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天燦
(中國石化揚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經(jīng)營部,南京210048)
在光催化反應中,TiO2催化劑表面吸附的氧能有效捕獲光生電子,抑制光生電子與空穴的復合,使參與表面反應的自由基物種增加,進而提高催化劑的活性,稀土金屬(Ce)具有顯著貯氧能力,當反應體系中溶解氧濃度低時,可向體系釋放氧,反之則可貯存氧,因而Ce摻雜可有效促進TiO2的光催化性能。本文通過摻雜Ce對TiO2光催化劑進行修飾改性,以提高其紫外光活性,并著重研究Ce對TiO2光催化劑的改性機理,為其進一步研究開發(fā)提供有益參考。
材料:鈦酸正丁酯Ti(C4H9O)4,化學純(上海美興化工有限公司);無水乙醇C2H6O,分析純(上海久億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硝酸HNO3,分析純(上海久億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硝酸亞鈰 Ce(NO3)3·6H2O,分析純(上海躍龍化工廠)。
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備Ce摻雜的TiO2光催化劑。將鈦酸正丁酯、無水乙醇、冰乙酸以一定比例混合,攪拌1h,配制成A溶液。另稱取一定量 Ce(NO3)3·6H2O,用2mol/L HNO3溶解,并加入1:1(mol/mol)檸檬酸(運用檸檬酸將摻雜離子網(wǎng)格化,利于其在溶膠-凝膠過程中的均勻分布),再加入適量無水乙醇,于分液漏斗中混合均勻,標記為B溶液。在不斷攪拌下將B逐滴加入A中,形成均勻透明的溶膠,調(diào)節(jié)pH值,室溫下放置陳化,一定溫度下真空干燥,研缽磨細,在所需溫度下焙燒,即可得摻Ce量為0.0% ~2.0%(Ce/Ti摩爾比)的Ce摻雜TiO2催化劑,記為 Ce(x%)-TiO2。
光催化反應裝置如圖1所示,所采用的反應器為圓柱形夾套式石英玻璃反應器,中間部分為冷阱,光源放置于冷阱中心,夾層內(nèi)為循環(huán)冷卻水,外層為甲基橙及光催化劑粉體組成的混合液。
圖1 光催化反應裝置簡圖
將適量的光催化劑樣品均勻分散于450mL一定濃度的甲基橙溶液中,通入空氣并攪拌15min以使光催化劑樣品達到吸附-解吸平衡,以300W高壓汞燈作為光源進行光催化降解試驗。實驗開始后間隔一定時間取樣,4000r/min離心分離,取上層清液用UV-245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溶液的吸光度。在λmax=465nm下測定樣品的吸光度,甲基橙脫色率(D)依下述公式計算:
式中:A0為光照前試樣的吸光度;Ai為光照時間t時試樣的吸光度。
采用Phillip的X’Pert Pr X型X射線衍射儀來分析表征光催化劑的晶型,條件為:CuKα單色器,加速電壓為35 KV,發(fā)射電流35 mA,λ為0.15406nm;采用日本島津公司 UV-2501PC紫外/可見光譜儀進行測試,得到漫反射譜(掃描范圍200~800nm),并通過Kubelka-Munk方程轉換為漫反射吸收譜;TPO(氧吸附-脫附反應)測試:將光催化劑樣品經(jīng)過壓片再粉粹處理,過篩取20~40目樣,稱取約0.5g樣品顆粒裝入U型石英管,以102G型氣相色譜儀檢測系統(tǒng)氧含量(熱導池檢測器TCD);運用JEM-2100CX型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所制備的光催化劑的晶體形貌。
圖2所示為Ce(x%)-TiO2經(jīng)600℃處理后的XRD圖譜。銳鈦相含量由下式計算:XA(%)=100/(1+1.265IR/IA),XA - 銳鈦含量,IA - 銳鈦衍射峰強,IR-金紅石衍射峰強。粒徑可由Scherrer方程計算:L=Kλ/βcosθ,L - 粒徑,K - 形狀因子(通常取0.89),λ-X射線衍射波長(取值為0.15406),β-第一主峰的半峰寬,θ-半衍射角。計算結果列示于表1。
圖2 Ce(x%)-TiO2的XRD圖譜
表1 Ce(x%)-TiO2的晶相組成及晶粒尺寸
圖2及表1所示結果表明,Ce(0.01%)-TiO2晶相組成中銳鈦礦的含量為50%,與同等條件下制備的純TiO2樣品相當。此后隨著鈰含量的增加,銳鈦相含量也隨之增加,Ce(0.1%)-TiO2銳鈦相含量約為70%,粒徑(18.7nm)也小于純TiO2樣品(27nm)。當鈰的含量增加至0.3%時,晶體中幾乎只含有銳鈦礦相,其粒徑減小至12nm。由此可知,Ce-TiO2銳鈦礦相的含量隨著Ce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晶粒尺寸隨著Ce含量的增加而顯著減小。
由以上分析可知,Ce-TiO2的晶相組成與晶粒尺寸有很大影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Ce4+、Ce3+的離子半徑分別為 0.093nm、0.103nm,相比于Ti4+的離子半徑0.068nm均較大,因此摻雜離子Ce4+、Ce3+很難進入TiO2晶格中,它們是以氧化物的形態(tài)高度分散于TiO2表面,阻止晶體中金紅石相的生長,從而抑制了TiO2的晶相轉變。對于鈰的摻雜對TiO2粒徑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可能是Ce4+、Ce3+離子與TiO2表面的晶格O結合,抑制了TiO2晶體長大。
