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在報上看到一則報道:臺灣某小學為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訂了一個規(guī)定:對能閱讀足夠數(shù)量的所規(guī)定的課外書的學生,校長與教導主任會在其面前跳芭蕾舞。對小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很刺激的規(guī)定,可同時反映出,在“電媒”閱讀越來越強勢的當下,學校對“紙媒”閱讀的重視到了不得不出奇招、怪招的地步。另一方面,隨著中考不斷改革,學校對學生閱讀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只有擁有一定的閱讀量,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才能取得理想的考試分數(shù)。
中學語文教學必須遵循一條基本原則:“以綱(即原來的教學大綱和現(xiàn)在的課程標準)為綱,以本為本”,除要求學生學好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獲取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外,還要能把握住這些知識和能力,能閱讀課外文章,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遷移,知識應(yīng)用能力得到提高。目前各省市的中考中,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的試題大都以課外語文材料為主,有的甚至全部采用課外文章來設(shè)計試題。因此,我們語文教師應(yīng)設(shè)法引導學生多看課外書,幫助學生提高相應(yīng)的能力。教學中我的做法是,抓細節(jié),從“開設(shè)課堂閱讀課、注重語言積累和背誦古詩詞”三個環(huán)節(jié)著手,引領(lǐng)學生課外閱讀。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覺性,我開設(shè)了課堂閱讀課:印發(fā)《初中課外閱讀名著篇目》,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后的“名著導讀”,每逢周五,讓學生自帶喜愛的課外書到校,在語文課上一起閱讀。要求所帶書的內(nèi)容必須是健康而有意義的,且每次帶回去的書都不一樣。此外我們在班級設(shè)立“圖書角”,以方便學生交換書閱讀。
課堂上,每小組設(shè)一本“目錄登記冊”,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填寫所讀書的書名。這樣一是便于檢查書籍的質(zhì)量及學生是否每次帶不同的書到校;二是便于選出推薦書,向?qū)W生推薦閱讀或購買,并在班級作專題推介(每周一次)。我還不定期指定學生閱讀同一篇文章(文章出自每個學生都擁有的書本里,如語文課本、同步閱讀冊等),要求學生找好詞好句,寫評語,寫心得,互相交流意見,然后交老師檢查。我經(jīng)常表揚那些語句通順、見解獨到的同學。這樣,學生都積極地在書上寫滿蠅頭小字。
為了讓學生體會課外閱讀的好處,我在不同時段布置相關(guān)的作文題,讓學生寫感想。如《談?wù)務(wù)n堂開設(shè)閱讀課的看法》《我與書飛翔》等。此外還配合語文課本每單元后“綜合性學習”的內(nèi)容,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廣泛的閱讀讓學生們對富蘭克林的那句名言有了同感: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邏輯修辭使人善變……
語文課程標準多處提到語言積累——“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歌德也說過:凡是我們讀到過的思想,聽到過的突出事物,我們都會記到日記本里。要是同時我們也注意將朋友信中特色的議論、獨到的見解、出于一時靈感的語句標出來,那我們就會變得十分富有。為落實課標,我要求學生用一本精美的硬皮書,摘錄各種文體文章的精彩片段,以及好詞佳句,同時要求學生分主題收錄一些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跡,如:理想·立志、愛國·情操、惜時·勤奮、謙遜·禮貌、友誼·團結(jié)等,這樣分類摘錄便于寫作時查找。此外還要求學生定時背誦名人名言,講述名人事跡,這樣,學生寫作起來就得心應(yīng)手了。
學生的文摘本由小組組長每周檢查一次,老師則不定期抽查。除了要求摘錄書中的文章,我還要求學生摘錄自己文章的精彩部分。這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寫作熱情,包括要求學生組織自創(chuàng)格言比賽,看誰寫的(東西)語言簡練、精準、有哲理,所布置的作文《我的座右銘》,更是激發(fā)了同學們爭創(chuàng)格言的積極性。
新課標對學生的課內(nèi)閱讀量有明確要求,規(guī)定了背誦篇數(shù),包括中學階段背誦優(yōu)秀詩文不少于160篇,并列出了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名言名句和名篇,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既是“大綱”對初中學生的要求,也是為寫作和將來的運用儲備更多的語言精華。正因為如此,各地中考語文試題越來越重視對“語言材料積累”的考查。這類考查不僅反映在中考語文試卷(默寫)中,還在開放型試題中出現(xiàn),并有考生作文寫作時大量引用古詩詞而得滿分的例子。
中學生正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往往讀幾遍即可背誦。針對學生的生理特點,遵循記憶規(guī)律,我要求語文課代表每周在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中挑選出三首,寫在小黑板上,介紹其內(nèi)容、主題,以便學生理解,然后由學生背誦、四人一個組互相督促,老師不定時檢查某組中的一人,抽查到不能背誦的,該生所屬小組在一周內(nèi)要主動到老師處集體背誦,以此起到互相監(jiān)督、共同進步的作用。此外我鼓勱學生自己作詩,堅持一段時間,有的學生竟然喜歡上了作詩,特別是仿詩作詩,并寫出一些小詩讓老師修改。盡管這些詩的質(zhì)量不算高,但背誦古詩詞的效果已體現(xiàn)出來了。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正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學、去吸收,學生會學了,才能更主動地獲取知識。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斗門區(qū)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