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宇,畢學智,羅 帥,宋水清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電子筆錄利弊分析
陳 宇,畢學智,羅 帥,宋水清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隨著公安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辦案部門采用計算機制作電子訊問、詢問筆錄。筆者結合對Z預審隊的問卷調查,比較分析電子訊問、詢問筆錄與傳統(tǒng)筆錄各自利弊之處,并對電子訊問、詢問筆錄的發(fā)展進行展望。
電子筆錄;傳統(tǒng)筆錄;筆錄軟件
2011年7月至8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生部“電子訊(詢)問筆錄與傳統(tǒng)筆錄比較分析”校級課題組,對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B市Z預審隊開展調研活動。本次調研活動運用集中調研、個別訪談、查閱卷宗、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偵查階段電子訊問、詢問筆錄(以下簡稱“電子筆錄”)應用狀況進行實地調研,重點考察電子訊問、詢問筆錄與傳統(tǒng)筆錄的優(yōu)勢和不足,并對電子筆錄的發(fā)展提出建設性意見,促進電子筆錄更好的發(fā)展。
本次調研共發(fā)放問卷45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調研對象均為Z預審隊預審員。從性別構成看,男預審員38人(占95%);女預審員2人(占5%);從年齡構成看,30周歲以下7人(占17.5%)占,30~40周歲19人(占47.5%),40~50周歲14人(占35%);從從事預審工作年限來看,2年以內2人(占5%),2~5年5人(占12.5%),5~10年8人(占20%),10~20年11人(占27.5%),20年以上14人(占35%)。綜上,在調研對象中,30周歲以上的和預審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預審員占大多數(占82.5%)??傮w來看,調研對象的預審工作經驗相當豐富。此外,從該單位電子筆錄推廣程度看,有30人(占75%)完全使用或有時使用電子筆錄進行訊問或詢問活動,有10人(占25%)還未使用過電子筆錄。Z預審隊電子筆錄的完全采用WORD軟件進行記錄。
結合調研情況,筆者認為電子筆錄具有傳統(tǒng)筆錄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錄入速度快,整體辦案效率有提升。從錄入速度的理論設計看,電子筆錄的錄入速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筆錄。一般經過220小時左右的專業(yè)培訓,使用專門速錄工具和速錄軟件的受訓者平均錄入速度,可達每分鐘140~180個漢字,遠遠超過手寫速度,甚至接近中等語速(約每分鐘180字)。本次調研的Z預審隊未經任何培訓,仍有33人(占82.5%)表示每分鐘能打30字以上。
第二,保證卷面整潔。訊問員辦理一宗案件有時要經過10幾場或數10場訊問、詢問,每次訊問、詢問需要10幾張筆錄紙。筆者調研發(fā)現,傳統(tǒng)筆錄部分訊問員字跡潦草,不僅有礙他人閱讀、審查,整體降低訴訟效率,而且影響筆錄的證明力。犯罪嫌疑人因識別字跡困難,且未與訊問員核對簽名、捺印所形成的訊問筆錄,與犯罪嫌疑人口供難以完全相符。另一方面,在庭審中潦草的字跡會給被告人留“看不清字跡”翻供之機。電子筆錄采用機打形式,整潔、美觀而不失嚴肅性,使上述問題順利解決。
第三,補充、改正便捷。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筆錄制作后,應當交由犯罪嫌疑人、證人或被害人核對,如記錄有遺漏或差錯,應當補充或改正。實踐中,傳統(tǒng)筆錄一旦形成,補充、改正起來,特別是大篇幅、多處修改或補充時,既影響筆錄整潔又頗為麻煩。電子筆錄使上述問題迎刃而解,核對后,如需補充或修改,訊問員直接在電腦上操作,重新打印后交由犯罪嫌疑人、證人、被害人簽字、蓋章即可。本次調研中,在使用電子筆錄的訊問員中,有21人(占70%)認為修改筆錄時電子筆錄更加方便,僅有7人(占23.3%)認為傳統(tǒng)更加方便,另有2人(6.7%)表示兩種方式差不多。
第一,電子筆錄存在較高泄露風險。電子筆錄使用公安專用電腦和專用U盤進行制作、存儲,但電子筆錄具有便攜性和易拷貝性特點,同時也存在泄露的風險。筆者調研時發(fā)現,制作完畢的電子筆錄均儲存在公安內網電腦和公安專用U盤上。U盤雖為個人專用,但筆錄文檔未采取任何加密形式,在任何電腦上可隨時打開,一旦丟失后果嚴重;同時,如不加強公安內網的安全性,內網電腦上電子筆錄仍有泄露風險。在使用電子筆錄的30名預審員中,有19人(占63.3%)認為比傳統(tǒng)筆錄更容易泄露,有10人(占33.3%)認為兩者泄露風險差不多,僅有1人(占3.3%)認為傳統(tǒng)筆錄更容易泄露。因此,如未采取適當保密措施,電子筆錄存在更高的泄露風險。
