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完善人格又不乏鮮明個性的新型人才。因此,筆者將教學實踐中摸索出的教學方式遴選兩條,以供交流。
一、引導開放課堂,鼓勵自主探究
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解放課堂,鼓勵學生們一改被動接受知識為主的消極聽課狀態(tài),逐漸改觀成以“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為核心的新型課堂模式。筆者根據(jù)新課改的精神,率先設置了許多符合實際學情的形象生動、有趣活潑而又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活動,以期引導學生以這些活動形式展開自主探究性學習。探究學習過程體現(xiàn)為“問題─探究─新問題─新探究”這四個基本步驟,它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chǔ)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經(jīng)驗和方法。
如人教版六年級課文《窮人》為了給讀者留下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間,于是用“桑娜拉開了帳子”突然結(jié)尾,這里就為我們提供了解放課堂、鼓勵探究的機會。筆者緊抓作者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回顧上文,分析漁夫和桑娜的思想變遷過程,然后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拉開帳子”后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呢?這樣設計,充分利用經(jīng)典文章,讓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為豐富學生的認知情感以及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開拓其創(chuàng)新能力奠定了基礎(chǔ)。
二、培養(yǎng)閱讀習慣,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有人說,閱讀是讀者沿著作者的思想臺階到達靈魂殿堂的過程。閱讀是語文素養(yǎng)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語文學習的必由之路和前提條件。所以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文課堂吸收率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閱讀上,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誦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祖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如六年級課文《懷念母親》,該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后回味無窮,齒頰留香。如果對一些背景材料不熟悉的話,乍讀感覺平淡無奇,還有可能感覺情感連貫性不太好,跳躍性比較大。但是如果曾經(jīng)閱讀過一些相關(guān)的材料和作品,了解了作者的特殊寫作背景,我們就會走進作者的心靈,這時再去讀、去回味,就讀出了味道,讀出了情感。
以上是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心得中擷取的兩點交流集萃。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的識記層面,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就必須將語文課堂打造成展現(xiàn)自我提升能力的舞臺,這樣才能達成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貴州省晴隆縣大田鄉(xiāng)新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