圖3 單純TiO2及 Ce(0.03%)-TiO2的TEM圖
圖3所示為單純TiO2及Ce(0.03%)-TiO2于600℃處理樣品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照片。從圖中可以看出,未摻雜改性的TiO2晶化不完全,晶粒不規(guī)則,而摻雜改性后的TiO2晶體為聚集型的方形多面體顆粒,平均粒徑在20~25nm之間,這與XRD的計算結果相當。另外圖片通過局部放大后,可觀察到排列整齊的晶系(比例為10nm時,未全部列出)。TEM圖片對比結果說明適量Ce離子的摻雜可阻止TiO2粒子團聚和充分晶化。
圖4為TiO2和Ce-TiO2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吸收光譜。從圖中可以看出,Ce-TiO2與TiO2相比,其吸收光的強度在紫外和可見光區(qū)域內(nèi)均有增加。另外,Ce(1.0%)-TiO2的可見光吸收邊擴展到了500nm附近,紅移效果明顯高于Ce(0.1%)- TiO2。
研究表明,Ce摻雜在TiO2能隙中引入了4f雜質(zhì)能級,即TiO2的價帶與Ce的4f電層間發(fā)生電子遷移,生成捕獲能級,降低了禁帶寬度,從而增加Ce-TiO2對可見光的吸收。相對于需要能量較高的紫外光激發(fā)的TiO2而言,作為施主能級的Ce-4f能級,在光催化過程中只需要能量較低的可見光部分,即可激發(fā)價帶的電子到施主能級。該激發(fā)過程可表示如下:
圖4 TiO2和Ce-TiO2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吸收光譜
2.4.1 Ce-TiO2的吸附 - 程序升溫脫附
樣品經(jīng)程序升溫,于300℃恒溫2h,通入氦氣(He)進行預處理,脫除催化劑表面可能的吸附氧。然后將樣品冷卻至室溫,以脈沖形式向系統(tǒng)中注入氦、氧混合氣(氧氣含量5.09%,體積比),以載氦氣攜帶流經(jīng)催化劑樣品,每脈沖樣品體積0.161ml(混合氣),以觀察催化劑樣品的氧吸附性能,實驗條件下所測試的催化劑未觀察到明顯的氧吸附。此后重新開始程序升溫,觀察催化劑的氧脫附行為。設定升溫速率為10℃·min-1,向系統(tǒng)中連續(xù)通入氦氣(He),氦氣作為載體將樣品中釋放的氧氣攜帶并進入熱導檢測器,記錄釋放的氧氣信號,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Ce(x%)-TiO2的程序升溫脫附
對圖5所示的O2脫附峰進行面積積分,并根據(jù)峰面積與O2含量的相互關系(脈沖樣品管體積經(jīng)標定為0.161mL),計算脫附氧的絕對量,結果示于表2。
表2 Ce(x%)-TiO2的氧脫附量
分析圖5及表2所示結果,可以看出,在程序升溫脫附過程中,Ce含量較低的 Ce(0.01)-TiO2、Ce(0.03)- TiO2、Ce(0.1)- TiO2分別在50、70、90℃產(chǎn)生O2脫附,但相應氧的脫附量較小;隨著Ce含量的增加,Ce(0.3)-TiO2在240℃左右發(fā)生O2脫附,氧的釋放量顯著增大;并且Ce-TiO2與TiO2相比,后者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發(fā)生O2脫附,而前者的O2釋放量隨著Ce含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分析結果表明摻雜的Ce有助于增加催化劑的氧供應,因而可能改善光催化劑在光催化反應中的表面氧濃度。
值得注意的是,圖2所示的Ce摻雜催化劑的XRD結果圖上未能觀察到明顯的Ce化合物的衍射信息,這可能是因為其含量較低所致。
2.4.2 程序升溫再氧化
樣品經(jīng)程序升溫(設定升溫速率為10℃·min-1),于300℃恒溫2h,并連續(xù)通入氦氣(He)進行預處理,去除催化劑表面可能的吸附氧,待樣品降至室溫后,切換氣源,以含氧5.09%的氦/氧混合氣連續(xù)流經(jīng)催化劑樣品,流量為40mL·min-1,待系統(tǒng)為混合氣飽和后,再次程序升溫,升溫速率仍為10℃·min-1,以考察催化劑的程序升溫過程中的再氧化行為,以熱導檢測器記錄氦/氧混合氣通過樣品后的氧消耗信號,結果如圖6所示。
對圖6所示的O2消耗峰進行面積積分,并以同樣的方法根據(jù)峰面積與O2含量的相互關系(脈沖樣品管體積經(jīng)標定為0.161mL),計算耗氧的絕對量,結果如表3所示。
圖6 Ce(x%)-TiO2程序升溫再氧化
表3 Ce(x%)-TiO2脫氧后的耗氧量
由圖6及表3可知,在程序升溫再氧化過程中,TiO2及Ce(0.01%)-TiO2催化劑樣品在此過程中幾乎沒有發(fā)生氧消耗;而Ce含量較高的Ce-TiO2在150℃左右發(fā)生氧吸附,氧的吸附量均較大,并且摻雜的Ce-TiO2耗氧量隨著Ce含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大。該結果進一步表明摻雜的Ce具有貯存氧的能力,從而有助于催化劑表面反應活性物種·HO基團的產(chǎn)生,進而提高催化劑的催化活性。Ce有助于氧循環(huán)的過程可由下式表示:
4CeO2?2Ce2O3+O2
