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課堂教學高效要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敢于創(chuàng)新,可以靈活運用語文教學法,要善于抓住知識,形成系統(tǒng)。
關鍵詞:高效;方法;引入
人的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獲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讀寫寫、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據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上歷史課時,結合師專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歷史課的語文教學法
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文學作品的產生都依賴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并努力反映某一時期的社會現實。而歷史內容都需要依靠文學的形式記錄下來,只有少量是以實物的形式記錄的。因此,在歷史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是可行的。從賈誼的《過秦論》中了解到秦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清朝的腐敗歷史中認識到《紅樓夢》的偉大意義。歷史與語文課的共性實在是太多了。
運用一些語文的教學方法在歷史課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讓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jié)、標題來劃段落,抓中心,分層次,歸大意,寫提綱要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運用記敘文和小說的表現手法,按照時間、地點、場景、情節(jié)等要素來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再現歷史的過去,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采用議論文、說明文的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充分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以及歷史觀點。實踐證明,歷史教學參考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很有益處的。
二、歷史課的知識串聯法
知識串聯法,就是如何抓住歷史線索。歷史知識一般由幾個基本要素構成,簡言之就是誰在什么時候在哪兒做了什么事。歷史課必須把這些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qū)別。我們可以取其中一項作為線索,就可以把相關知識串聯起來。
例如:以時間為線索,可以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間為線索,按一定地點、區(qū)域或國別來講授歷史;以人物為線索,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往往貫穿了整個時代。以歷史事件的發(fā)展為線索,講清起因、經過和結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種歷史現象的興衰過程。還可以以一定的社會矛盾為線索,分清兩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可見,歷史教學抓線索是非常重要的。線索是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思路又是由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及教學條件來決定的。一個成熟的教師,其教學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條不紊的,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方式的,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來組織教學。
參考文獻:
豆康寧.初中歷史教學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學周刊.2012(1).
(作者單位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溫泉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