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幼兒的手工課入手,重點闡述工藝美術教學中應該轉變只注重材料、不注重人的認識,工藝創(chuàng)作中應正確認識制作材料的作用,在教學中改變教學方法和評教方法,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使工藝美術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詞:工藝教學;創(chuàng)作;超越材料;評價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它需要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和空間來表現,同時它也是一種感受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作美的過程,那么工藝美術尤其是手工制作更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進行表現。在幼兒美術課的工藝教學中,不管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需要一定的材料來表現,制作材料的準備是完成幼兒手工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工藝教學根本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意識和習慣,包括幼兒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要讓幼兒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體會美,體會創(chuàng)造美的成功與快樂。但是,目前幼兒工藝教學中還存在兩種現象:一是過于注重材料和制作本身;二是對材料準備沒有足夠的重視,有的課直接改成繪畫課。
一、讓幼兒認識新的材料和新的特性
教師在工藝教學中,要讓幼兒了解材料的本質,隨時代發(fā)展出現的新興材料,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加以介紹;另一方面要讓幼兒認識使用材料的意義,比如,生活廢棄物越來越多,要讓幼兒用審美的心態(tài)“變廢為寶”,用自己的智慧以生活廢棄物為原料來創(chuàng)作工藝品,同時讓幼兒認識到環(huán)保節(jié)約、改善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對材料的認識還包括一些輔助性材料以及對它們的特性及用途的認識。
二、讓幼兒用發(fā)現美的眼光認識材料
1.從材料的基本形態(tài)來認識
這包括對材料性質的認識,如紙可撕可折、泥可塑性強;對材料的形狀和顏色的認識。比如,棉花可以做白云,沙子可以做沙漠,礦泉水瓶可以裝飾成一個可愛的小姑娘、高樓、大樹等。
2.從材料的不同加工方法來認識
通過不同加工和制作方法的認識,可以大大拓展幼兒對材料的認識深度,從而在制作中更好地利用材料。比如,同樣是紙,可以折、斯、剪、卷、貼,也可以揉、團、搓、剪。這樣可以加強對幼兒思維的練習,使一種材料變成更多的作品。
3.從材料的綜合使用來認識
許多工藝作品不是用一種材料完成的,這就需要綜合利用材料自身的形狀、色彩、特性及加工方法等,將其組合起來。比如孩子們要做一幅“沙漠綠洲”,用沙子做沙漠,用綠葉做綠洲,還有棉花做的小兔子等等。同一材料又可根據材料特點用在不同的地方,比如一片廢棄的光盤,可以做成一張小圓桌的桌面、小風鈴的支架等。
三、把材料從制作主體變成創(chuàng)作載體
在工藝教學與制作過程中,材料似乎始終處于比較中心的位置,這從許多方面可以體現出來,例如紙工單元、泥工單元等,學生的思維往往圍繞這幾種材料進行工藝制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某種材料,但給工藝材料的綜合運用和創(chuàng)作思維上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要積極嘗試“反過來”的做法,即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創(chuàng)作需要來選擇材料。
1.根據特定的命題進行創(chuàng)作
由教師或學生自己出題,根據題目內容和創(chuàng)作需要來選擇材料。比如,要做一個小女孩,可以讓學生討論:可以做幾種不同效果的小女孩?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可以用哪些材料和加工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結果,有用毛線粘貼的,用布貼的,用紙筒作的,風格各異,各有特色。這樣不但擴大了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而且突出了幼兒的創(chuàng)作個性;同時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體會互助的重要性,學會與人合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做事有計劃、按步驟的好習慣,這對于他們將來的學習甚至于工作都有很大的好處。
2.“一主多次”的創(chuàng)作方法
所謂“一主多次”,就是要求幼兒在創(chuàng)作設計時,以某一種材料為主,并根據創(chuàng)作需要適當地選擇一些輔助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設計的教學方法。這其中,“主”材料的選擇比較重要,一般情況下,要選擇可以進行多種造型變化的材料,例如一個一次性紙杯,就可以創(chuàng)作數十個變化造型。這種創(chuàng)作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由點到面的發(fā)散性創(chuàng)作想象,在腦子中由某一具體的形開始,逐步進行其他材料的綜合運用,最后達到理想的效果。
3.從已有材料聯(lián)想創(chuàng)作
這是指讓學生根據多種已有材料進行不同創(chuàng)作的方法。比如,讓學生準備一只“百寶箱”,專門收集各類材料,像塑料瓶、小紙盒、毛線、布條、彩紙、小珠子、扣子等等,產生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并且用變化的眼光去發(fā)現其不同的形態(tài)、不同的組合,進而產生更多的形象。這是一種“具體行動思維”的訓練,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方法。從幼兒的年齡特點來看,有了一些具體的材料讓他們動手“擺弄”,就會使他們產生豐富多彩的聯(lián)想。
四、賦予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材料只是一堆材料,沒有任何意義,而當我們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和制作把它變成一件件作品時,這些作品已經具有一定的意義,它們不僅是一件件簡單的作品,更是學生智慧勞動的結晶。以創(chuàng)作思路為引導,以制作技巧為基礎,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工藝作品制作的整個過程中,除了教會幼兒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還有比制作更重要的內容,那就是超越作品的精神因素。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多彩的,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幼兒以自己的愛好、個人的性格等情感因素來賦予作品以生命力,而不僅僅是為制作而制作。
五、合理地評價作品
評價在工藝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鼓勵他們大膽表現自己的想法。家長和老師要從孩子的角度欣賞他們的作品,每一件完成的作品都是優(yōu)秀的,要更多地給予鼓勵,畢竟這是孩子們的智慧和勞動成果。另外,教師還要創(chuàng)造機會,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
1.當堂展示
當堂展示可以直接展示實物,也可以通過視頻展示臺放大作品展示,讓幼兒的創(chuàng)作作品得到及時、合理的評價。
2.櫥窗展示
這種展示是周期性的,將一些優(yōu)秀的、有創(chuàng)新的作品,寫上創(chuàng)作靈感和作者的名字,使學生得到啟示,又可增長上進心。
3.交流自己的作品
選擇一些比較合適的場合或機會,讓幼兒把自己成功的作品帶到大家面前,相互交換各自的作品,這樣可使幼兒之間增進了解,促進交往。
4.網上展覽
利用校園計算機網絡,把孩子的作品上傳到網上,學生和家長就可以隨時通過網絡查看自己和別人的作品,還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評述。這種方式有利于幼兒間的相互交流,也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大根.美術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0-08.
[2]劉清峨.幼兒美術手工教學評估設計.中國美術教育,2002(2).
[3]鐘啟泉.美術教育展望.1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作者單位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區(qū)直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