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霞,徐 晶,陳彥超
(沈陽工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沈陽110870)
提高90后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認同度的思考*
胡雨霞,徐 晶,陳彥超
(沈陽工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沈陽110870)
提高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度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注重大學生的心理認同過程,指出只有建立在心理認同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實效性。在調查90后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認同狀況的基礎上,從情感與體驗出發(fā),緊密結合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提出以利用一個主陣地、把握一個契機、創(chuàng)建一個平臺三結合的方式來構建大學生心理認同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大學生;認同度;心理認同;情感體驗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提到:“全國廣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和偉大歷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堅定理想信念,增長知識本領,錘煉品德意志……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保?]
青年一直是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生力軍,誰贏得了青年,誰就贏得了未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保簡⒊Z)當今世界,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仍然是時代的主要特點,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從而最終實現(xiàn)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這是時代的需要、發(fā)展的需要、穩(wěn)定的需要,同時也是當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然而,面對新形勢和新情況,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上的確還有許多不適應性,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影響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這也是多年來一直困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大理論難題。只有建立在大學生心理認同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實效性,這種心理認同不是出于對強制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顧忌而表現(xiàn)出來的表面接受和支持,而是扎根于大學生內心深處的認同,表現(xiàn)為大學生發(fā)自內心的由衷支持和普遍接受,它深刻有力而又不易被察覺,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實踐行為。
認同一詞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認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是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保?]375我國的學者則更多地從社會學和心理學兩個角度解釋認同。如武漢大學的汪信硯認為:“在社會層面上,認同是指社會共同體成員對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維系社會共同體的內在凝聚力?!保?]哈爾濱理工大學的李慶華則從心理學角度闡釋認同,認為認同是個體態(tài)度改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介于簡單服從與深入內化之間的中間階段[4]。筆者更傾向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闡釋認同,因為對于受教育者來說認同畢竟是一個心理接受過程,尤其是在探討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和推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時,更應尊重大學生的品格形成規(guī)律。
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是指當代大學生在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精神實質的基礎上,能夠從內心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在行動上則表現(xiàn)為躬行踐履其基本要求。近幾年來國際形勢日益復雜,我國重大事件和敏感事件相對集中,意識形態(tài)問題表現(xiàn)尖銳,而大學校園歷來是社會政治文化集中和關注的熱點地區(qū),因而也容易被少數(shù)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和侵擾。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問題已經(jīng)成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挑戰(zhàn)。
90后大學生出生和成長在中國社會經(jīng)濟改革發(fā)展最快、成就最大的20年,也是社會矛盾最為突出、國際形勢最為復雜的20年。這20年中,中西方文化碰撞表現(xiàn)激烈,文化多元化、價值觀多元化表現(xiàn)明顯。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由于90后大學生正處于特殊的年齡段,其認知方式、心理狀態(tài)尚未成熟,在各種西方思潮和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影響下,不少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和道德觀念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懷疑和動搖,并最終影響到他們的行為選擇,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梢?,消除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危機,提高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度,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關于90后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狀況,很多學者已經(jīng)作了不同形式和不同規(guī)模的調查。筆者在沈陽工業(yè)大學開展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認同狀況”的問卷調查,以便更加真實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中傳播與接受的現(xiàn)狀,從而進一步分析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認知和態(tài)度。本次調查的主體為2009級在校本科生,采用現(xiàn)場作答和網(wǎng)上作答兩種方式,問卷分為選擇題和主觀題,涉及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了解狀況、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程度、大學生對國家重大活動的關注程度等。此外,問卷還圍繞大學生對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方式、近幾年來的國家重大活動等熱點問題的態(tài)度進行了調查,取得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面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時存在著的奇特的悖論現(xiàn)象。
