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富有的父親帶著兒子從城里去鄉(xiāng)下旅行,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樣生活的。在農場一戶最窮的人家里,他們度過了一天一夜。旅行結束后,父親問兒子:“旅行怎樣?”“好極了!”“這回你應該知道窮人是什么樣了吧?”兒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薄澳隳苊枋鲆幌赂蝗撕透F人的區(qū)別嗎?”兒子想了想說:“我們家里只有一條狗,可是他們家里卻有四條狗;咱家僅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中央,可他們竟有一條望不到邊的小河;夜里我們的花園里只能看見幾盞燈,可他們的花園上面卻有千萬顆星星;還有,我們院子里只能停幾輛小汽車,可他們院子里卻能容得下幾百頭奶牛?!眱鹤诱f完,父親啞口無言。接著兒子又說:“等我長大了,一定過上和他們一樣富有的生活。”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成人和孩子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因此,作為教師要以兒童的眼光看世界,這樣才能正確認識學生的需求。
第一,教師要有一顆童心,相信學生。有了一顆童心,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生生活中的童趣。我們整天在講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可往往總是在居高臨下地對學生講話,從沒有想過去真正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我們已經習慣了成人的思維模式,比如對一個經常完不成作業(yè)的學生,有一天教師檢查作業(yè),這個學生說沒帶,教師就會以成人的定勢思維想:這個學生肯定又沒有完成作業(yè),撒謊說沒帶,并且會不聽這個學生的任何解釋。而實際上這個學生這次真的做了,真的忘帶了。所以教師做事一定不要盲目,要給學生一個信任的平臺和機會,所以對教師來說一個極其簡單的動作會影響學生一生。
第二,教師要將心比心,耐心細致。記得班里有這樣一個學生,自制力非常差,有時愛出風頭,想法、做法和其他學生截然不同。面對這樣一個屢教不改的學生,開始我有些想放棄。可回想起我的學生生活,我有些釋然。因為我讀書時就是教師眼中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我有什么理由放棄他呢?于是我就尋找合適的時機來改變他,紀律的約束,榜樣的示范力量,適時的談心,成功的激勵,恰當的表揚,耐心的教育使這個本不聽話的學生在逐漸改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達到心的深處。走進學生的心靈,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變成閃閃發(fā)光的金子。”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是讓我們和學生正視困難和挫折,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學會合作探究的有效教育方式。
(作者單位 山東省海陽市朱吳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