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進行多媒體輔助作文教學,能把圖像、聲音、文字等教學材料融合,實現教學的優(yōu)化整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多媒體既能跨越時空,提供素材,又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多媒體作為搬運工,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進課堂,創(chuàng)設良好的習作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下寫作。當然,“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
一、寫運動場面
多媒體在顯示中包括有意定格、重播再現等功能,可為教學提供“可控觀察”。在講評時,教師還可以結合電腦顯示,將學生的作文片段同步播放,比照對看,供全體學生對照評析,幫助學生再現感知階段的物象,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飛躍,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去觀察,體會觀察事物的方法。
在指導學生寫運動場面時,教師可以借用奧運會劉翔跨欄時精彩的片段。那飛身跨欄,那低頭挺胸闖線——大家重溫經典,被劉翔高超的技藝折服了。學生也從中了解和細致觀察了動態(tài)屬性,感覺和體會了各異的“飛行”姿態(tài),并抓住其特征。聽著激昂的音樂和有感情的解說,學生的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了。教師教得自如,越教越有趣,學生學得輕松,越學越愛學。
二、寫景
在一次《我向往的地方》的作文教學中,教師使用CAI課件(江南水鄉(xiāng)寧靜而美麗的景色,同時播放歌曲《彎彎的月亮》),這樣學生自然就被帶入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之中,幫學生成功地跨越寫景作文這道難關。課堂上巧妙地用音樂和畫面引入,讓學生充分感受課件的意境美。有了表達的欲望后,再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捕捉習作素材,收集豐富、形象、生動的寫作素材,化遠為近,縮小寫作和學生的距離。這對挖掘學生的作文思維潛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有深遠的意義。
三、看圖作文,化靜為動
看圖作文訓練中,其中的圖畫展示的是一種瞬間的動勢,動感強烈,一般無法展示過程。若學生對該內容缺乏直接經驗,在表達時勢必束手無策,這是顯而易見的。此外,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見識的不足,往往寫不出有意境和內涵的文章,這也是學生不喜歡寫景的重要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因為學生對周圍的景物不夠留心,缺乏豐富的聯(lián)想,加之遣詞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至。
現在的三維動畫教學軟件大大提高了視覺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看圖說話中,“小黑熊騎車”的畫面是靜止的,對于大部分兒童來說,認識上述這一點是有困難的。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騎自行車,想到:為何不把南瓜滾動回去呢?而新的課件便設計了“小黑熊騎車時,車輪在轉動”的動畫特寫鏡頭,還有“車輪滾動”與“南瓜滾動”的比較,從而使參與教學活動的兒童也和小白兔一樣產生一個類似的思維過程——腦子里想到的“滾動”這一形象。這為突破教學難點起了關鍵性作用,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松地邁進作文門檻。
大多數教學實踐證明,自從多媒體進入作文課堂后,課堂一下子便活躍起來,學生們在找到寫作材料的同時,又了解到課堂以外的大千世界。這樣一來,就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現實生活甚至更廣的空間。
所以說,多媒體能制造出一個強有力的磁場,多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感覺,多層次地引導思維,多角度拓寬思維,因此要求教師是導演,導演出一幕幕場景;是導游,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海洋中漫游。作文教學,如果能堅持不懈地運用這種形式進行訓練,那么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良好的學習品質都會大大地提升。
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引發(fā)了人類生活深刻的變革,表現在思想觀念、技術手段、生活方式等多個方面。對教育而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須現代化,在這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作文課堂教學有著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
(作者單位 山西省大同市電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