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曉妍
(中國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北京100088)
刑事古典學派與刑事實證學派犯罪學之比較
宗曉妍
(中國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北京100088)
刑事古典學派與刑事實證學派的理論之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犯罪學理論體系的成熟,使其日臻完善?;诜缸飳W研究對象的劃分,古典學派和實證學派的區(qū)別應從犯罪原因和犯罪對策角度考量,其中犯罪原因觀之差異可從方法論、人性論及評價對象的角度展開;犯罪對策觀之差異可從刑法機能、刑罰目的角度展開。
刑事古典學派;刑事實證學派;犯罪原因;犯罪對策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說,犯罪是社會無可救藥的產(chǎn)物。犯罪學將犯罪視為一種常存于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加以研究,它從一個邊緣學科發(fā)展到如今成熟的理論體系,學術(shù)流派間的斗爭與融合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刑事古典學派與刑事實證學派是主流,因此,對兩個學派進行比較研究是把握犯罪學脈絡的關(guān)鍵,也是展開相關(guān)方面研究的基點?;诜缸飳W研究對象的不同,本文僅從犯罪原因與犯罪對策兩個維度,在簡要介紹學派代表人物觀點的基礎上對新、舊學派展開評述。
貝卡利亞從機械唯物論的立場出發(fā),認為“犯罪是由于人的自私和貪利的本性所造成的”,并把犯罪的根本原因歸結(jié)為社會結(jié)構(gòu)層面的矛盾。[1]邊沁從快樂主義的原則出發(fā),認為求樂避苦是人性根本,規(guī)制著人類的一切行為,包括犯罪。[2]康德從自由意志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理性的人在選擇犯罪或者不犯罪之間是自由的。犯罪作為一種惡,是行為人對法律故意違反的選擇。
龍勃羅梭作為近代犯罪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犯罪的生理、心理、環(huán)境、氣候等多方面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強調(diào)情感、本能、習慣、下意識反應等心理因素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環(huán)境等社會因素與自然因素的作用,提出綜合犯罪原因論,認為“犯罪原因的復雜狀況,是人類社會所常有的”。[3]菲利在否定舊派自由意志選擇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犯罪原因三元論,認為“犯罪是由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李斯特從犯罪行為出發(fā),回溯性地描述了可能引發(fā)犯罪的原因,提出了“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的二因論。
不同學者對犯罪原因表述各異,究其實質(zhì),源于兩大學派理論基礎的對立,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考量:
1.方法論之爭:思辨方法與實證方法
古典學派以思辨作為研究方法,運用三段論演繹推理,即把啟蒙思想家的觀點作為大前提,當時的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作為小前提,進而得出結(jié)論。實證學派則是用實證方法進行研究,直接對客觀的事實進行調(diào)查,與理論結(jié)合歸納得出自己的觀點。[4]正如菲利所說:“對我們來說,實驗是所有知識的關(guān)鍵;對古典學派來說,一切都是從邏輯演繹和傳統(tǒng)觀念中得出來的。對他們來說,事實應當讓位于三段論;對我們來說,事實有決定性作用,沒有知識就不能進行推論。對他們來說,演繹法或軼事法足以推翻通過多年的觀察收集的大量事實;對我們來說,情況正好相反。”[5]
2.人性論之爭:意志自由論與行為決定論
古典學派主張意志自由論,認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意志,犯罪僅是行為人的自愿選擇。實證學派則主張行為決定論,認為犯罪行為是社會、心理、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并非僅僅源于個人意愿。對此,菲利曾有形象的描述,“古典學派和一般公民均認為犯罪含有道德上的罪過,因為犯罪者背棄道德而走上犯罪均是個人自由意志所選擇。實證派犯罪學主張犯罪人犯罪并非自愿;一個人要成為罪犯,就必須使自己永久地或暫時地置身于這種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狀態(tài),并生活在從內(nèi)部和外部促使他走向犯罪的那種因果關(guān)系鏈條的環(huán)境中?!盵6]
3.評價對象之爭:犯罪行為與犯罪人
古典學派從犯罪行為著手,運用法律分析法對犯罪行為與司法實踐加以解讀,旨在公正地適用法律,達到罪責刑相適應的目的。實證學派則以犯罪人為中心,以查明犯罪原因及其規(guī)律為手段,試圖從多種角度探尋犯罪的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古典學派側(cè)重從法律層面的靜態(tài)角度研究犯罪,實證學派更多地關(guān)注犯罪的生成機制等動態(tài)因素。
