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雅瑋 申有順
名城保護中的“短板”
——談談線型文化遺產保護
文/畢雅瑋 申有順
歷史文化名城以其深厚的、豐富的、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聞名于世。這些文化積淀從物質形態(tài)來看,它積淀于城市中的建筑物、歷史街區(qū)和城市傳統(tǒng)格局與風貌;從空間形態(tài)來講,它是城市中的點、線、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就是要全面保護含有這些歷史文化因子的點、線、面,如果一項出現“短板”,就會出現“木桶定理”中的短板效應,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就會 “斷檔”,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將遭到破壞。本文擬從邯鄲、鄴城兩個案例剖析入手,進行研究和探討。
自從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提出“木桶定理”(buckefs或cannikinlaw)①中的“短板”②效應后,它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角度來看,也完全適用。
歷史文化名城以其深厚的、豐富的、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而聞名于世。這些文化積淀從物質形態(tài)來看,它積淀于城市中的建筑物(構筑物)、城市中的歷史街區(qū)和城市傳統(tǒng)格局與風貌;從空間形態(tài)來講,它是城市中的點、線、面。而正是這些城市中的點、線、面所蘊含歷史文化因子的組合,才構成了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魅力和文化景觀,這正是歷史文化名城基質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就是要全面保護名城中這些含有歷史文化因子的點、線、面,缺一不可,如果一項出現“短板”,歷史文化名城獨有的魅力和景觀將受到損失,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就會出現“斷檔”,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將遭到破壞。
邯鄲市的情況正是這樣。邯鄲位于河北省南部、古黃河流域沖擊扇上,是一個有著八千多年人類文明史、三千一百年建城史、五百多年都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毛主席曾經說過:“邯鄲是趙國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時有邯鄲、洛陽、淄博……,那時沒有上海、天津大城市。”③邯鄲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000多處,其中國家級18處、省級135處。這些作為“點”狀存在的文物,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提出了控制要求,得到了嚴格的保護。從“面”上來看,建于戰(zhàn)國時期的邯鄲趙都故城,嚴格遵循了古代“筑城以衛(wèi)君,造廓以守民”④的傳統(tǒng)定制,實行了城、廓分離?!笆且阎獞?zhàn)國時期唯一的一座宮城和大城不相連的都城”。⑤至今占地5.12平方公里、呈品字形布局的趙王城遺址保存完整、規(guī)模宏大、排列有序、布局嚴謹,在中外都城史上實屬罕見。趙王城中“臺榭基址遺存之豐富、軸線關系之明確、氣勢之雄偉,均為我國現存戰(zhàn)國各都城遺址之冠”。⑥但遺憾的是,作為“線”狀存在的趙文化遺存,由于沒有列入保護范圍,有的遭到了建設性的破壞,有的已蕩然無存。如邯鄲的古城墻由于城市的擴張已被拆除,城墻外的護城河已被填埋為城市的道路。而在古城中,能全面彰顯邯鄲作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都城輝煌,反映二千多年前趙都盛事的完整鏈條——趙王城、趙叢臺、趙苑(內有鑄劍爐、插劍嶺、照眉池、梳妝臺等遺址)、趙王陵雖然同處于古城南北一條長約十公里的軸線上,至今也沒有從一條“線”型遺產進行整體融合和保護,這不能不成為邯鄲名城保護中的“短板”和遺憾。
再以鄴城為例。鄴城作為我國六朝古都其興建年代雖然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但東漢末年曹魏建都鄴城后,以鄴為“王業(yè)之本基”,⑦開始大規(guī)模營建,這表明我國古代禮制城市規(guī)劃進入了“成熟時期”,⑧“為我國六世紀建筑的典范”,⑨“對隋唐長安城”⑩“明清北京城的規(guī)劃都有一定影響”;⑾同時,“鄴城也是日本古代都城的源流之一”。⑿因此,鄴城作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和中國第一批公布的大遺址,從“點”到“面”都實行了嚴格的保護。但是,鄴城不僅有聞名于世的規(guī)劃建筑文化,還有佛教文化。史載,東魏北齊建都鄴城時期將佛教確立為國教。當時,鄴城就建有“大寺約四千所、住僧尼將近兩萬”。⒀到高歡遷都鄴城后,將晉陽(今山西太原)作為陪都,因其經常來往于兩地,又在沿途要道上鑿窟建寺、營建宮苑,修建了許多行宮和拜佛傳教的寺院,僅現在在河北境內遺存下來的就有南響堂石窟、北響堂石窟、媧皇宮石窟、水浴寺、清泉寺、定晉巖禪果寺等,形成了一條百里長文化帶。但是,這條歷史遺存下來的、含有佛教文化、行宮文化和眾多歷史文化因子的文化帶至今也未列入保護范圍,這也成為六朝古都鄴城保護中的一塊“短板”。
從上述兩個古都案例就可看出,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呈“點”狀的歷史文化遺產、呈“面”狀的歷史文化遺產都編制了保護規(guī)劃、列入了保護范圍,受到了有效地保護;但是“線”狀的歷史文化遺產尚未引起人們的關注,也未進入保護范圍,線性文化遺產成了名城保護中的“短板”。
線性文化遺產(lineal or sexial cultural hertages)是由文化線絡衍生和拓展出來的一種全新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它主要指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qū)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族群。從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看出,這個文化遺產族群具有以下四個共性與特點:一是尺度長,面積大;二是種類多,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因子豐富;三是具有文化的共性、同質性和融合性;四是震撼感染力強,具有點狀面狀歷史文化遺產不可替代的巨大效應。
對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既不能等同于點狀遺產保護那樣原汁原味地保護,紋絲不動;也不能象面狀遺產保護,保留其傳統(tǒng)格局和風貌。要根據它固有的特征和個性,采取串珍珠項鏈的手法,以面涵點,全面規(guī)劃,以靜求動,遙相呼應。
線性文化遺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對它的保護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塊名城保護中的“短板”只有盡快補上,制定保護規(guī)劃,列入保護內容,才能體現出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和整體性、完整性?!?/p>
注:
①② “木桶定理”也稱為“木桶理論”或“短板理論”,它的核心內容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塊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否則這只木桶就無法盛滿水。也就是說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
③ 中共邯鄲市委黨史研究室、邯鄲市檔案局《領袖蒞臨邯鄲紀實》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4.4.
④ 見《吳越春秋》
⑤⑥⑩《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guī)劃》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8.5.
⑦ 見《水經注》卷10《濁漳水注》
⑧ 汪德華編著《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文化思想》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7.7.
⑨ 張平一“從文獻看古都鄴城的興廢”;劉心長、馬忠理主編《鄴城暨北朝史研究》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4.
⑾ 安陽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安陽市志》(第四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0.
⑿《邯鄲市建設志》中國將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94.11.
⒀ 見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二編
1.《鄴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guī)劃》2006年7月14日通過國家文物局專家審定
2.《邯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11年4月27日通過專家評審,報省政府待批
3.沈福熙著《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7.
畢雅瑋,河北工程大學
申有順,邯鄲市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