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寶庭
(湖南科技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部,湖南 永州 425100)
Holec認為,從學習者角度看,具備自主性學習能力意味著獲得確定學習的目標、內(nèi)容、材料和方法,確定學習時間、地點和進度,以及對學習進行評估的能力[1]。根據(jù)此定義,實現(xiàn)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國內(nèi)外文獻對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材料的研究甚少。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大腦的活動,我國大學英語聽力屬于二語習得的范疇,自主學習是建立在建構(gòu)主義理論的基礎(chǔ)上,本文將基于上述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理論研究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的最佳材料問題。
基于人腦科學研究,學習材料應符合人腦好奇、感興趣等特點[2]。特別是自主學習,它不像教室里教師講授的學習(可以有教師引導或逼著學習),新奇性和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不會產(chǎn)生學習欲望和動機,也就不可能有學習行動。
基于人腦追求信息含義和具有情感的特點[2],我們不僅要使學習材料有意義,而且還要營造一個輕松而又緊張的氣氛。這也符合二語習得的相關(guān)理論。D.P.Ausubel(奧蘇貝爾)創(chuàng)立的有意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如果有價值的話,應盡可能地有意義[3]。Caine等發(fā)現(xiàn),輕松而又緊張的氣氛是有意義學習的理想氣氛[4]。克拉申認為,學習者在不焦慮、不擔心“丟面子”(即輕松)的環(huán)境下,理想的習得就會實現(xiàn)[5]。
人腦是喜社交的,并對社交活動,尤其是口頭交流反應良好[2]。在語言習得和學習中,交際和交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交流互動產(chǎn)生的重要條件是參與者之間存在信息溝(information gap)。此外,無論在語言習得和學習,還是在交際和交流中,聽是主要的手段和途徑,同時聽的能力是說的能力的基礎(chǔ),聽還為說準備了信息或內(nèi)容,否則無從說起或無話可說,或說不下去。廣播電視節(jié)目不僅是用來聽的,更重要的是它快捷、方便地提供新穎而豐富的適宜交際和交流的信息。我們把聽到的信息(如天氣預報、新政策、新事件等)和他人分享就發(fā)揮了人腦是喜社交的特性,我們越想與他人分享的信息就越是最佳材料。
人腦對學習既是有意識的也是無意識的[2]。這符合二語習得關(guān)于語言既可以通過明確的學習也可以通過不明確的學習習得的理論,也符合把學習變?yōu)橹鲃拥?、輕松的、潛意識的過程的建構(gòu)主義教學論。這就是說知識和技能不僅可以在教室里通過正規(guī)的學習獲得,也能在教室外的真實生活中獲得。但是,在教室里隨時隨地練習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聽力只靠有意識地學習也是根本不夠的,因為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設要求有足夠的輸入量。然而,收聽(看)廣播電視節(jié)目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其他場所(即生活中),而且是大量的。
語言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使其成為學習和生活的工具。劉儒德提出了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和教學模式,指出基于問題的學習是指圍繞真實世界中問題的解決而建立起來的學習行為,它與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相吻合,強調(diào)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建構(gòu)隱含于問題背后的新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實際問題通常具有結(jié)構(gòu)不明、解決途徑多樣的特點,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容易從不同角度入手,因此,基于問題的學習不僅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還能開發(fā)學生批判性思維,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6]。實際生活中,由于知識信息和交際技能需求的驅(qū)動,人很容易把外語學習從工具性動機變成融入性動機。一旦變成了融入性動機,那么外語學習就會主動,對語言學習和使用造成持續(xù)的影響[7]。廣播電視節(jié)目反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面的許多信息不僅是我們感興趣的,而且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我們不但想了解它們,而且還會動腦筋研究它們、解決它們。在菲律賓,教師大量使用報紙、電視和英特網(wǎng)上反應時事內(nèi)容的“活材料”。教學內(nèi)容更貼近學生實際,有利于學生語言基礎(chǔ)理論和實際交際能力的提高。
著名語言學家 H.G.Widdowson認為材料的真實性與真實性材料是不同的概念。材料的真實性涵蓋了真實性材料這一概念,它存在于學習者使用材料的過程中,是對材料的合理使用、對材料作出的恰當反應。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和接收比文本本身更加重要。真實的聽力材料應該是互動性的,必須要能讓學生作出恰當?shù)姆磻?,學生不能作出恰當?shù)姆磻?,聽力材料的真實性也就失去了意義[8]。Breen認為學習者只有對文本即語言材料感興趣,并且能運用先前的知識去解讀該文本,方能體現(xiàn)文本的真實性[9]??死暝缇椭赋?,在語言輸入過程中應該遵循“此時此地”的原則。即輸入的語言信息必須真實,因為語言習得只有在真實的語境中才能順利實現(xiàn),語言交際行為也只有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成功實施,并且實現(xiàn)說話人的意向目的。也就是說如果材料與我們的生活相關(guān),我們對其會作出反應,那么就是真實的。Freda Mishan撰文指出多媒體如電視、廣告媒體、電影、歌曲等都是真實的視聽資源,并把它們應用于英語語言學習中[10]。著名教育家C·克拉姆鍥(Claire Kramsch)提倡以真實的自然生活交流中的語言作為聽力材料[11]。實際生活中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其信息與學習者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是實時播報的,是真實的語境,是真實的材料,學習者理應對其作出恰當?shù)姆磻?,自然會運用先前的知識去解讀它。