貝卡利亞的犯罪對策理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刑罰雙面預防論?!靶塘P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guī)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其內(nèi)含了雙面預防的理念,即“規(guī)誡他人不重蹈覆轍”是一般預防,“阻止犯罪再重新侵害公民”是特殊預防,且更加強調(diào)一般預防。(2)刑罰的及時、確定、必定性?!皬谋举|(zhì)上來說,刑罰應該是公開的、及時的、必需的,在既定條件下盡量輕微的、同犯罪相對稱的并由法律規(guī)定的”,在此基礎上,抑制人們的犯罪欲念。(3)刑罰非唯一性。在犯罪面前,刑法不是絕對有效或最為有效的,更不是惟一有效的。他認為:“預防犯罪比懲罰犯罪更高明,是一切優(yōu)秀立法的主要目的,從而提出了以下諸多措施:樹立法律的權(quán)威、極力傳播知識、建立司法機關(guān)內(nèi)部的監(jiān)督機制、獎勵美德、完善教育?!盵7]
龍勃羅梭認為,“犯罪的對策不應該是單一的懲罰性刑罰,而應以犯罪的危險狀態(tài)為根據(jù),針對犯罪的不同情況,采取救治措施?!彼诜缸锓诸惖幕A上,提出相應的救治措施。如對偶發(fā)性犯罪人、情感犯罪人,采用訓誡、不定期刑、罰金刑、緩刑等措施;對遺傳性犯罪人采取刑罰遏制措施,使犯罪人喪失犯罪或者再犯罪的能力和條件等。菲利則主張從犯罪原因及其自然起因的實際研究中去尋找社會防衛(wèi)的手段,提出與之相適應的刑罰替代措施。
古典學派把刑罰作為減少和消滅犯罪的對策,注重研究如何適用刑罰以發(fā)揮其功效;實證學派并未將視野局限于刑罰手段,而是對不同犯罪人提出了不同的處遇措施,力求處罰手段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兩大學派在犯罪對策出現(xiàn)如此差異,除了上述方法論、人性論不同之外,可從以下方面考量:
1.刑法機能之爭:刑法保障機能和社會保護機能
古典學派重視刑法的保障機能,認為刑法具有限制國家刑罰權(quán)、保障個人權(quán)利和自由的機能。由貝卡利亞首先提出、費爾巴哈系統(tǒng)闡述的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人權(quán)保障機能得以實現(xiàn)的最為重要的原則之一。實證學派則更加重視刑法的社會保護機能,認為良好的社會秩序是一個社會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芭c法律永遠相伴的基本價值,便是社會秩序。消除社會混亂是社會生活的前提條件?!比魏螘r代的法律,其首要的價值目標便是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因此,刑罰的基礎在于行為人的危險性格,刑罰的目的也是為了矯正犯罪人,消除行為人的危險性格。正如李斯特所說:“矯正可以矯正的,不能矯正的使之不再為害?!边@其實也表明新派強調(diào)刑法的保護社會機能。
2.刑罰目的之爭:報應論、功利論與社會防衛(wèi)論
古典學派認為刑罰正當化的依據(jù)在于報應的正義,刑罰的目的在于預防犯罪。據(jù)此,他們把罪刑法定原則推向極致,認為法律應當明文規(guī)定什么是犯罪及其應受到的刑罰,在此基礎上適用刑罰,才能實現(xiàn)公平與正義。實證學派則認為應當針對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科處不同懲罰,以期達到社會防衛(wèi)的目的。正如李斯特所說,“刑罰不是對犯罪行為事后報復,也不是對他人的恐嚇,而是對那些危險狀態(tài)的體現(xiàn)者采取的預防措施?!盵8]正是刑罰目的的差異,不同學者選擇了不同的犯罪對策。
古典學派和實證學派與其說兩相對峙,互比雄長,不如說實證學派站在古典學派的“臂膀”上,環(huán)視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發(fā)出時代的強音。不可否認,實證學派是在古典學派建構(gòu)性工作的基礎上有所繼承、闡揚和突破。但從深層面來說,新、舊學派的犯罪原因及其對策的差異源于他們在方法論、人性論、世界觀和價值觀、研究對象、刑法機能與刑罰依據(jù)等方面選擇了不同的立場。面對古典學派和實證學派之爭,正如“什么樣的人選擇什么樣的哲學”一樣,什么樣的時代造就什么樣的理論。
[1]張小虎.刑事法學舊派與新派的犯罪學思想比較研究[J].政法學刊,1999(4).
[2][英]邊沁.立法理論——刑法典原理[M].孫力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97.
[3]陳興良.刑法的啟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60.
[4]吳宗憲.西方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7.
[5]Hermann Mannheim(ed.),Pioneers in Criminology,2nd ed,Montclair,NJ,Patterson Smith,1972:379.
[6][意]恩里科.菲利.實證派犯罪學[M].郭建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79.
[7][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49,104-108.
[8][德]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M].徐久生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 000:9.
DF792
A
1673―2391(2012)04―0084―02
2012—01—09
宗曉妍,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
【責任編校:陶 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