將不同含Ce量的Ce-TiO2均在600℃焙燒2h,在同等條件下(純TiO2催化劑降解反應的最優(yōu)化條件)進行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活性評價,所得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不同摻Ce量對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響
由圖可知,適量Ce的摻入能夠顯著提高TiO2對甲基橙的光催化活性。當Ce摻雜量較小時,隨著摻Ce量的增加,相應的催化劑的光降解活性增加,并在Ce含量0.03%時達到最大,此后,隨著Ce摻雜量的進一步增加,催化劑的活性則逐步降低。Ce摻雜量為0.03%、反應時間30min時對甲基橙的脫色率達到100%。
結合圖4所示結果,相比于純TiO2,Ce-TiO2對紫外光的吸收顯著增強,表明摻Ce有利于提高TiO2對紫外光的利用率,從而提高光催化活性。同時,已有研究表明,Ce存在氧化-還原對Ce4+/Ce3+,Ce4+可以捕獲電子,而 Ce3+則可以捕獲空穴,因此摻雜的鈰可有效抑制電子-空穴對(e-/h+)的復合,由Ce4+/Ce3+捕獲的電子能夠遷移到催化劑表面的吸附氧中,導致載流子的擴散長度增加,從而延長電子和空穴的壽命。另一方面,過量的Ce也會成為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復合中心,降低了量子效率,反而使TiO2的紫外光活性降低。因此,Ce的摻雜量存在最適值,本文中摻雜Ce的最適值為0.03%。
研究結果表明,適量Ce的摻雜改性可顯著提升TiO2的紫外光降解水體有機物的降解性能,而過量Ce摻雜則導致催化劑的活性降低,最適摻雜量為0.03%(Ce:Ti摩爾比)。少量Ce離子可能取代Ti進入TiO2晶格,抑制納米TiO2的粒子團聚和晶體粒子長大,同時,提高納米TiO2的熱穩(wěn)定性,抑制其晶型轉變?yōu)榛钚韵鄬Φ偷慕鸺t石或板鈦結構。進一步地,適量Ce的導入,可明顯提升復合催化劑的紫外光吸收,窄化催化劑材料的激發(fā)能級。另外,由于Ce的儲氧性能,適量Ce參與光降解過程的氧循環(huán),有效吸附氧,從而有效捕獲光生空穴,降低光生載流子的復合幾率,顯著提高復合催化劑的光量子效率。
[1]張俊平,陳萍.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為模型反應物的Y2O3TiO2復合催化劑的制備及光降解催化性能[J].感光科學與光化學,2002,20(4):241 -246.
[2]Patna E S,Vohs J M,Gorte R.Evidence for weakly oxygen on ceria films[J].Phys.Chem.,1996,100(6):17862-17865.
[3]Yue-h(huán)ua Xu,Huo-rong Chen,Zhuo-xian Zeng,et al.Investigation on mechanism of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nanometer cerium - doped titania[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6,252(3):8565 -8570.
[4]侯廷紅,毛健,楊玲,等.稀土離子摻雜納米TiO2的譜學特性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6,38(5):117-121.
[5]E.S.Putna,T.Bunluesin,X.L.Fan,et al.Ceria films on zirconia substrates: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oxygenstorage properties[J].Catalysis Today,1999(50):343 -352.
[6]R.Di Monte,P.Fornasiero,M.Graziani,et al.Oxygen storage and catalytic NO removal promoted by CeO2-containing mixed oxides[J].Alloys and Compounds,1998(275):877-885.
[7]Ranjit,K.T.,Willner.I.,Bossmann.S.H.,et al.Lanthanide Oxide-Doped Titanium Dioxide Photocatalysts:Novel Photocatalysts for the Enhanced Degradation of p - Chlorophenoxyacetic Acid[J].Environ.Sci.Technol,2001(35):1544 -1549.
[8]水淼,岳林海,徐鑄德.稀土鑭摻雜二氧化鈦的光催化特性[J].物理化學學報,2000,16(5):459 -461.
[9]Chao Liu,Xinhu Tang,Cehui Mo,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activity of visible-light-driven TiO2photocatalyst codoped with nitrogen and cerium[J].Solid State Chemistry,2008(181):913 -919.