一方面,大學生對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出現(xiàn)了無應答的現(xiàn)象。例如,盡管各大學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政治必修課,但這些課程卻恰是學生最不重視的課程。在對“馬克思主義相關課程學習的主動性”的回答中,選擇“主動”的僅有31%。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的指導思想處于核心地位,而高校過于強調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強制性,所以體現(xiàn)在教育形式上是硬邦邦的,在結果上則往往是被動的。事實上,只有建立在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普遍心理認同基礎上的價值體系,其核心地位才名副其實。這種心理認同不是出于對教師點名、考試的顧忌而表現(xiàn)出的表面接受和支持,更不是停留在理論形態(tài)的價值體系,而是扎根于大學生內心深處的、發(fā)自內心的由衷支持和普遍接受。
另一方面,對國家和社會他們又表現(xiàn)出強大的責任感。例如,在對“對世博會、建國60周年、釣魚島等問題的關注度”這一問題的回答中,95%的同學選擇了“關注”,67%的同學選擇了“愿意參與”。事實上,在汶川大地震、世博會、建國60周年、建黨90周年期間大學生的表現(xiàn)也無不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偉大成果,無不激勵著大學生們的愛國熱情。但是,當今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也讓大學生感到困惑,如腐敗問題、貧富差距擴大、就業(yè)壓力日漸嚴重、西化戰(zhàn)略和西方思想文化強力滲透等,并往往使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
認同是一個復雜的思想矛盾運動過程,是主體能動地認識客體的過程,包括主體對外界刺激信息進行摹寫、選擇、建構、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主體的能動性決定了在其認同某種思想觀念的時候,那種在某種外在因素作用下出現(xiàn)的表面認同,或者由于強制性教育壓力而產生的被動認同是不符合認識的規(guī)律的,也不是真正的認同。與接受者的心理預期、追求目標相一致的自覺認同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理想目標,基于此,如何構建起一種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自覺認同機制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務。
1.利用一個主陣地
長期以來,兩課教學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但部分學生對這種正面教育并沒有真正產生源自內心的認同感。兩課教師們一直在進行不懈的努力,也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學觀念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品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整合與重構,使教學內容更具時代感和針對性,注重社會需求與學生個性的結合;另一方面注重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易于接受。從心理認同角度來看,課堂教化僅僅是認同的前提,現(xiàn)在的兩課教學也把重點放在這里;而事實上感化與體驗才是學生在情感上對價值觀念進行比較、選擇和接受的過程,也是學生產生心理認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在感化中認同。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個不爭的矛盾:一方面,教師倡導與呼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學生又僅僅是受動者,其需要、興趣、創(chuàng)造性以及個體差異性被忽視了。也就是說,教育過程中往往過分注重“教育”而忽視了“感化”。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一門非??菰锏恼n程,但也是一門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課程,就是這樣一門課,賈鳳姿老師把它變成了一門招牌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賈老師在教育過程中付出了一顆真心,懷著真情走近學生的心靈,懷著一顆愛心走近他們的生活,注重從心靈層面激發(fā)學生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活力。須知,學習的過程不是什么機械的訓練與強化,而是學習者主動的信息加工過程,學生對于一種思想理論的認同也不是靠簡單的倫理說教和被動接受就能奏效的。教育過程中要注重以真理教育人,以事實說服人,注重用真情溫暖人,而不是以勢壓人、用大帽子扣人,從而激發(fā)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需要,讓學生享受到教育中的快樂和價值認同中的愉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發(fā)揮啟迪覺悟、升華思想的效力。如果教育方法單一粗暴,內容教條過時,教師觀念陳舊落后,尤其是教師對學生了解甚少,學生就無法真正接受社會所需要的價值觀念,從而出現(xiàn)教育上的無應答狀態(tài)。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xiàn)一個“真”字,即對馬克思主義要真信,對授課要有真心,對學生要有真情。
(2)在體驗中認同。受教育者是能動的人,需要對所傳授的內容進行理解和判斷,而每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生存環(huán)境、知識積累等無疑對他的選擇與判斷產生著重要影響。在社會轉型過程中,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也更強調務實,更重視個人需要、利益的滿足,這已是大學生價值取向方面不可否認的現(xiàn)實。這就需要教育者在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的興趣點、敏感點布置題目并指導和帶領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于實踐中有所思、有所得,明白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不僅是一個凝聚力量增進全體人民共同利益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個人正當利益得以滿足和實現(xiàn)的過程?!耙驗樯鐣w利益的增長和擴大,必然表現(xiàn)為各社會成員個人利益得以滿足和實現(xiàn)的客觀條件的改善。”[5]325
2.把握一個契機
關于國家重大活動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重大價值,清華大學的史宗愷主要從3個方面進行了闡釋:一是重大活動是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二是重大活動具有時段集中、主題鮮明、影響廣泛的特點;三是重大活動能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的大環(huán)境、調動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積極因素,使教育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持久性[6]。90后大學生雖然對正統(tǒng)的理論教育敬而遠之,但是對國家重大活動又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他們積極討論、熱心參與,對國家重大活動投入了最為質樸和純真的情感,也表現(xiàn)出極大的積極性、主動性,可以說在心理層次上的情感認同非常強烈,并且具有強烈的參與傾向。這就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即以國家重大活動為契機提高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度。
