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它源于自然,用于生活。所以,學好化學,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化學這門學科不能單一地定義為文科或者理科,因為它的內(nèi)容多而碎,盡管每個知識點都不是很難,但知識間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所以,相當一部分學生,開始學習的時候興趣都很高,可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偃旗息鼓,失去信心,學習成績當然也會很不理想。鑒于學科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對于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化學成績,我做過許多的教學嘗試,事實表明,有些方法確實可行。在此,談幾點不成熟的建議,供同仁們參考:
一、上好第一堂化學課
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學習過程中,九年級才開始化學學科的學習。盡管學生已經(jīng)上學八年,但對于一門新學科的學習,他們的心情還是猶如上學第一天的心情,對這門學科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若能夠在這個時候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那么,對于以后的化學教學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作為第一堂化學課,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對化學充滿興趣,才是教師應當探討和思考的問題。我嘗試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上課時首先做這樣一個實驗:把事先折疊好的百合花用酚酞溶液潤濕后晾干,上課時再在花上噴灑無色的石灰水,百合花一下子變紅了,好似一朵剛開放的鮮艷的紅牡丹,學生看了必然會覺得好奇,產(chǎn)生疑惑,這樣課堂氣氛被調(diào)動了起來,學生們紛紛討論其中的緣由,這時我趁機再給學生們表演幾個魔術。學生們嘗試到學習的樂趣,興趣頓時高漲,激動中必然激發(fā)學習動機。接著又給學生演示課本上的一些興趣小實驗,如桐樹的制作、信號彈的研制、魔棒點燈等等,把他們帶入一種新的學習境界,學生們學習的激情一下子漲到極點,興趣盎然,想去探索其中的奧秘。趁這機會馬上用大屏幕展示課本上能體現(xiàn)運用化學知識制作的化學品,如越王勾踐的青銅器、唐代的蠟染屏風以及現(xiàn)代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等圖片,讓學生走進化學學習的課堂,讓他們在欣賞完化學魔術表演以及古代化學工藝品圖片的同時產(chǎn)生一種學習化學知識的激情,從而大大激發(fā)他們想學習化學知識的欲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來學習化學。有了這樣好的開頭,以后的教學過程必將順利得多,實踐證明,我的嘗試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很多人都說,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法,所謂“教學無定法”。但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個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比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而這正是考驗一個教師學習方法的指導成功與否的關鍵。每一門學科,因知識內(nèi)容的不同而在學習方法上存在某些差異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每門學科的知識內(nèi)容和結構是相通的,在教法和學法上還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初中化學作為啟蒙化學需要記憶的知識還是比較多的,有時也比較集中。比如教材(人教版上冊)第四單元第四節(jié)用表格羅列出了常見元素及原子團的化合價,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那樣花時較多,又易因混淆而遺忘,同時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而失去學習的信心。但如果我們善于引導學習方法,將這些化合價利用價數(shù)和正負性質(zhì)規(guī)律編成順口溜來記憶,那教學效果將截然不同,如:(1)鉀鈉氫銀和銨根正一價。(2)鈣鎂鋇鋅鐵(亞)和銅正二價。(3)氧為負二鋁鐵正三等等。又如在教材(人教版下冊)第八單元第二節(jié)講金屬活動性順序時,我就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其記憶的方法及運用的種類,我將活動性順序分三段,采用抑揚頓挫記憶法:鉀鈣鈉鎂鋁鋅鐵【激情】——錫鉛(氫)【輕】——銅汞銀鉑金【高昂】。書上介紹的過于繁瑣,我將其簡單總結為三點:(1)越前越活潑(用于判斷活動性強弱)。(2)氫前置換氫,氫后不置換(用于判斷金屬單質(zhì)能否與酸溶液反應)。(3)前置換后,鹽可溶(用于判斷金屬單質(zhì)能否與鹽溶液反應)。再如,在教材(人教版下冊)第九單元第二節(jié)中關于“溶解度”的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但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比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diào)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克;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tài);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zhì)所溶解的克數(shù)。這四個限制性句子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歸納理解為“溫量態(tài)數(shù)”四個字。在這里,我要說明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這類方法指導教學要講細講透,讓學生真正領會并融入其中,達到學習方法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而不是像有些教師那樣把這類方法當成純粹的知識結論,赤裸裸地告訴學生,然后讓學生去把它記住。
三、成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競爭學習
初中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望是同等的,在其他人面前都有自己的表現(xiàn)欲望和競爭意識,教師一定要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不時以小組內(nèi)討論學習以及小組與小組之間比賽學習的方式來培養(yǎng)他們的競爭意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效果。比如在學完第九單元后,我以課本上這樣一句話——“在20℃時,某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為36克”分小組討論提問:(1)這些字樣的含義是什么?(2)該物質(zhì)是可溶物質(zhì)還是易溶物質(zhì)?(3)在該溫度下配制這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1000克需要溶質(zhì)多少?(4)需要溶劑多少?(5)該物質(zhì)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是多少?(6)在該溫度下,100克該物質(zhì)加入2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飽和溶液還是不飽和溶液?(7)此時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又是多少?……在學生的不斷討論提問中,教師要注意觀察總結小組間討論的激烈程度以及問題的多少,并不時用語言、微笑、鼓掌等方式給予他們以鼓勵和肯定,必要時可以通過表揚表現(xiàn)好的組別和個人,以刺激學生的自尊心,因為學生的內(nèi)心都想得到教師的表揚和認可,也想充分展示自己。由于這種訓練靈活多變,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還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經(jīng)驗和體會,每一處都在教學中實踐過。結果證明,只要培養(yǎng)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就一定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重慶市梁平縣聚奎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