)實習內容單一,一般只停留在植物分類學的水平上,以標本采集和制作為主要內容,僅對實習基地的植物種類進行基本認識,缺少有關環(huán)境綜合知識、植物數(shù)量統(tǒng)計方法和植物群落調查方法等內容的學習和練習過程。不能滿足生物專業(yè)師范生以后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需要,也不符合高等師范院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方針。
(2)實習模式呆板,“老師領、學生走,老師講、學生記,學生問、老師答”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模式[2]。以合肥師范學院為例,老師帶領學生到達實習基地,沿相對固定的路線采集、識別標本,返回駐地整理、制作標本、完成考核任務及后續(xù)工作,整個實習內容基本就算完成。這種固定的單一的驗證性模式使學生得到的是表面的、零碎的知識,知識層次淺,面較窄,方法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也非常有限。
(3)實習過程疲憊,在整個實習過程中老師總是被多層包圍圈所包圍,無片刻閑暇,相當辛苦,學生由于擁擠,在第一現(xiàn)場不能及時獲得知識,積極性大為降低,多數(shù)學生處在疲于應付的狀態(tài)。
1.3 野外實習考核過程存在的問題
野外實習考核力度不夠,缺乏科學性。以合肥師范學院為例,我校實習時通常以9~12人為一個小組,小組分以采集標本的數(shù)量和制作效果為主要考核依據,按50%的比例折算入個人成績。各小組為了從采集標本數(shù)量上獲得高分,出現(xiàn)互換、爭搶標本的現(xiàn)象。在標本的制作上按照理論課老師描述的方法去簡單完成,很難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而且,小組內學生的個人成績僅靠識別種類的多少來界定,多數(shù)學生采取突擊式記憶,達不到掌握的程度,也很難調動學生在野外采樣和標本制作過程的積極性,實習效果不理想。
1.4 學生對野外實習活動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
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長期處在被動學習狀態(tài),加上實習考核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學生未能從思想上產生積極的認識。多數(shù)學生未能意識到野外實習對于以后專業(yè)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性,抱著完成任務了事的心理。造成整個實習過程以分類為重心,強記物種為重點,未能達到實習的效果。另外,由于實習考核以采集植物的數(shù)量作為內容之一,導致學生對物種盲目采摘,造成對生境內物種多樣性的一定程度破壞,這與野外實習增強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意識的初衷相悖。
2.1 野外實習基地的選擇和建設
選擇一個良好的實習基地是搞好植物學野外實習的前提和基礎[3],選擇并建立一個好的實習基地對于保證野外實習的效果非常重要。在實習基地建設上應本著立足本地,輻射外圍的方針,多基地,有選擇的原則進行。
對實習基地的選擇一般應盡量避免在近校的本地區(qū)。一方面,本地區(qū)物種學生在野外活動和實驗過程中有較多接觸,不利于學生對植物多樣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本區(qū)域實習使很多學生失去新鮮感,不利于學生實習積極情緒的建立。但從經費角度考慮,實習基地也不易選擇較遠地區(qū),一般多選擇本省森林景區(qū)和保護區(qū)附近地區(qū)。例如安徽省境內,南有皖南山系的黃山和祁山,西北有大別山系,植被覆蓋率高,生物多樣性豐富,都是可供選擇的較理想的生物實習基地。
一旦確立了實習基地,就應著手進行建設活動。包括與當?shù)卣桶傩盏穆?lián)系,建立互信關系;確立實習路線;對當?shù)厣镔Y源狀況進行先期的初步調查;多做宣傳,增強當?shù)厝罕姷纳镔Y源保護意識;確立一定的維護措施。應盡量避免年年重復使用,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2.2 改革野外實習的內容與方式
植物學的野外實習活動應以植物形態(tài)、分類學為基礎,生物多樣性為導線,結合土壤學、生態(tài)學、園藝學和環(huán)境保護等內容,將能力培養(yǎng)和技能訓練貫穿于整個實習過程,讓學生得到完整的植物形態(tài)、分類學和生態(tài)學知識以及技能的全面訓練,同時還可完善教學科研標本,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更加具針對性,使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更加規(guī)范。
改革“老師領、學生走”實習方式。在實習之前做足準備工作,根據實習基地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編寫實習指導書,通過網絡資源或制作的課件,使學生提前了解實習基地的生物資源情況,加強對實習的興趣。實習指導書應包括實習基地的常見植物種類、重點科植物的特征、實習地的植物群落類型甚至當?shù)氐纳镅萏孢M化史等內容[4]。
另外,結合教學和實習基地的實際情況,通過指導老師擬出一些論文小題目或學生自擬論文題目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實驗。論文內容可放寬,既可是植物資源調查、植物生態(tài)分布和植物資源利用價值開發(fā)等方面的內容,也可與植物資源管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風景名勝區(qū)的經營與管理等內容掛鉤,作為師范生還可以將實習本身作為研究內容,做到實習過程有的放矢,實習總結有據可依,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也為實習后的考核工作以及學生畢業(yè)論文的完成做好準備。