(1)圍繞國家重大活動,深入挖掘其精神品質。國家重大活動聯(lián)系著民族與國家的利益,凝聚了可貴的精神品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素材。同時,由于國家重大活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能夠使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時代感,因而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因此,應牢牢把握國家重大活動的良好契機,深入挖掘其精神品質,如釣魚島事件中對愛國主義的深刻理解和對于理性愛國的合理把握,世博會、國慶60周年、建黨90周年等活動中展現(xiàn)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結,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對眾志成城、團結奮進、大愛無疆的深刻體會等。教育者應注重深入挖掘這一品質,讓思想政治教育如細雨潤物般不知不覺,如春風拂面般舒服愜意。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要傳授的理論品質才能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地內化為大學生的情感、習慣和思維方式。
(2)圍繞國家重大活動,于參與中領會其精神品質。國外的許多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已經(jīng)對心理認同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如美國注重加強參與式教育,以杜威、皮亞杰、柯爾伯格為代表的現(xiàn)代道德教育強調愛國主義教育自主選擇的理性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自律方式;以色列特別留意利用各種節(jié)日慶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每逢獨立日、陣亡將士日、死難猶太人紀念日等重要紀念日都要開展各種活動,宣揚民族英雄的業(yè)績,還利用“哭墻”、納粹大屠殺紀念館等教育基地教育公民不要忘記歷史;俄羅斯十分注重通過各類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周、德國入侵蘇聯(lián)紀念日、“5·9”勝利日等都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的良好平臺。參與式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guī)律中體驗的要求,如世博會期間,很多大學生走出校園做志愿者;國慶60周年之際,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與改革開放有關的訪問或調查,并與暑期社會實踐相結合;建黨90周年期間,舉國上下大唱紅歌,高校紅歌大賽更是讓大學生學紅歌、唱紅歌,重溫歷史,展望未來。大學生于參與中有所思、有所想,也是對他們思想成長的一次生動教育。因此,各高校應充分利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紀念、建黨90周年紀念等國家重大活動的契機,大力宣傳,精心組織,不斷拓寬大學生參與式教育的渠道。
3.創(chuàng)建一個平臺
網(wǎng)絡平臺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們普遍關注的一個教育途徑,90后大學生對網(wǎng)絡的掌握和運用既表現(xiàn)出空前的熱情,又體現(xiàn)出較為熟練的掌控程度,課上用手機、課下用電腦已成為很普遍的現(xiàn)象。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通過網(wǎng)絡平臺,實現(xiàn)了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內容等基本要素超越時空的連接,學生在主觀上也更喜歡這種師生平等、尊重隱私的交流方式。多年以來,一些高校的兩課教師用QQ交流、教師博客、在線熱點問題探討等方式在網(wǎng)絡上傾聽學生的心聲,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尤其是在社會敏感問題相對集中、國際形勢復雜難辨的時期,學生通過網(wǎng)絡能夠真正敞開心扉,暴露自己深層次的思想疑惑,教師也能切實掌握學生的思想實際,在教學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當然,鑒于目前兩課教師教學工作量大、科研任務繁重等客觀原因,完全依靠兩課教師的力量進行網(wǎng)絡溝通還有一定難度,各高??梢越M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識豐富、熟悉網(wǎng)絡語言特點和規(guī)律的網(wǎng)上評論員隊伍,圍繞熱點問題主動撰寫貼文,吸引學生點擊和跟貼,以有效引導網(wǎng)上輿論。
[1]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3).
[2]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原理選輯[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3]汪信硯.全球化中的價值認同與價值觀沖突[J].哲學研究,2002(11):23-27.
[4]李慶華,奚彥輝.試論“認同”在大學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25-29.
[5]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史宗愷,杜匯良,武曉峰,等.以國家重大活動為契機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33-37.
Thoughts on im proving identification degree of undergraduates born after 1990 on M arxism
HU Yu-xia,XU Jing,CHEN Yan-chao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To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degree of undergraduates on Marxism is an enormous challeng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new situation.Emphasis is paid to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s,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on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can acquire its actual effe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identification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born after 1990 on Marxism,it is started from emotion and experience,and combined closely w ith the basic theroy education of Marx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a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undergraduates by a three-in-one path of taking advantage of amain position,grasping an opportunity,and creating a plat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rxism;undergraduate;identification degree;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emotion experience
G 411
A
(責任編輯:郭曉亮)
1674-0823(2012)03-0272-04
2011-07-12
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L10DKS026);遼寧省教育廳項目(wszl201042,wszl201043)。
胡雨霞(1971-),女,遼寧沈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12-06-02在中國知網(wǎng)優(yōu)先數(shù)字出版,DOI為CNKI:21-1558/C.20120602.1944.018,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20602.1944.018.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