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歡歡
(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我國古代的樂器大致可以分為金石樂器和絲竹樂器,金石樂器的演奏基本上是以擊打的方式,而絲竹樂器一般稱為后來的管弦樂器,以吹彈為演奏方式。磬產生距今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悠遠的社會發(fā)展的歷程中,它曾經被賦予了不同一般的禮制意義。封建社會時期,中國是一個相當注重禮制的國家,當禮樂合一的時候,磬和鐘一起,成為重要的禮樂之器。
考古資料表明,磬最初出現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了商周時期,制磬的技術日趨成熟,尤其在周代,磬成為最重要的樂器之一。
最初的磬是用石頭打制或磨制的,它的形制有類長方形、類梯形、魚形、類五邊形等,棱角及線條都是比較分明的,并且有的磬上刻有一些類似于魚、鳥、獸等形狀的花紋?!渡袝ひ骛ⅰ分芯陀小皳羰允佾F率舞”的語言記載,這里所擊打的石,應該就是原始形態(tài)的磬。[1]這時的磬只是用于先民的樂舞活動。根據最初制作的材料及形狀,王濱、賈士強兩位先生認為石磬的的產生靈感于“生產勞動工具”,認為石磬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從一開始單純用來生產的工具,到成為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中的施法工具,直至封建社會中象征等級差異的禮器及后來的樂曲伴奏的器具。這就是說磬的產生來源于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以及原始宗教和原始巫術之中,遠古時代的生產力水平極低,人類以石頭為主要的生產工具,人類群體弱小,當遇到某種不可抵御的自然災難的時候,人們需要通過宗教和巫術來增強自身的信心,來戰(zhàn)勝自然和災難,這個時候舞樂是不可缺少的,于是石磬作為擊打樂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許多關于擊磬場面的詩歌,如《詩經·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边@是一首描寫聆聽音樂、懷念善人君子的詩歌,作者在淮水旁邊,聆聽著鐘鼓齊鳴、琴瑟和諧的音樂盛宴,由此而思念遠方的朋友,詩歌中的鼓、鐘、琴、瑟、笙、磬都是當時的樂器。《詩經》“三頌”中祭祀祖先的樂歌提到的祭祀活動中磬的使用,可以看出:磬在西周時代的時候就成為廟堂之樂的代表,雅頌之聲的載體,是祭祀時的重要樂器。[2]
進入封建社會之后,磬就用于歷代統治者和貴族階級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等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身份地位象征的“禮器”。唐宋以后,磬僅用于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古代的詩詞都是可以用來配樂歌唱的,于是磬就成了演奏歌曲的工具中的一種,以其音樂性見長,漸漸脫去了地位象征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加上外來音樂及樂器的傳入,流行音樂的興起,中國傳統民樂的地位開始下降,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進入了“速食”階段,什么都講究速度,于是簡單而通俗的流行音樂應運而生,以其節(jié)奏緊湊,旋律簡單,歌詞更貼近現實而受到大眾的喜愛。反觀中國傳統的古典樂曲卻逐漸被人遺忘,能完全了解的人越來越少。因此磬在現代音樂中幾乎是看不見了,僅成為擺放在博物館里供人欣賞的文物罷了。但是磬并沒有因此而銷聲匿跡,它那清脆而具有穿透力的聲音還是在一些傳統的民俗活動中出現的。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祭祀是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現象之一,在中國古代禮制中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源于原始崇拜和宗教,是一種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的典禮?!凹漓搿保冬F代漢語詞典》(商務印刷,1996)的解釋是“舊俗備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尊敬并求保佑”?!抖Y記·祭統》云:“禮有五經,莫重于祭?!盵3]《左傳·成公十三年》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4]從這就可以聯想到在那時祭祀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了,從統治者到普通民眾都把祭祀當作社會活動中的首要任務?!墩f文解字》把“祭”釋為“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盵5]《孝經·士章》疏:“祀者,似也。似將見先人也?!盵6]由此看出,祭祀就是用手持肉來祭拜先人,向先人表達崇敬之意?!肮糯漓胫贫鹊乃枷牖A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畏懼、祈求與崇敬。”[7]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許多的自然災害是無法解釋和克服的,統治者為了讓民心安定下來,就用祖先或神靈的預示和不滿來解釋,人們也會認為一些奇異的自然現象是某種吉祥或災禍的預示,或者是對違反禮制制度的人的懲罰。這樣,祭祀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統治者祭祀希望得到神靈和祖先的保佑,國家繁榮昌盛、長治久安,出征前的祭祀則是希望在戰(zhàn)爭中獲得勝利,普通民眾的祭祀就是向神靈祈求平安健康、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庭幸福等。當然無論是在統治者還是普通民眾的祭祀儀式中,歌樂舞是少不了的,清越悠揚、明晰典雅的磬音自然成了祭祀的樂器。