筆者2011年面對全校學生開設了選修課“美國之音特別英語收聽指導”,全校有12 000名學生選修此課。上課之前,筆者隨機對50名學生作了收聽廣播電視英語節(jié)目方面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問卷結(jié)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以前對于廣播電視英語節(jié)目盲目、無奈、“費時低效”、絲毫沒有興趣;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再一次對這些學生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此課產(chǎn)生了較強的興趣,并能在課余自主收聽。課程結(jié)束時,大部分學生通過了考試,有10人成績突出。因為所教的內(nèi)容大部分是關(guān)于中東動蕩和利比亞戰(zhàn)爭的,這是當時的重大事件和新聞,他們都想知道動蕩的原因以及事態(tài)的發(fā)展及其結(jié)果。
Shohamy和Inbar曾對三種不同類型聽力材料的可理解性進行過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新聞最難,講座次之,對話最易[12]。筆者2011年通過實驗得出EFL聽力測試成績受輸入語言難度的影響。輸入語言的詞匯量、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文章的體裁、信息量等,直接影響了受試者能否聽懂。
對于初級階段或?qū)哟屋^低的學習者,兒童母語習得期的簡化語言為我們提供了思路?!昂喕Z言”是指成人為了幼兒能夠聽懂輸入的信息而使用的一種簡單化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結(jié)構(gòu)簡單、用詞淺顯、語速較慢,便于幼兒理解和再產(chǎn)出。由于成人對幼兒的講話是和當時當?shù)氐氖挛镏苯勇?lián)系的,因此,是真實的信息和真實的語境。Michael Rost提出了輸入簡化(input simplification)的觀點作為聽力教學的原則:第一,聽力應以使用者真實性(user authenticity)為第一要素,應針對學生的當前需求,同時考慮這些材料在真實生活中是如何應用的。第二,輸入應盡量接近真實,應有母語使用者之間的對話特征[13]??陬^文本有停頓、補白、贅言等現(xiàn)象。這些是口頭語的自然組成部分,也是目的語使用域的重要特征。有計劃的書面語化的文本與即席產(chǎn)生的口語文本之間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因而是不真實的。
通過控制詞匯量,我們在閱讀上有適合不同階段或不同層次的學習者的各種讀物,如英漢對照讀本、3 000字的簡易讀本,5 000字的改寫讀本,7 000字的注釋讀本,然后是原著。因此,聽力材料也可如法炮制。我們除了確保其是符合大腦特性的、基于人的社會生活需要的真實語境下的真實的信息之外,也可以通過控制詞匯量、簡化語法結(jié)構(gòu)、選擇較易的體裁,縮短句子同時控制每句的信息量等等來滿足不同階段或不同層次的學習者的需要。從長期的英語聽力學習和教學實踐可知,已有大量的現(xiàn)成的不同難度的聽力資源,如國內(nèi)的英語電臺節(jié)目的難度比VOA、BBC簡單;就美國之音而言,特別英語比標準英語簡單;有畫面的比無畫面的簡單;旅游、娛樂節(jié)目比政治、財經(jīng)類新聞簡單,等等。這類材料就是不同階段或不同層次的學習者的最佳材料。
在實踐上利用廣播電視在生活中自主學習英語聽力,投資小、學習時間多、內(nèi)容豐富科學、學生人數(shù)不限,可謂一本萬利,同時還節(jié)約了增加多媒體教室等的巨額成本,又充分利用了現(xiàn)有的多媒體教室、互聯(lián)網(wǎng)、校園廣播等教學資源,所以有非常大的經(jīng)濟價值。充分利用這些現(xiàn)成的優(yōu)質(zhì)聽力資源,不僅可使學習者節(jié)省很多時間,免去很多煩惱,而且可產(chǎn)生僅次于在目的語國家留學的學習效果。
[1]徐錦芬,彭仁忠,吳衛(wèi)平.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diào)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64-68.
[2]劉美華,唐力行.以人腦研究為基礎(chǔ)的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8(6):76-80.
[3]Ausubel D.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8:10.
[4]Caine R N,Cain G,McClintic C,et al.12Brain/Mind Learning Principles in Action[M].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05:17.
[5]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31-32.
[6]劉儒德.問題式學習:一條集中體現(xiàn)建構(gòu)主義思想的教學改革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53-56.
[7]Gardner R C,Maclntyre P D.A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in language study:Who says it isn't effective?[M]∥Brown H D,Gonzo S T(eds.).Reading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Beijing:Beijing World Public Company,2006:222.
[8]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80.
[9]Breen M P.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Applied Linguistics,1985,6(1):63.
[10]Freda M.Designing Authenticity into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M].Bristol:Intellect Ltd,2005:132-241.
[11]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77-202.
[12]Shohamy E, Inbar O. Validation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sts:The Effect of Text and Questiontype[J].Language Testing,1991,8(1):23-40.
[13]Rost M.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