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雅君
(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人類交往的空間在不斷擴大,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也隨之與日俱增,但交往的對象來自不同的國家,而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在不同國家的人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社會的發(fā)展歷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先進的文化對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后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fā)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由于地理情況以及種族不同,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在本土經(jīng)過長年的積累和改進慢慢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文化。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族群在交流過程中矛盾的出現(xiàn),這就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交際障礙。Peter Stevens 的“文化障礙理論”也支持這一觀點,他說:“文化的不同,可以導致嚴重的溝通障礙。”
西方文化是指現(xiàn)代社會西歐與北美文化。它起源于古希臘文化、羅馬帝國,由西方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風俗習慣等構成。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一支,具有其唯一性,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
(一)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各種文化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會碰到的文化沖突現(xiàn)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隱私方面的沖突。中國人比較熱情,當雙方第一次見面時,就會問到對方的年齡、職業(yè)、家庭出身、家庭關系、宗教信仰、婚姻狀況、個人收入、個人嗜好、健康狀態(tài)等東西,這在中國人看來很正常,但在西方人眼中,上述的東西都已經(jīng)涉及到了個人隱私,所以他們比較反感這樣的問候。
時間觀方面的沖突。在西方,當決定去拜訪某人時,他們會事先商定好時間和地點并準時赴約,而中國人則有時并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
客套語方面的沖突。中國人比較謙虛,在與人交際時,當受到別人贊揚時,中國人會將高興藏在心中而不外露,往往還會以推脫的方式來表示自己謙虛有禮。而西方人則不然,他們很自信并樂于接受贊美,往往會以“thank you”來回應贊美。中國人認為西方人太不謙虛,相對應的,西方人則會認為中國人沒有真實的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是不真誠和不誠實的。
節(jié)日上的差異。中西文化差異也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他們各自有各自的風俗節(jié)日,中國有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西方國家則有情人節(jié)、復活節(jié)、愚人節(jié)、感恩節(jié)和另外一些宗教節(jié)日。逢年過節(jié)或者有宴會邀請時中西方人都要送禮,但是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待禮物的態(tài)度也很不一致,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 接受后一般也絕不會當面打開。但是在西方,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 一般都要當面打開并稱贊和道謝。
除了這些差異以外,中西方文化還有其他的不同,比如中國文化為倫理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是宗教文化。中國文化注重整體,因此“我們”的觀念在中國極為流行,而西方文化強調(diào)個人,所以“我”是最主要的等等。
(二)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一是世界觀不同。中國人認為世界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不斷運動的,是“二”即陰陽,是動態(tài)的,《易經(jīng)》就是講述變化的道理的。西方則傾向于把世界看成是一個確定的、靜態(tài)的對象,世界的本源是“一”,是一個確定的、靜態(tài)的東西。
二是思維模式不同。不同的世界觀也造成思維模式的差異。西方人喜歡細部感知、理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而中國人習慣于整體感知、意象思維和類比推理,因此,中國人在對待人和事情上,喜歡憑直覺辦事,比較重視經(jīng)驗的作用?!耙约憾热恕本褪沁@種思維模式的具體體現(xiàn)。中國人說話喜歡繞彎子,不直接去表述自己的想法,西方人說話則喜歡直來直去,有一說一就是兩種思維模式不同所造成的結(jié)果。
三是價值取向不同。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它是人們的處世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準則?;诟鞣N文化對行為規(guī)范以及道德準則判斷標準的不同,所以每一種文化的價值取向也就有所不同了。在這種價值取向的作用下,中國人講究“仁”,而西方人講究“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也就成為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尷尬的出現(xiàn),作為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去灌輸跨文化交際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轉(zhuǎn)變授課觀念,鼓勵學生閱讀。閱讀在英語學習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閱讀一些介紹西方文化背景的書籍,學生可以便捷地了解到西方文化的特點,明白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等。另外,學生在自己空閑時間也可以去讀些西方的文學作品,或者也可以讀一些現(xiàn)時的報紙、新聞、評論等更加豐富的材料,在學生受到英語的潛移默化影響的同時,英語課堂的文化量也隨之增加了。通過閱讀,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可以加深學生對西方國家生活習俗、語言習慣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多途徑地了解、學習西方文化。針對文化差異展開教學并適時開展課外活動,課外活動的開展首先鞏固了從書本及課堂上學來的知識,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逐漸積累背景知識。比如創(chuàng)辦英語角、舉辦英語演講等就是很值得提倡的一些形式。另外,組織學生多看英語電影,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等教學資源,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了解西方的社會文化。以“Family Album U.S.A.”(走遍美國)為例,內(nèi)容涉及美國各地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突出了最新的交際教學法,具有很濃厚的知識性、趣味性和直觀性,學生很容易也很樂意接受。
(三)培養(yǎng)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 非語言交際也起著很重要的輔助作用。非語言交際指的是語言行為之外的所有交際行為。這種交際主要是通過手勢、面部表情、實物、圖畫、服飾、體距等來傳達信息。以中西方人交談方式為例,中國人崇尚“沉默是金”,但西方人卻覺得這種做法讓人很不舒服,按照他們的風俗習慣,當和別人聊天交談的時候,聽話人一定要長時間注視著說話人的眼睛以表示對說話人的尊重,而中國人則認為這是一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
(四)提高教師自身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要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師的素質(zhì)也是關鍵的一環(huán)。作為英語教師, 首先自身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有跨文化意識,要教會學生在什么場合該如何表達自己想要表述的思想。因為在我們國家很多教師都沒有出國的經(jīng)歷,對西方國家的了解也僅限于電影電視上,對西方的社會制度、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情況沒有直接的接觸,這就需要教師自己平時多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使自己能夠在交際和教學過程中正確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采用標準的英語來授課,這樣既能夠為學生營造文化氛圍,又能讓學生感受到英語文化的熏陶。
(五)培養(yǎng)學生“第三種文化”文化理念?!暗谌N文化”其實就是指中西文化的融合。跨文化沖突的結(jié)果往往有三種,第一種就是文化的融合,第二種就是文化的取代,第三種就是文化之間脫離接觸,這是最糟糕的結(jié)果。所以,要想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學生就要有文化融合的觀念。心理上接受外來文化,承認在文化上的差異并尊重這些文化差異,同時也要樹立自己文化的主體意識,繼續(xù)維護和發(fā)揚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此基礎上,秉持開放的態(tài)度,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洋為中用”、“中為洋用”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求同存異、多元共存。
中西方文化存在明顯差異,正是這些差異,才顯得文化世界里異彩紛呈。在對待文化差異的時候,不能簡單的評判哪一個更好,它們各有其優(yōu)缺點,因此,在雙方文化交流過程中,中西文化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努力做到求同存異、多元共存。正視中西文化差異的事實,通過學習,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并努力避免沖突的發(fā)生,才能很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華厚坤. 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
[2]陳曉梅.全球化文化整合與跨文化交際[J]. 海外英語,2011,(1).
[3]邵穎. 中西方文化差異[J]. 青春歲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