2.3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學生實習的積極性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實習的積極性,避免學生為追求好成績或完成實習報告而實習,植物學野外實習應制定嚴格的考核方法。建議考核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平時成績(約占50%),即遵守紀律情況和實習過程中野外及室內工作表現(xiàn),采集標本的種類,實習記錄、實習日志完成情況以及論文課題完成情況,由全體帶隊教師分別給分取平均值;第二是考試成績(約占30%),根據學生對實習內容掌握情況,主要包括種類識別和植物基本形態(tài)特征描述等進行測試,測試方法是采取學生抽取題簽的方式進行;第三是實習報告水平(約占20%),根據實習記錄的詳略,實習體會和收獲,由全體帶隊教師分別給分取平均值記為個人成績。
這種涵蓋了整個實習過程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以一次實習考試定優(yōu)劣的局限性,引導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積累,這不僅促使學生在整個實習過程中要認真對待,也打消了部分學生在考前突擊認標本就可以獲得高分的念頭。增強了學生對野外實習的重視,使學生認識到通過野外實習不僅可以學到許多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知識,而且可以為今后進行植物學及相關領域的教學及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4 加強思想教育,提高綜合素質
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yè)學生以后多從事生物教學和科研工作,野外采樣和考察工作較多,吃苦耐勞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對其以后的發(fā)展非常重要。野外實習生活及衛(wèi)生條件較差,野外環(huán)境復雜,采樣過程艱辛甚至存在危險,實習中要鼓勵學生克服困難,能吃苦不怕累,學會與別人交流,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這一新時代的集體主義精神。另外,通過對生物資源的調查及其存在利用價值的介紹,引導學生積極去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充分展現(xiàn)大學生的風采,教師應把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地體現(xiàn)到各項實習活動中[5]。
[1] 殷亞杰,聶春雨,袁改霞,等.高師生物專業(yè)動物學野外實習的現(xiàn)狀及對策[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31(3):135-137.
[2] 程霞英.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探究[J].河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3):36-37.
[3] 張雷,邵世光.新時期植物學野外實習的困惑與對策[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7:187-188.
[4] 黎桂芳,王海舟.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3):52-53.
[5] 彭小列,雷忻,閆中軍,等.高校生物專業(yè)野外實習指導體系的建立與運用[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4):70-74.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Field Practice of Botany on Normal Biology Major Students
SHEN Zhang-jun1, XU De-cong2, OU Zu-lan1
(1.SchoolofLifeSciences,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061,China;2.Suzhouuniversity,Suzhou23400,China)
The botany fiel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botany teaching to normal colleges biology major students.In this paper,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professional field practice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and good practice base choice,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the practice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field were assessed.Hoped these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 botany field practice.
Normal biology Major;Botany;Field practice
Q94
B
1674-2273(2012)03-0095-03
2011-12-10
合肥師范學院2008年度教學研究項目。
沈章軍(1977-),男,博士生,合肥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教師,主要從事植物學和恢復生態(tài)學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