現代祭祀活動意義和古代的大不相同了,現代祭祀中更多的是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中國人是很注重血緣關系的,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建立的,自皇宮朝廷到各地方的名門望族都講究自己血脈的傳承,子孫萬代永遠流傳,所以就會有很強的根源意識,每個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古代考科舉的文人一旦考取而做官的話,第一件事便是衣錦還鄉(xiāng)、祭拜祖先,感謝祖先的庇佑,也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光耀門楣而不忘本的行為。還有普遍的修建祠堂、修訂族譜或家譜現象,用來尋找自己的族源用喪葬祭祀活動來表現生者對祖宗的緬懷和紀念,讓人們對那些逝去的人懷有感恩崇敬之意,有一定的追根溯源的意義?,F代大多數地區(qū)祭祀的時間主要放在清明節(jié)和農歷春節(jié)(也有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有其獨特的“鬼節(jié)”等其它的祭祀時節(jié)),這兩個節(jié)日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都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如今還在現代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清明節(jié)的假期較短,時間緊湊,人們大都進行的是掃墓活動,祭祀儀式也是比較單一的。在我國南方的一些農村地區(qū),由于長期受氏族和宗法制度的影響,對祖先或神靈的崇拜的觀念還是很濃厚的,大部分姓氏都建立有自己的宗祠。春節(jié)的祭祀儀式就顯得相當的隆重和正規(guī)了,年底時期外出工作的人都從四面八方趕回老家,這一段時間是人們最閑適自由的時段了,節(jié)氣的氛圍感染著大家,寒冷的天氣也不曾影響這喜慶的日子。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這兩天是以宗族、氏族為單位舉行祭祖、祭祀儀式的重要日子。這一天,每家的人起床都格外的早,女主人在廚房里張羅著祭祀需要的酒菜,男主人則把酒菜端到宗族祠堂的供桌上,等所有家庭的酒菜上齊了,由這個氏族中的輩分最高或同輩中年齡最大的長者擊打三下放在供桌上方的磬,這就表示祭祀的儀式正式開始了,接著開始燒紙錢、放煙花爆竹等一系列的儀式。等紙錢差不多燒盡之際,這位長者開始宣布:“擊磬叩頭”,按照長幼有序的順序,擊磬三下,叩頭三下,同時長者擊磬之時嘴里邊說一些祈福的話,比如年齡大的老人叩頭時就會說“保佑身體健康、平安”一類的話,輪到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時會說“保佑在外平平安安、一切順利、發(fā)大財”等,正在讀書的小孩會說“保佑成績好、考大學”之類的話語。這時除了磬音和這位長者的聲音之外,其他人都保持安靜、恭敬虔誠的態(tài)度站在一旁。這樣的祭祀場面跟古代的肯定大不相同,但磬作為祭祀工具的傳統卻保存了下來,盡管在運用的方式上發(fā)生了變化。在古代,磬是祭祀歌曲的樂器,現在成了祭祀中警示和提醒的工具,古代祭祀的磬大部分都是能夠奏出各種樂曲的編磬,材質也是各種各樣,有石磬、玉磬、青銅磬等,而現在祭祀中用的磬是單一的特磬,大都是鐵磬,呈上口大底座小的圓柱形,形狀跟佛教法器中缽相似,并且周圍還鉆有三孔,同時改變了以往懸掛的演奏方式,而是立于桌面上,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極其清脆,具有很強的提示作用。祭祀之中也沒有了歌舞表演,僅保留祈福及叩首的部分,表達了對先人的崇敬緬懷之意,闡述自己在新的一年中的愿望及理想。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中,某些樂器的聲音被認為具有通靈的作用,人們可以通過聲音來和祖先神靈交流聯系。比如西盟佤族的每個村寨中都設有木鼓房,里面放兩個木鼓,用來和木依吉聯系,木依吉是西盟佤族的天神,是保護和庇佑這個族群的神靈,在這個民族群眾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他們認為木鼓可以通神,“一擊木鼓,木依吉就聽到了,就來享受供奉了”,后來,木鼓又被他們視為木依吉等神居住的寓所,成為祭祀活動的中心。[8]從某種意義上看,現代祭祀活動中的磬和西盟佤族木鼓具有相同的象征及作用。人們認為磬也可以通神靈,擊磬三下,祖先、神靈就可以知道人類在祭拜他們了,人們在祭祀場上所許下的愿望,祖先是可以聽到的,這樣愿望就可以實現了。春節(jié)的這種祭祀的場面在城市中可能很少見,即使是在農村也不盡相同,但擊磬的習俗在祭祀活動中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