第二,電子筆錄一定程度上影響思維活動。電子筆錄采用計算機錄入形式,與傳統(tǒng)書寫形式差異大。而經驗豐富的訊問員早已形成“問一段話,整理一段話,書寫一段話”的工作習慣。電子筆錄記錄形式的差異使部分訊問員尚未形成新的工作習慣,思維不易集中。另外,電子筆錄雖然錄入速度較快,但筆錄未經書寫形成,訊問員對已錄內容的記憶不如傳統(tǒng)筆錄深刻。調研中發(fā)現,在使用電子筆錄的30名訊問員中,有6人(占20%)認為電子筆錄對思維影響很大,有15人(占50%)認為影響不太大,僅有9人(占30%)認為新的筆錄形式對思維沒有任何影響。同時,正是因為電子筆錄對思維活動的影響,限制了打字速度比書寫速度快這一優(yōu)勢的發(fā)揮。盡管大部分預審員的打字速度比書寫要快,但是在“兩種筆錄形式,哪個形式制作更快”問題上,有8人(占26.7%)選擇手寫形式制作更快,有8人(占26.7%)選擇速度差不多,僅有14人((占46.7%))選擇打字制作的更快。
第三,經費、培訓不足。調研發(fā)現,由于Z預審隊經費有限,制作電子筆錄專用的筆記本電腦并非人手一臺,而是同一科室多人共用,這是造成電子筆錄尚未完全應用的主要原因;此外,繁重的工作量使預審員們沒有時間接受專業(yè)化的錄入培訓,打字速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也影響使用電子筆錄的積極性。因此,經費、培訓的不足導致電子筆錄尚未完全發(fā)揮便攜性、高效性的特點。調研發(fā)現,在“電子筆錄代替?zhèn)鹘y(tǒng)筆錄最大的障礙”問題上(可多選),有29人(占72.5%)選擇“打字速度不夠,影響辦案速度”;同時,有20人(占50%)選擇“單位經費不足,無法提供足夠設備,或沒有條件培訓”。
第四,電子筆錄記錄的客觀全面性仍有不足。無論訊問筆錄還是詢問筆錄,訊問員在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證據的同時,也應客觀全面地收集無罪、罪輕的證據。因此,電子筆錄的應用并未擺脫傳統(tǒng)筆錄在記載證據客觀全面性上的不足,突出體現在記錄犯罪嫌疑人供述多,記錄辯解少。
針對調研中發(fā)現的電子筆錄應用之不足,筆者略陳己見,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加大經費投入和培訓力度。偵查、預審部門應增加專用電子筆記本的配發(fā)數量,確保人手一臺,專人使用,專人負責;同時,邀請速錄培訓機構對在職訊問員進行輪訓,提升對電子筆錄重要性認識,提升錄入速度和準確率,杜絕錯別字,對新任訊問員先培訓后上崗。
其次,完善電子筆錄的保密制度。為防止電子筆錄泄露,偵查、預審部門應當對訊問員進行安全保密知識的教育,并制訂一套完整的電子筆錄保密制度:第一,嚴禁使用個人計算機制作電子筆錄,嚴禁使用個人U盤存儲電子筆錄;第二,確保專用筆記本、專用U盤與互聯網的物理隔離,嚴禁專用電腦連接外網,嚴禁專用U盤接觸連接外網的計算機;第三,對保存電子筆錄的文檔進行加密,設定瀏覽權限,防止無關人員瀏覽電子筆錄;第四,建立健全安全責任的個人追究機制,一旦發(fā)生信息泄露,一律按照《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規(guī)對責任人嚴肅處理。
最后,有條件的單位還應將電子筆錄與訊問同步錄音、錄像形式相結合,達到互相印證的目的。也完全符合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的規(guī)定。
筆者在調研訪談中發(fā)現,全國不少實踐部門正在使用專門的筆錄軟件制作電子筆錄。電子筆錄軟件功能強大,以黃氏軟件為例:第一,根據案件性質和類型不同,軟件可提供涵蓋常用問題的模板,為訊問員全面查清案情提供指引;第二,軟件集法律法規(guī)庫功能,以便訊問員隨時查詢、引用;第三,軟件已從只針對訊問、詢問活動,擴展到包含勘驗筆錄、辨認筆錄等10幾種類型;第四,已經實現同步錄音錄像等多種綜合功能。電子筆錄軟件在電子筆錄的基礎上,再次提升了辦案效率,規(guī)范了辦案程序,進一步推進了公安電子辦公功能的一體化。
然而,電子筆錄軟件也存在弊端,特別是在訊問程序中,應當引起實踐部門的足夠重視。第一,電子筆錄軟件容易使訊問員過分依賴筆錄軟件,限制思維能力,不易激發(fā)工作主動性、積極性;第二,訊問是一門高超的藝術,講究“個性化訊問”,訊問員應當根據訊問面臨的具體情況,包括基本案情、訊問的進展程度、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動、證據收集程度、訊問的人員配備和訊問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和語言,有針對性的開展訊問。因此,筆錄軟件提供的訊問模板只能參考使用,不能代替訊問前制定訊問計劃,絕不能照本宣科地念筆錄上的模板,表面上提高了辦案效率,實則將訊問流于形式。
[1][EB/OL].http://edu.163.com/edu2004/editor_2004/traini ng/0411 01/041101_162369.html.
[2]廈門民警創(chuàng)造公安筆錄軟件,日前獲公安基層技術革新獎[EB/OL].http://zs.cctv.com/xiamen/news_116545.html,2007-07-14.
D631
A
1673―2391(2012)05―0129―02
2012—03—22
畢學智,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社會科學類)轉化項目(11SKS020)。
【責任編校:李 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