現代的婚喪嫁娶禮儀也隨著風俗的變遷,每個地方的方式也不相同,很多的婚喪禮俗都受到西方的影響,傳統的方式逐漸被人所摒棄,但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傳統的婚喪儀式還是存在,并依照進行的?;槎Y中只有一個環(huán)節(jié)用到了磬,就是新人在將要舉行拜堂儀式的時候需要擊磬幾下,也是儀式正式開始的提示,擊磬之后,新郎新娘就要對祖先進行叩拜,表示這個家族即將有新成員的加入,從這一刻開始新娘就是他們家庭的一部分,要蒙受這家祖先的保護和庇佑,為這個家族傳宗接代。另外,磬在這種場合還有著特定的象征意義,“磬”與“慶”同音,“擊磬”就有著“吉慶”的意思,結婚是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擊磬鳴聲在這里就有祝愿這對新人生活喜慶、永遠幸福,表達著祝福之意。
喪葬儀式從某種角度說也是屬于祭祀的范圍,但是喪葬活動比每年都舉行的祭祀活動顯得更加隆重,埋葬的方式因各個民族風俗的不同而相異,城市中都是使用火葬,法事也都是由殯葬行業(yè)的公司來完成。而在農村山區(qū),一些年長的人仍然相信人是有靈魂的,人的肉體死了,但是他的魂魄還在,并且死后魂魄能夠在陰間和陽間四處游走,雖然我們肉眼看不見他的魂魄,但是陽間發(fā)生的事情他都能夠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喪葬就顯得尤其莊嚴和重要,主要表現出對死者的敬意及對魂靈的崇拜。中國有句古話叫“死者為大”,我們那里哪家要是辦喪事,全村的人都來幫忙,所有的親戚都來參加葬禮,見到死者的棺木都要跪下叩頭,即使你的輩分年齡都比死者大。在法事上,要請幾個道士來為死者“做齋”,讓死者的魂魄得到安息、入土為安。這里所說的“做齋”就是這種儀式的名稱,具體的就是由道士擺祭壇,奏樂歌唱甚至跳舞,這就讓人聯想到原始巫術的歌樂舞結合,磬就是奏樂的樂器之一,聲音清脆悠揚,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儀式上的樂器都是中國傳統的樂器,如鑼、鼓、嗩吶等。在某些地方和民族有這樣的說法,年齡很大的人去世不僅不被看成一件很悲傷的事情,反而認為是一件喜事,他們相信老者的離去是代表去天上享福去了,不用再遭受人間各種病痛的折磨,所以這樣的喪事又被成為“白喜”。在葬禮上的制度和要求就很嚴格了,絲毫不能馬虎,若有差錯,被看做是對亡靈的褻瀆。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磬便成為佛教的法器之一。佛教中運用的磬和古代的樂器磬是不同的,佛教的“磬”是“缽”形的,根據《禪宗辭典禪林象器箋》(日僧無著道忠編著)的記載:“僧磬與樂器磬,其形全別。樂器磬:板樣曲折;考工記所謂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缽形;只園圖經云:可受五升??芍祗庙嘁嗳缋徠饕?。又石湖梅譜,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國)僧磬之制可知焉。”另外,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和僧人佛印兩人的斗智玩笑中就有一個關于磬的故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有一天,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里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但也沒多想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余。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之后佛印才恍然大悟,知道上當了。直至今天,在佛教的各種廟會、盛典等活動中,磬依然是不可缺的法器,都可以聽到磬的清脆激越的聲音。近年來,在一些傳統的文化節(jié)上經常可以聽到鐘磬的聲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上的音樂,融合了湖北曾侯乙編鐘原聲、現代玉磬及交響樂之聲,以其宏大音樂效果營造了莊嚴隆重的氛圍。
穿越千年的時空,古老的磬音再現魅力,以其清正、和諧的音調出現在人們的聽覺之中,并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中讓人靜靜觀賞的文物,它和那高雅的古樂曲給人帶來聽覺上的盛宴。
參考文獻:
[1]申永峰,吳磊.古磬溯源[J].收藏家,2009,(4).
[2]梁冬梅.從笙磬、頌磬看古代中國音樂文化[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2).
[3][6]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陳戍國.左傳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6.
[5]許慎.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元明清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8]劉亞虎.神話與詩的“演述”——南方民族敘事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